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论文乃循《资本论》所讲诉之理论知识的逻辑步骤,加之个人的理解写成的。概括了商品何为商品;商品的流通中体现的交换价值与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一般等价物的形成;货币的起源;货币在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何为世界货币 等知识。 关键字:商品 流通 货币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陆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卡·马克思 所谓万事开头难,在《资本论》第一篇中,马克思研究的商品与货币是整套书最基础也最难读懂的一篇,在这一篇里研究的是“与物结合的并且表现为物的关系形式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这里需要补充的一句是:《资本论》永远是与社会与人类活动相联系的一本著作,而非纯理论,脱离实际生产的科学作品。它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而不仅仅是因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前瞻性与透析性。 好吧,我们直接进入正题。第一篇,狭义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一章或第二章中,矛盾的解决都是依靠从商品世界中得出的一中充当货币的商品,并由此阐明了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解决了货币的起源问题。而第三章,马克思就转到对货币职能的分析,对货币运动的分析。我没有很强的逻辑组织能力,所以下面将以提问的方式写这篇论文。 为什么《资本论》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财富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商品。所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形成,研究它的资本运动,必须由商品开始。商品首先必须是一个能满足人们这种那种欲望的生产物的东西,必须是一个有这种那种效用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将商品定义为:“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资本论》马克思 p47]。 这样,仅仅是使用价值使物体成为了商品么?事实上,面包不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而成为商品的,而且是因为那些使面粉成为面包的东西,也就是劳动决定的。劳动创造了不仅是使用价值,而且是交换价值。创造使用价值的那部分劳动我们称之为有用劳动,交换价值那部分劳动为抽象劳动。这正是商品中的劳动所包含的二重性。当面包与酸奶偶然发生交换关系时,就有了简单相对价值形态。 商品能够交换正是因为它们都含有交换价值,那么一斤小麦能与一斤面包交换么?答案是不能的。面包的拥有者不会觉得甘心的,如果两者进行了交换,他是不合算的。一斤小麦如何能与一斤面包相提并论呢?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同样重的小麦不能与面包相提并论呢?因为小麦的交换价值量比不过面包的交换价值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资本论》马克思 p49]这个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这里让我们来关注面包与小麦,两者都有交换价值,可是制成面包比制成小麦要复杂得多,其中包含的交换价值具有量的差异。答案出来了,创造交换价值的那部分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可以计量的。当两者交换时,小麦不再是小麦,面包不再是面包,两者只是可计量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的相等,也就意味着劳动本身的相等。“这一切东西现在不过表示,在他们的生产中曾消耗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 即商品的价值。这就是马克思揭露的交换价值所掩盖的价值的内涵。 如何看出价值量的大小呢?商品内包含的劳动的粮食劳动多少和实践多长的问题,而决定价值量的劳动量,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所以决定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数量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 马克思 P52]当价值量可定的情况下,一个商品就能按比例与许多商品发生关系,那样就有了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 可以用小麦换面包,也可以用小麦换玉米,商品的这种相对价值形态是小麦获得了凌驾于商品之上的权力,也可以说是被其它商品排挤出来的,分化出来的一般等价物性质。从历史上说,黄金、白银都曾作为“小麦”参与交换过,我们成那个时期的货币制度为黄金本位制。金和银都具有可分割、价值高、重量轻、易携带、难磨损的性质,因此,人们以为金天然是货币,将他认作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就有了一半的相对价值形态。事实上,曾经有很多商品扮演过等价物的角色,但都应其本身自然性质不合适,结果都让位给一个特殊商品了。恩格斯曾说过:“这个特殊的商品,即一般等价形式与其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商品,就是货币。”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P277] 什么是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价值形态的最高度发展,就是货币形态,然而,货币形态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所讲的这个商品形成的奥秘揭示了拜物教最深的根源。他是有商品生产方式决定的,实售商品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制约的。造成了一个家乡:生产者私人劳动间的社会关系,就像是不像是人与人在他们的劳动上面的直接的社会关系,却像是人与人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与物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究竟是怎样才进到交换的呢?现在重新转向商品的交换过程的研究。商品之所以进入交换,究其然无非是一个商品的所有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放弃自己占有商品的权利,来交换占有他人商品的权利;为了取得对方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而货币则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货币形成的历史过程。[ 笔记 张衔教授 第二章]马克思在这里又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货币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见解。 商品流通中,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呢?假设一斤小麦在流通中的价值是10元,这个时候,货币就起到了价值尺度的作用,即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的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必然表现形式。”[ 笔记 张衔教授 第三章]指的就是:一斤小麦原本就有那么多的价值,货币只是将他在观念上表现出来,而这10元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有了货币,就能交换到一切商品,这就是人们产生了对于贮藏货币的强烈欲望,这就是货币具有了贮藏功能;货币的贮藏功能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 货币的流通功能。 流通包含有2个阶段,由商品到货币(W1---G)——卖;由货币到商品(G----W2)——买,货币把这两个阶段联合在了一起,把出卖商品W1的所得的货币——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由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那去购买其他商品W2,这就是他的流通手段功能。货币的流通,只是反映商品流通过程,而不是与商品流通平行的流通方式。所以,货币运动不过是商品运动的结果,而非从表面上看来的,商品运动,是货币流通的结果,那只是假象。决定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由二个因素:一是一定时期期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二是货币流通速度。[ 笔记 张衔教授 第三章第二节 ] 货币的支付功能是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的结果。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只能中,买者与麦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成为一种债务关系。当货币的活动范围跨出国界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世界货币了。马克思说“世界货币的作用,是作为一般通用的支付手段,一般通用的购买手段和财富一般的绝对的社会体现物。”当货币被当作是世界货币时,所有用特定国家名义,刻画在他额面上的细致花纹和保证通用的文字,就一点都没有用了。这时,就是黄金货币上场了,即世界货币必须是贵金属,也就是说在平衡国际贸易差额的时候,再必须以现金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时,在作为维持世界贸易流通的准备基金时,货币就以金银条块的自然形态发挥支付手段的功能了。
在通往科学顶峰的崎岖小路上,我们匍匐前进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下,虔诚而毫不彷徨地走向真理。没有尽头,也不希望有尽头。即使途中磕磕绊绊,即使走入旁门左道,追求真理的过程永远是种美丽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