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研究
[摘 要] 现存的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家族式管理为主体的企业,由于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以及决策人能力水平的限制,企业财务部门就成了决策人最为担心的存在。绝大部分都希望可以明确的了解财务部门的一切情况,然而由于时间、精力及专业技能的约束,使他们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他们往往在选择任命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时候,都会选择自己的亲属或者是关系亲密的人。这样,对他们而言就会产生“大后方稳定”的安全感。但在中国现有的社会形态之下,往往是“祸起萧墙”。[关键词] 中小企业 意识形态 内部控制
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研究 一:中国现有的社会形态下,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这里讨论的主要是意识形态下,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值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在我国,意识形态被视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统领宗教、文学艺术、哲学、新闻舆论、教育等诸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的重要地位. (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下,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改科开放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宏观环境各个方面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大多管理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对中小型企业发展初期来说,家族式管理能够使家族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收到家族利益方面、亲情方面双重的激励和约束。在管理企业的活动上比非家族成员更能做到符合道德要求,这样可以使企业在管理经营的道德风险和利己个人主义倾向发生的可能性减小。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中小型企业在任用职员的安排上特别的重视血缘、亲缘、地缘等人际关系,中小型企业所有者往往根据这些因素把员工依照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成“自己人”和“外人”。并依此安排到企业的各个结点上,尤其是在财务、采购这些重要岗位的安排上,不是和自己特别亲密的人不会安排,甚至有些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就是所有者的妻子。这些“自己人”得到企业所有者的允许,并且以企业所有者为中心构成了企业的管理层,得以参与管理企业和决策。而“外人”则只能负责工作的实施。这就是现阶段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都存在的“内外有别”的管理机制,也就是人民常说的“任人唯亲”。在创业的初期,这种方式能更好的管理企业,但是在企业不断的发展,这种方式会阻碍企业发展,阻碍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二、产生中国现有社会意识形态下,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 (一)信任—家外有“江湖” 中国社会是一个儒家社会。儒家“五常”[ 董仲舒:《贤良对策》]-仁、义、礼、智、信。所谓“信”就是诚信、信用、信任。民无信而不立,为人处事,首先要以信用取信他人,并且也要对他人给予信任。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绝大数人已经对这种弥散在整个社会方方面面,存在于社会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中的信任危机。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需要社会成员的合作,才能不断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是如此。但是由于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小型企业所有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自己有一个信用度的排行。对家人是绝对的信任,朋友和熟人之间的建立在相互依赖、不是情面上的信任,而对于外来者则是不信任。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下,企业所有者为了更好的了解到企业的现状,避免员工利己问题的发生,就会在管理人员的任用上更倾向于信任的“自己人”。对于中小企业所有者,自己信任之外的人员都是不可信的。对他们而言就是“家外有江湖”。 (二)中国社会源远流长的传统家族文化-“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费孝通:《乡土中国》]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概念,“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中国传统文化一定程度的体现在中小型企也的用人制度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就不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原则来建设的,更多的是以企业社会化的“差序”来建设的。中小型企业的内部管理阶层大多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担任,像财务部门等要害部门更是往往交给“自己人”来管理。通过对50家中小型企业的调查,90%以上的企业有亲戚或朋友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80%以上的企业财务部门、人事部门、采购部门等要害部门由亲戚或朋友管理。甚至有8%的企业财务部门主管就是中小型企业所有者的妻子。对于“外人”,则很难参与决策和拥有企业的管理权。 正是由于中国社会信任度的缺少和传统家族文化“差序格局”的存在。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人员管理,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三、导致产生中国现有意识形态下,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的原因体现的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所有者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真确的认识 中小型企业主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就是规章制度的设立。设立规章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的环节,也是内部控制必要的表现形式。但员工的价值观、职业道德、个人能力等因素,则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主对此认识不足,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二)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中小型企业所有者在对财务人员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和自己的亲密程度,也就是对自己的忠诚度,而不是择优安排,没有考虑到安排的人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这样的安排,使得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尽人意。在会计工作的处理上可能会出现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由于中小型企业在人员的选择任用上,不是“唯贤”而是“唯亲”。这样的选择方式,一旦亲密人员在工作上出现问题,中小型企业所有者往往因为对方是亲戚或者朋友,抹不开人情、面子而不好处罚。只能是隔靴搔痒的警告,根本不能起到警示作用。久而久之,员工就会之无物。最后,单位的监督处罚机制就只会是形同虚设。 (四)形式化的会计制度 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应该有与之相对应、匹配的检查和考核制度。目前,大多中小型企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检查制度和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也往往是由企业主“随心而定”,没有形成制度化。这样不完善的内部制度,也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监督体协得不到完善的建设。必要的协调和监督机制的缺失影响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使他们各行其是。在会计工作中,一旦正常的会计信息的传递出现问题,最终只能使得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化。 四、如何解决中国现有意识形态下,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产生的问题。 (一)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 中小型企业需要发展,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小型企业的人员任用和企业的管理方式的限制,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遇到瓶颈,就需要有人来为企业制定方向,为企业制定必要的经营秩序和管理的标准,为企业创建正确向上的企业文化。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小型企业主很难或者根本无法不顾及家族成员的感受做到这样的改革。那么,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是最好的方法。 (二)加强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 1、建立科学的健全的企业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以国际内部控制COSO[ 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体系为标准,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控制制度,才能更好的解决中小型企业规模化扩展的内部责权的统一管理。在会计控制制度上,现金、银行存款、存货、应收账款的管理要建立规范有效的操作程序,维护财产安全。 2、提高中小型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和正确认识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应对企业不同阶段的风险。现阶段,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速度逐渐加快,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就变得更加的复杂和多种多样。中小型企业就更应该积极的防范和控制风险。日常工作中,管理阶层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预测。全体员工也要树立风险意识并且认真有效的贯彻内部控制制度的施行。 3、做到会计人员权责分明,发挥会计人员的管理作用 中小型企业应明确各项经济业务的程序方法和职责分配。以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它的核心问题是职责分工的合理化。在企业开展经济业务时,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求两个部门或者两个以上的部门分工合作,这样可以起到相互控制、相互监督的作用。企业财务主管、主办会计、出纳在经济业务和处理过程中全程参与,这样可以有利于会计部门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监督。 结语 尽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并不一定就可以完全杜绝企业的风险但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却是万万不能的。[ 刘玉延:《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