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变更与差错更正
会计变更 会计变更通常是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或会计主体的变更。一个报告主体的会计变更可能会对该主体所披露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经营成果产生很大影响,也可能对比较财务报表和历史总结所反映的变动趋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会计变更的反映与报告应该便于财务报表的分析与理解。会计变更通常可以分为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主体变更三种类型。 一、 会计政策变更 (一)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只有在对同一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多种选择时,会计政策才具有实际意义,因而会计政策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将构成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企业会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按统一会计制度处理会计业务,即使是现在也很少真正理性地选择会计政策。这种状况,肯定难以适应未来企业会计发展的要求。因此,从现在起,人们有必要大力宣传会计政策,以期引起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重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利益共享性 2、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3、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 (二)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与条件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在下述两种情形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第一,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这种情况是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企业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则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改变原会计政策,按照新的会计政策执行。 第二, 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使企业原采用的会计政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改变原有会计政策,按变更后新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以便对外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认定,直接影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因此,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应当正确认定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形。下列两种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第一, 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这是因为,会计政策是针对特定类型的交易或事项,如果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其他交易或事项有本质区别,那么,企业实际上是为新的交易或事项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 第二, 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对初次发生的某类交易或事项采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并未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例如,企业以前没有建造合同业务,当年签订一项建造合同为另一企业建造三栋厂房,对该项建造合同采用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不是会计政策变更。至于对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政策,不按会计政策变更作出会计处理,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以也不作为出会计政策变更。 (三)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就是要决定(1)是否计算和确认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效果;(2)如果如果确认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是将其计入当期损益还是调整当期期数初留存收益。据此,可以将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分为追溯调整法、当期法与未来适用法三种方法。 二、会计估计变更 (一)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会计估计的主要特点有:1、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2、进行会计估计的依据是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赖以进行会计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由于去的新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而对原来的会计估计所做的修正。 通常情况下,企业可能由于以下原因而发生会计估计变更: (一)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进行会计估计,总是依赖于一定的基础。如果其所依赖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则会计估计也应当作出改变。例如,企业某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原定为10年,以后发生的情况表明,该资产的收益年限已不足10年,则应适当调减摊销年限。 (二)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企业进行会计估计是就现有的资料对未来所做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有可能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对会计估计重新修订。例如,企业原根据当时能够得到的信息,对应收款项按其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现掌握了新的信息,判定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比例已达15%,企业改按15%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又如,企业原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按15年计提折旧,后来根据新的信息,固定资产经济使用寿命不足15年,只有10年,企业改按1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三)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一般采用未来适用法 三、会计主体变更 会计主体变更是指报告主体的变更,通常采用追溯调整法。
第二节 会计差错更正
会计差错分析 辨明会计差错发生的会计期间 会计差错有的是发生有的是发现差错的当期发生的,有的是在上期发生的,或在更早以前期间发生的。会计差错发生的会计期间不同,更正的要求与方法也可能不同。 注意会计差错发生的时间 会计差错的更正,与差错发现的时间也有关系。 判断差错的性质 分析会计差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会计差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以分为只影响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差错例如,将一项长期银行贷款误记为短期银行贷款、只影响利润表的会计差错例如,将利息收入归入了销售收入、既影响资产负债表有影响利润表的会计差错例如,期末漏记一项应计利息,则当期利润表上的利息费用少计,同时期末资产负债表上漏列一项应付利息。 会计差错的更正 从改错的账务处理来看,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1)编制一笔综合分录;(2)先将原有的错误分录转回,然后编制正确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