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都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执行。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施行,较大的改变了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对策,有力地规范我国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在新下,盈余管理手段更加多样化,对其识别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它是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与会计准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也为其盈余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空间,一方面限制了某些盈余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使新的盈余管理成为可能。本文从分析的角度出发,在了解到其根本涵义及两者间互相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准则主观上制约着盈余管理,但盈余管理客观上成为了反会计准则牵制的对手,两者在博弈中不断深井和发展,并深入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影响
盈余管理的涵义 1.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以期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2.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控性行为。这些行为既包含合法的操控性行为,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 3..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交易规划等手段有意识地调节或控制企业的盈余,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但同时却又在其他一些方面给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了操作空间。盈余管理是有悖于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它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而影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判断。
二、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实务处理提出的要求,对国内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均有约束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则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它们利用的通常是准则的漏洞或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因此一般认为会计准则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从源头防范盈余管理。对于制约或影响企业当局盈余管理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审计、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和会计准则等。其中只有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是事前的、直接的和普遍的,因此,会计准则是制约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但另一方面又为盈余管理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新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在若干具体准则中,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货方法的改变,使利用存货调节利润的手段失灵,新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后,当存货的市场价格处于波动时,存货的计价方法会对当期的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新的规定使上市公司不能利用存货的计价方法在存货价格上涨或下跌时任意改变计价方法,从而大大缩小了滥用盈余管理的空间。 2.对能够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冲动.我国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在成本法下,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入当期利润。而在权益法下,无论被投资企业是否分派股利,投资企业均应根据桩投资企业实际发生的盈利或亏损,按其所持有的表决权资本比例计算其应享有的或应分担的份额计入利润内。 3.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转回,封死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一条主通道——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新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规定从两个方面遏制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力度。首先,新的准则对减值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方可计提减值准备,证据要求真实,这使得企业不能在计提时随意想提多少就提多少。更为关键的是,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除非处置资产,否则不得转回。这就使得企业在计提各项减值准备时会更加谨慎。所以,这项规定会从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4.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放弃使用公允价值,可以避免利润操纵。《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算,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与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避免了利润操纵,提高了上市公司利润的可信度。 5.新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等准则虽然降低了利润操纵空间,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准则却扩大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2]游小荣,新制度留给会计的职业判断空间[J],审计与理财,2005.6 [3]王继红、贾香萍、张元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9 [4]李吉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王文珊.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经济师,2006.12
结 语
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无法达到完全有效,因此公司管理当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成为必然。过度的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甚至会导致资本市场的混乱。然而,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同会计准则的相互博弈会愈演愈烈,盈余的管理的手段也会越发难以识别,因此,客观上也就要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要向国际准则靠拢,更要求紧密联系国情,有一定的相对前瞻性和控制性,以达到资源合理化配置的最终目的.。 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对社会各界都产生了剧烈而深远的影响,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配套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着很大的约束作用,对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市场,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新会计准则还有许多有待成熟与改善的地方,这一方面要求不断引入西方先进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另一方面更要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适宜我国市场环境的会计准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