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江苏省贾汪中学 王晴晴
一、教学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网络工具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方式而获得。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重视情境和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即使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 主动性原则,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和取得好的效果,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或填充。 情境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于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课堂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情境的创设克分为治理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 协作性原则 。采取多种形式的协作学习方式,如讨论、协商、合作、竞争、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习者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相互交流和质疑,以促进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从而使学生在多重观点的对比中产生对知识的新的洞察和更高层次的理解。 (四) 体验性原则。教学设计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感受与体验之中去深刻地领悟知识,以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使用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也是三个结构中最难的一个。本节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础之上,初步掌握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而又为后续的数组学习作了铺垫。本节教材没有给出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和语句循环执行过程。我认为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只能按照教材例题的程序简单模仿,而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之后,就不能很好的对知识进行迁移,无法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容易使学生形成挫败感。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和语句循环执行过程,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 (二)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数学课上学过程序设计三种方法及流程图的画法,但没有上机实践。通过前面的学习对VB程序设计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刚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了基本输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少量控件的使用,对循环语句还没有了解。学生对程序语句和算法的理解能力不强。也由于繁重的课业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么课程。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新颖和简单易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新知。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3)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 4)能用For循环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可以独立完成简单循环结构算法的设计。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2. 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3.学会使用For循环语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难点:1.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 2. For语句中循环变量变化,循环次数的决定,循环变量给循环体带来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 教法: 讲解——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 探索法、实践法
(六)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无网络)
三、教与学的实际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活动观察 设计意图
课前 播放轻音乐(巴洛克音乐),伴有鸟鸣流水声。 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在学生机器上展示大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进入机房,在自己座位上,开始关注屏幕上展示的高斯的故事。 学生刚来到机房一般都在叽叽喳喳,处于兴奋状态。 音乐:我校机房在5楼,所以学生跑上来都气喘吁吁兴奋状态,轻音乐会使他们逐渐进入一种平静状态,做好学习准备。 高斯的故事:为课堂引入做铺垫。
课堂引入 大家已经看过了大数学家高斯的故事了。他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问:他是用的什么方法计算的? 非常好!我们和高斯一样聪明,拥有高智商的完美的大脑,会分析问题,寻找规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大家想知道计算机,这个用电的电脑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答:配对法。1+100,2+99,3+98……
答:想! 学生兴致勃勃的表述高斯计算求和的方法。
生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屏幕展示:大标题“电脑PK高斯” 既然是PK了,那电脑就不能用高斯的配对法了,那它还能怎么计算? 学生听到PK,笑!答:那就一个数一个数加呗!
很好,电脑只能用累加法了!大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顺序结构和赋值语句,来完成我们的 任务一:帮助电脑PK高斯。 很多同学已经编写出了主题程序,但是不是太繁琐,我们得一直写到下课啊!那这样的话,电脑肯定PK不过高斯了! 学生之间讨论,稍后给出程序:s=0 s=s+1 s=s+2 ……
学生笑。 75%的学生能完成这个任务,其他学生还需老师指导或求助旁边同学。 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能不能从这些赋值语句种找出相同点不不同点? 很好,大家观察的很仔细,这些重复执行的语句,我们能不能用一条数学通式来表示呢?引出:s=s+i。然后i的取值为1到100的整数,且每次递加1,重复执行s=s+i这条语句。这就要用到循环结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结构。 学生讨论,稍后给出答案:相同点,都是将s加上一个数的和再赋值给s;不同点,是s每次加的数不同。 学生基本都能够分析出数学通式。 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
新课讲解 展示For循环框架图:
明确讲解For循环语句的功能和各部分的名称及在语句格式中的位置。运行程序,打印S的值。我们已经帮电脑完成了程序,大家看一下,如果纯粹从运算时间上,PK结果应该是谁赢了?本论文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计算机由于计算速度快和存储量大等特点,在现在的信息社会,有很多优势的。如果我们需要求1+2+3+……+1000的和,只需要修改程序哪部分啊?
现在我们对For循环语句有了初步的认识,来完成我们的 任务二:小试牛刀 .求1*2*3*4*5的乘积。
利用广播系统,将题目做对的同学的界面呈现给大家,并请这位同学给大家简单描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补充讲解,并演示按F8“逐语句”调试。让学生清楚的看到For循环的执行过程。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次进入循环体内部后i值的变化。 循环次数 循环前i值 i<=5? 输出结果 循环后i值 1 1 是 1*1=1 2 2 2 是 1*2=2 3 3 3 是 2*3=6 4 4 4 是 6*4=24 5 5 5 是 24*5=120 6 6 6 否 (退出循环)
引导学生画出这一题的流程图。
引出For循环的语句格式: For 循环变量 =初值 to终值[step步长] <循环体> next [循环变量]
说明:1.For-Next必须成对出现,并且循环变量名称相同。(特别提醒:与数学中的伪代码Exit For 区分。) 2.循环变量也成为循环控制变量,必须为数值型。 3.初值、终值都是数值型或数值表达式。 4.步长值是循环变量的增量,是一个数值表达式。若步长为正,则初值小于终值;若步长为负,则初值大于终值。如果步长值是1,Step1可以省略不写。步长值为零,则会造成死循环。 5.循环体是For和Next之间的语句序列。
任务三:体验For语句编程。 求5+4+3+2+1的和。 求1+1/2+1/3+1/4+……+1/100的和。 巡视教室,个别指导。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讨论,意见各不相同。
学生积极回答:终值,改成1000!
学生相互讨论,对程序进行修改调试 自己同学的程序呈现给大家,学生普遍表现出极大兴趣。在学生讲解时也能集中注意力。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一直在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i值的变化和输出结果。
因为数学课的基础,学生能很快画出流程图。
在完成任务二时,有80%学生能通过讨论完成调试成功。教师强调:小组成员相互探讨,只能动嘴帮助,不动手。
90%的同学能很快正确画出流程图。10%的同学中间有些小问题
小组成员间讨论,为了避免直接替同学做题,要求在相互帮助是只能用语言描述。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任务二里体现了重难点,请学生讲解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F8“逐语句”调试,使学生对For循环执行过程有了一个感性认识。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知识点,重点强调各部分的名称和位置。以及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作梳理。 听讲状态。 对老师的知识点梳理,表示出认同,代表已经理解。 增进对循环语句的透彻理解,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作业 1.求1-1/2+1/3-1/4+……-1/100的结果。2.联系生活实际:用For循环语句算银行存钱及利息问题。 记下作业。 及时复习巩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究。
四、教学反思 1. 课堂引入:本节课,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复习引入,课前也在引入这块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创设教学情境。因为,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也是三个结构中最难的一个,为了让学生在开始时不对For循环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在课堂引入时尽量诙谐,良好的情境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2.教学重难点讲解: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的讲解在任务二中得到很好的实现。尤其请学生演示,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可以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清晰和深刻。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解题思路,就代表他不是照搬例题的格式。 3.学生反馈: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大部分同学能做出第一题,但第二题有一定疑问,但因为与实际生活相关,所以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有学生专门到办公室请教这一题的解题方法,由此可以判断,本节课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