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的并购模式 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按企业的产业模式来划分,并购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三种类型。横向并购是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类似产品、或生产技术工艺相近的企业之间所进行的并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并购方式,其目的在于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纵向并购是在生产工艺或经销上有前后衔接关系的企业间的并购,形成纵向生产的一体化,目的在于加强生产过程和各环节的配合,实现战略协同。混合并购兼具横向和纵向并购特点,目的在于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降低企业风险。这三种模式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横向并购的效应分析 横向并购带来的效应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上。在一定的条件下,横向并购能使企业规模扩大,生产要素增加,从而引起规模收益的递增。具体而言,它主要体现在:(1)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在一定生产规模下,固定成本如专用的设备、研究开发费用、培训成本等属于不变成本,它不随生产产量的变动而变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达到较大化程度,使得单位固定成本随之下降,从而产生较高的产业效率。(2)专业效应。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用的生产设备和劳动力的增加,使得企业更多地实现大量的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3)学习效应。学习效应是指因经验和专业技术的积累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企业的管理资源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横向并购的方式,可以使这种来之不易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其作用。企业通过横向并购,一方面可以使优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向劣势企业传递;另一方面并购双方可以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从而使技术和管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进而降低了成本。(4)采购成本降低。横向并购引起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造成所需原材料的数量的增多,这就增强了在与供应商方面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横向并购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规模不经济上。规模经矫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性生产经营规模带来的效率与效益,而规模不经济则体现为随着企业生产能力扩大而形成的单位成本提高、收益递减的现象。企业在横向并购时,如果盲目追求规模经济,超过适度规模的限度,就有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二、纵向并购的效益分析 纵向并购的正效应主要体现为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不会仅与一个被选对象进行谈判,谈判意味着讨价还价,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包括准备谈判的时间、谈判的时间、交通往返、谈判材料的准备和修改等;在达成协议之后,交易合约的订立也有一定的成本,如举行各种签字仪式;在合约签订之后,合约的履行仍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合约的履行需要进行监督,这对交易双方都是一种费用的支出;如果合约的履行出了问题,那么交易双方就会因制裁违约行为而支付更多的费用。 纵向并购带来的负效应主要是管理成本的上升。交易成本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外部成本,如果原来的交易双方合并成一个企业,那么原来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了,从而减少了交易费用。但是在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成本升高的问题。因为纵向并购协调方式避免的只是市场交易成本,而不是交易本身。组织内部的协调与管理也是有成本的,从而决定了纵向并购一体化对市场的替代存在某种限度。 三、混合并购效应分析 混合并购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实现范围经济性上。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带来的经济性。范围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多个业务可以共享剩余资源。由于特定投入有一定的最小规模,对生产一种产品而言,这种投入可能得不到充分利用,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时,就能够使这种投入的成本在不同的产品间进行分摊,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产生范围经济。混合并购产生范围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上的有效组合。混合并购能够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情况下,在各个工厂中实现产品的单一化生产,避免由于产品品种的转换而带来的成本损失,从而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达到社会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要求。另外,如果企业现有的生产线上存在剩余的生产能力(例如各环节生产能力不平衡造成的剩余),采取混合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提高资产和设备的利用率。(2)原材料应用上的有效组合。混合并购后的两个企业,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投入产出上的关系,但有可能两者所用的某些原材料是一样的,而且其中之一所用的原材料的下脚料恰为另一家之所需,这样,企业内部交换的成本远低于市场交易的费用,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3)市场组合效应。当企业已经具备一个强有力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系统时,通过混合并购的新产品的营销,可以充分利用该系统使其很快占领市场,同时还可防止模仿者生产冒牌产品冲击市场,建立起防御优势。(4)研究开发组合效应。研究开发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外溢性,即研究开发产生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应用可能超出企业现有的经营范围。企业可以通过混合并购将技术产业化,从而获取更高预期收益。(5)无形资产组合效应。企业的商标、商誉、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它无需作结构的或物理的改造,可能只需花费很少的成本就可以从一种业务转移到另一种业务中去。比如企业在市场中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声誉,那么通过混合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在对同一品牌的其他商品进行广告宣传时,成本显然能够降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商标保护伞”,它可以有效减少单位有效信息的广告成本。另外,像管理能力、经营的技能、管理经验与专长等都具有通用性,通过混合并购可有效地提高此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企业在实施混合并购时,如果盲目地进行经营领域的扩展,特别是进入一些非相关性的新领域,就有可能导致范围不经济。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1)战略选择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在向不熟悉、与现有业务无关新领域扩展时,要承受着技术、业务、管理、市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对新进入的行业不熟悉,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非相关业务中,会削弱企业原主营业务的发展、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当主营业务遭遇风险,而此时新的业务未能发展成熟或其规模太小,就有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2)有可能造成企业负债率上升、财务状况恶化的风险。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实施多元化战略时,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剩余资金,资金需求将远远大于供给,使企业发展时时处在资金不足的硬约束之下。而企业的营运资金可分为权益性资金(资本金)和债务性资金两大类。权益性资金积累的规模和速度受到收入水平、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投资者意愿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运用这类资金为企业提供巨额资金支持难度很大,也不易迅速见效,因此,企业往往主要依赖债务性资金,高负债导致高额的资金占用成本和财务风险。 四、企业并购模式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面分别对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进行了理论分析,但事实上并购是一种风险极高的产权交易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实际操作上要复杂得多。 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是收益与各种风险和成本博弈的结果。在并购过程中,诸如人的因素、制度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产业的进入障碍等不确定性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并购成本的不可控,从而加大并购的风险。从并购战略实施结果看,各种模式的选择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比如,对横向并购构成规模效应的同时,如果盲目过分强调规模扩张,就有可能造成企业效率的下降,形成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而纵向并购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有可能引起管理成本的升高;混合并购在产生范围经济的同时,也有可能加大企业风险,影响企业的绩效。可见,企业在选择并购战略时,既要考虑到短期成本,又要考虑到长期成本;既要考虑微观成本,又要考虑宏观成本。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出发,对成本和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认真权衡,否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并购失败。在我国曾一度出现的企业盲目并购,贪大求全,以及政府在并购中不合理定位,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拉郎配”和“乱点鸳鸯谱”等现象,都是不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产权结构不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内部人控制十分严重的条件下,更应谨慎对待并购模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