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筹资风险成因分析及控制策略初探 [摘 要]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我认为筹资风险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只要从企业自身出发,就完全可以控制。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如果想有效避免筹资风险,就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风险意识,科学合理的安排资本结构,尽可能的将筹资风险降到最低,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本文通过分析筹资风险的成因,提出了筹资风险的控制措施,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理财的安全性。 [关键词] 筹资风险 成因 防范对策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肯定会形成一定数额的债务资金,但是如果企业的债额过大,并且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就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甚至于还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所以,分析企业筹资风险成因,有效控制筹资风险,也是企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如何有效控制筹资风险,谈点个人体会: 一、筹资风险的含义 企业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会使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 二、筹资风险的成因 一般来说筹资之所以有风险存在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在内因方面,主要是因为负债规模太大,资本结构不当、筹资方式不当、负债的利息率、负债期限结构不当、决策错误、信用交易策略不当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等原因。具体来说,负债规模是指企业总负债规模或责任在资金总额比例的高低。企业负债规模越大,由于更多的利息费用,收入低,导致破产或破产的可能性将增加。债务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借入资本比例大,资产负债率就会高,导致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增加,股东收益的波动程度就会变大。财务杠杆越大,与之产生的金融风险和信息也越大。 目前在我国,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股权融资和债务筹集资金。股权融资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债务筹集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贷。然而筹资方式的不同会在适当的时候显示出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如果选择不恰当,企业的成本就会增加,企业的利益就会降低,进而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同时,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在相同的债务规模下,债务的利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就越多,企业破产风险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国家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减少,贷款的利率上升,企业筹资成本增加,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因此企业就要面临更大的筹资风险。 负债期限结构不当是指企业使用的长短期借款的相对比例,一方面是指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比例安排,另一方面是指获得资金和偿还债务的时间安排。如果长期和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还款期限过于集中,会使企业在债务到期日压力过大,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在投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失败或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快速构建而且产生生产能力,无法在短期内恢复资金以偿还本金和利息,这样就让企业承担更大的金融危机。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誉。如果由于当前企业信用评估的不全面而把信用期限拉长时间,它将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拖欠,如果没有实用、有效的收款办法,企业将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这些企业,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资金都是来自收益。如果企业管理不善,长期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按时偿还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因此增加企业还债的压力,也可能使企业信誉受损,不能再有效地去筹资,导致企业陷入财务风险。 当然以上所陈述的内因之外,筹资风险还受经营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和预期现金流入量、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企业不确定所得利润。经营风险和筹资风险不同的是它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使用股权筹资,经营风险作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使用股权筹资和债务筹资时,由于财务杠杆给股东收益效应,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其风险大于经营风险,二者的差额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则不仅股东收入不定,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将丧失还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除却经营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和预期现金流入量也是十分重要的。负债本金和利息一般要求用现金支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是否可以按合同规定偿还本金和利息,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充足、及时以及资产流动性的强弱。现金流入量是现实的还债能力的体现,资产的流动性反映了潜在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错误或信贷政策太宽,不能全面、及时的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以支付到期借款的本金和利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在这一点上,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将其资产变现。各种资产的变现能力是不一样的,流动性最强的是库存现金,变现能力最弱的是固定资产。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即各种类型的资产在总资产的比例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影响。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更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其金融风险就较小;相反,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金融风险就更大。很多企业破产并非没有资产,而是由于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因而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而宣告破产。 金融市场波动会影响负债经营的企业。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变化,将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融资方式时,如金融危机,有限制的现金供应、短期贷款利率大幅度增加,将导致利息剧增、利润下降,更有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更高的利息而破产。 筹资风险的内因和外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诱导融资风险。一方面业务风险、预计现金流入量和资金的流动性及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负债经营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有融资风险,而债务比率越大,债务利息越高,负债期限结构越不合理,企业的筹资风险就越大。另一方面,尽管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但企业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管理风险较低,且金融市场的波动不大,那么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对就较小。 三、筹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风险必须由企业独立承担。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偏差。如果风险发生,企业没有准备,必然会失败。因此,企业在日常金融活动中必须树立风险概念,强化风险意识,预防发生风险并且有效应对风险。 (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用负债比率来表示这个筹资风险最大值。所以如何确定适当数量的负债最重要的问题是确保最佳资本结构,保持合理的债务比率,以实现最佳的风险和回报的组合。只有股权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的企业,虽然没有资金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并不能得到债务管理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利润也最大化;如果太多的债务资本,虽然可以降低企业的总资本成本、改善收入,但是也可能因此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导致融资风险增加。因此,企业应有意识控制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关系,确定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 (三)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的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决定其还债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和生产特点确定流动资产规模,但有时也可以采取措施相对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在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还要提高资产质量。通过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总债务比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等比率来分析、研究筹资方案。这些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四)科学的财务预算 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预算对处理好资产的盈利能力、流动性、财务结构成本和财务风险的关系有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企业如果能确定知道未来的销售量、掌握应收账款回收和生产情况,它就可以将规定的付款日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应起来,然后企业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融资,降低融资风险。对于现金预算应尽可能做到债务期限和周期与经营周期相匹配,合理安排现金流入和流出。 (五)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的组合方式 做好还款计划和准备,把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对应起来,可以规避风险。企业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企业对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求可以通过用业主的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满足。这样既避免了风险类型政策高风险的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同时,企业要根据形式发展的债务偿还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担保。 (六)先内后外的融资策略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内部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如有资金需求: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外部融资时,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考虑股权融资。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和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不能由私有资本的充足来体现。私有资本越充足,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私有资本多,也可增加企业筹资的灵活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条件又比较困难时,如果有充足的私有资本就不会因此而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七)研究利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 对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利率走势,其发展趋势的认真研究,可以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根据资金需求量提高长期资金并以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以应对利率处于由低向高的过渡时期;当利率水平低时,对筹资比较有利,但应避免过度筹资;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集急需的资金并且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来面对利率水平高时或由高向低的过渡时期。 (八)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对事态发展的形式、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金融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总之,企业筹资就不得不承担筹资风险。企业应在正确认识筹资风险的基础上,注重筹资风险的影响,掌握筹资风险的预防措施,使企业获得筹资业务带来的收益,同时又将筹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其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范红云:《论企业筹资风险的根源及防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58-60页2、赵广杰:《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第105-106页3、刘根虎:《企业的筹资风险与控制》,《辽宁经济》,2008年,第7期,第60页 4、张玉英:《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第2-200页 5、王国锋:《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分析与防范》,《活力》,2012年,第6期,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