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制度改革路径研究 企业会计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会计工作行为规范的总称。会计制度是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公司,企业,事业等单位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主要包括:有关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核算,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和准则,是单位内部办理会计事务的规定和程序,是单位之间开展业务,提供会计信息的方法,是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取得和限制,是会计档案范围和保存期限的规定等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不断出现,一些制度已不能胜任了,改革已是必然。 一 分析企业会计改革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股份制改造日益兴起,我国企业到香港境外等地发展,接受外国政府贷款也就多了,带来的问题也多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实习不同的会计制度会造成相同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由于不同财务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会计标准不同,导致同一行业因执行不同会计制度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例如,钢铁行业中有股份有限公司,外贸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因其分别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外贸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分企业会计制度等,而钢铁行业中的各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一致,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计提短期,分行业会计制度不能起到 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作用。“罚则两制”以前;会计制度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规范;起到了会计核算手册的作用,即企业遇到会计核算问题,通常情况下只要对照会计制度即可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分行业会计制度执行八年来;不少企业会计人员反映,会计制度成了简单的财务处理程序;造成会计人员遇到实际情况翻阅会计制度后也不知所云,不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会计制度的权威性。投资和长期投资损失准备,而其它企业则不能计提投资损失准备。会计制度按行业分类已明显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一方面是企业多种经营的存在和发展;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兴起,如足球俱乐部、网络公司、软件公司等;无法从现有行业会计制度体系中找到其适用的会计制度。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和业务出现,按行业分别设计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会计制度的制订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以《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为主体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相比,在主要方面虽已基本一致,但《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国有企业尚未执行。国有企业仍然执行1992年制定的《企业财务通则》和行业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老制度”),老制度不利于企业消化不良资产,已与加入WTO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实施后,总体上看执行情况是好的,有效地遏制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然而,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不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甚至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严重损害了广大股民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 二 企业会计制度制度改革之路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计划经济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转换,财政部进行了一系列会计改革,陆续发布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标准,大大加快了会计国际化的步伐。 1985年,财政部发布实施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修订为《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在许多方面吸收了国际会计的通行做法,为吸引外资、扩大开放奠定了基础。 1992年,财政部发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结束了我国40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新的会计模式。这次改革作为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两则”“两制”改革的同时,财政部与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8年又进行了修订,形成《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适应了企业改组上市以及在境内外发行A股、B股、H股的对外筹资的要求,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规范资本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年,财政部针对“琼民源”等股票案例,首次发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后,又陆续发布了投资,收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现金流量表,或有事项,借款费用,无形资产,租赁,中期财务报告,存货,固定资产等具体会计准则。截至目前,财政部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共有16项。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财政部以此为依据,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鼓励国有企业和其他企市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改革力度大,起点高,内容丰富,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改革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除金融企业和小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是在总结我国资本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001年9月,财政部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同年12月,又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各类金融企业,包括银行(含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借鉴了国际惯例,并结合了我国各类金融企业的实际,有利于规范各类金融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促进金融企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一直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上述一系列会计改革的重大举措,使我国的会计标准在会计核算原则、要求、政策、方法等诸多方面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差异大为缩减。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应稳步推进、重点突破。在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应立足国情全面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优秀传统继承和创新结合,就是采取分步走的实施路径,稳步推进,不能追求速度不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