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刘彬 摘要: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空前加快,形成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许多前所未有的知识、学科和职业,也因此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公共关系就是其中的一种。公共关系就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能建立和维持组织与公众之间互利互惠的关系,而一个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公众。 关键词:公共关系, 沟通, 理解, 和谐, 发展 概念介绍:国际公共关系协会(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所做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项经营管理的功能,属于一种经常性与计划性的工作,不论公私机构或组织,均通过它来保持与其相关的公众之了解、同情和支持,亦即审度公众的意见,使本机构的政策与措施尽量与之配合,再运用有计划的大量资料,争取建设性的合作,而获致共同利益。 公共关系发展的渊源 1)现代文明与公共关系 18、19世纪,西方一些主要国家相继进行的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社会大变革的序幕。“这一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这就是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现代化进程。有人估计,它将一直延续到22世纪。虽然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得有早有晚,发展的模式、经历的阶段各有不同,但却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特征,即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政治的民主化与法治化、人的观念和素质的更新以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正是以这些特征为主所构成的现代文明,为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和客观需要。 2)现代公共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公共关系”源于英语的“Public Relations”一词,也被译为“公众关系”。今天人们常说的“公共关系”,主要包含四层意思:社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专门为协调这些关系而进行的活动与工作,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现代社会意识,以这些关系及其沟通协调工作为对象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但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公共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却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深入的过程。 究竟是谁创造了英语的“Public Relations”一词,尚无确考。据说美国第三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802年已在国会发表的一项声明中使用了该词,以替代“精神状态”。也有人认为,该词最先被使用是在1882年,当时,纽约的一位律师多尔曼·伊顿在耶鲁大学法学院以“公共关系与法律职业的责任”为题进行了一次演讲。但是,“公共关系”一词的词义在19世纪还较为模糊,在使用时也多有所指。直到20世纪初,随着一批提供宣传、咨询等公共服务的专门组织在美国的相继出现,才使公共关系在实践中形成较明确的内涵,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和工作而开始趋向成熟。 3)公共关系活动在美国的兴起 在美国,虽然作为客观存在的公众关系早已有之,也有人试图通过报刊宣传等方式来影响公众,以达到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目的。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比较自觉地认识公众和公众关系的重要性。 新兴的公共关系事业在美国开始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共关系公司和专家,一些大公司也先后设立了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1924年,《芝加哥论坛报》发表社论,指出公共关系已成为一种专门职业、一种管理艺术和一门科学,应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这标志着现代公共关系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公共关系在二战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短短几年间,公共关系事业迅速扩展到欧洲许多国家,在中美洲、南美洲一些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南非等国,都活跃着“公关顾问”的身影。40年代末、50年代初,不少国家成立了公共关系协会,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简称IPRA)在英国伦敦宣告成立,后将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现有会员上千人,分布于欧、美、亚、非、大洋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标志着公共关系已成长为一项全球性事业。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现状与未来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企业间缺乏市场竞争,众多社会组织之间除了垂直的行政关系之外,很少有横向的关系和交流,也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公众与公众关系。因而长期以来,人们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现代的公共关系。1978年以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走出了以往的孤立、封闭状态,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原本简单、固化的社会关系结构也开始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商品和市场经济逐步取代旧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的性质、职能、作用及其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更是迅速发展,不仅密切了中国与世界、企业与市场、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而且也改变着社会的知识体系、交往方式和关系格局。正是在这样一种新的社会背景下,现代的公共关系也很快地从国外传入,并相继形成了两次热潮,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起伏。我国公共关系事业从无到有、波澜起伏的历程,可以说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其中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需要思索。 在20世纪60年代,现代公共关系出现于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很快被那里的企业和社会所接受,并在实践中有所变化和创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展开,国家在广东深圳设立了第一个开放的经济特区,并在宾馆、酒店业率先引进外资,创办了一批较早的“三资”企业,它们按照海外的管理模式,设立了公共关系部,开展不同形式的公共关系工作。这种作法及其明显效果,令沿海地区的企业界耳目一新,并很快起而仿效。 部分企业的公共关系实践及其效果,引起了新闻界和高校部分教师的关注。他们一方面热情宣传、报道,在报刊、广播、电视上广为介绍;另一方面翻译引进、编写教材,开办各种培训班,向人们讲授公共关系理论,这些活动又恰恰适应了当时众多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迫切需要,因而使现代化公共关系在我国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异呼寻常的发展速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短短几年间,最初的“公关热”已自南而北、从东往西,以众多形式和途径涌向全国。 世纪之交,年轻的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同时又充满着生机和希望。正如在1999年8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省市公共关系组织联席会议上审议通过的“21世纪中国公共关系展望”所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形象’问题的提出,为新世纪中国公关实务的开展提出了良好环境和丰富内涵;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公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新世纪中国公关教育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形成,为新世纪中国公关传播手段的创新和现代化提供了机遇;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为开展国际公关业务提供了机会,加速了中国公关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各级公关社团组织赋予了新的使命,为中国公关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因此,公共关系将出现主体多元化、客体专门化的趋势,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将向高层次发展,公共关系手段的高科技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公共关系的产业化、职业化建设等也将取得新突破。 现代公共关系的广泛影响 现代公共关系事业出现以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无论是对组织、社会,还是个人,都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可以预料,21世纪既是一个国际竞争日渐加剧的世纪,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人们和平共处、相互协作,面对人类的各种共同问题的时代。而以“沟通、理解、和谐、发展”为宗旨的现代公共关系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成为一种积极的时代精神和交往准则。
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学》,熊源伟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公共关系原理与应用》,王维平等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公共关系学》,张克非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公关语言学》,吴波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公共关系教程》,[美]斯各特·卡特里普等著,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