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作业更有效 社会有减负的呼声,学校有减负的决心,然而近些年学生的作业量减下来的幅度不大。这里面自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减负还是要减的,怎么办呢?我觉得应该在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上多下些功夫,下面我就结合实践,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作业的个性化设置 1.作业的种类设置 相应的作业,必须做在相应的本子上,不允许学生随手拿一张纸写,这不仅可以改变学生作业的态度,而且这样分门别类可以养成学生有章法有条理的意识。开学初,可先向学生罗列出语文学习必须用到的作业本,有的还让学生包上封面,写上班级姓名以及作业本的用途。如四年级设置的种类为字词抄写本、听写本、语作本、周记本、大作文本、采蜜本、家作本。封面上的书写力求工整漂亮。这样做,能提醒学生保持认真作业的态度。 2.作业的层次设置 为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应该改变过去作业单一死板的形式,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需求,在难易程度上要体现“因材施教”;作业的形式应追求趣味性,如套餐作业、作业小超市、自选作业;实践作业的比例应该增加,如收集各种生活数据和社区调查研究等;每天的家庭作业是三项,读、看、写都兼顾到。 二.作业的多样化用笔 为了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可事先指定相应的作业本该用何种笔写。像三年级学生钢笔刚起步,一般抄写类错误率少,可用钢笔,练习题有时需字写的小些,就得用水笔,难做的阅读题先用铅笔完成。作业订正时,换一种颜色订正。 抄写诗歌、对联、名人名言时可用水彩笔、荧光笔、蜡笔等写,写完后还可以画一些画以作解释,遇到好文章可以摘抄,然后名正言顺地为文章画插图,图文并茂,岂不更好?画课文中的词语,画自己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打五角星都允许学生用多样化的笔,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三.作业的点睛式批改 批改作业,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批改方式。像课堂作业本、作文本、周记本、生字抄写本一定得自己改,可以及时反馈学生作业错误点,使知识的缺陷扼杀在萌芽状态。摘抄之类的就可以让课代表改。听写一般每课词语分三次过关,以听写代替大量的抄写会加强学生作业责任心,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作文是块大骨头,8篇如果都是评语再加等级是很繁琐的事,可以变花样改。第一篇教师采用精雕细啄的方式,该面批的就面批,该重写的就重写,让学生找到规范写作的感觉。第二篇开始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通病,用针对性的措施改。如四下第二单元习作“向谁说说心里话”,对于习作技巧不用过多的分析指导,学生的真情实感都会流露出来,但错别字、标点不容忽视,可采用百分制改。再如四上年级,学生习作语言不够生动,可采用量级制改,分内容、技巧、书写各五星,最好的学生得十五颗五角星。作业批改以后如何反馈,特别是对差生怎样进行辅导,煞费苦心。一.勤于做作业记录 ,记下的名字美其名曰“榜上有名”,对学生有约束力。二.订正分ABC三种情况,A能自觉订正,B需要找个人帮忙订正,C错误率高的作业本上我会打完等级后画个生气的脸,表示要当面交流。 四.作业的螺旋形循环 学生学习就当然要做作业,但是不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就主张作业多多益善呢?当然不是,我觉得作业关键是要练得有成效。如三年级语文作业可以尝试这样操作: 以一课为单位,操作流程为:预习本→生字抄写本→方格本→语文作业本→听写本 以一单元为单位,操作流程为:单元听写→作文教学→单元复习→单元测验 知识这样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学生也知道了套路,学起来轻车熟路。三年级课外积累框定在这几方面: 1、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抽样背诵。 2、每单元日积月累的拓展补充形式 3、一学期必读书2本。(“班级读书漂流”活动中,每周看一本书,共享阅读,可以向家长提两个问题,可以向同学推荐好书,也可以写阅读感言。) 4、适当进行美文摘抄,一学期8篇以上。 五.作业的立体化落实 首先作业要有激励机制,时常更新。 作业像流水线,平面式铺盖。如果没有精神激励,哪怕再优秀的学生也会对作业产生厌倦感。这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方式是否出奇制胜,牢牢地吊学生的胃口。过去我们惯用的是作业加分制,如优☆加2分,优加1分累计作为学生平时语文成绩的量化考核。另一种用得比较多的是奖券兑分制,如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曾根据奥运会吉祥物设计了一套奖券(学习、纪律、特长),作业得优奖励一张学习卷,十张学习卷换一张学习章,然后再墙报上贴一颗更好的标志。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学生兴趣有点减了,发奖券变得泛滥起来,实际操作也挺麻烦。我改变了策略,采取“微笑作业”的方式,达到优秀的作业可以在作业本首页画上一张笑脸(表示我对他的作业很满意)。十张笑脸换一个金苹果(表示学习上硕果累累)。作文写得棒,还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在班级墙上张贴,在网上、班级博客上、校刊上发表,给予学生新的刺激,又会产生动力。 其次,作业要有“思考痕迹”,滞后干预。 为了追求作业的干净、美观,作业前往往先进行条分缕析的指导,结果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不多,填鸭式的作业完成了。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但必须是在学生充分思考和尝试的基础上进行,过多的提前干预损坏了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虽然表面上好看,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当不好,而且考试中也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成绩。 布置语文作业时我先让学生看5分钟,然后问他们哪一题需要我指导,最多问3个学生。有时我什么也不问,教他们直接做,觉得没把握用铅笔完成。接下来规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后方可以自由活动。一般上午的作业要求中午完成,下午的作业放学前完成。学生往往会为了争取玩的时间抓紧作业,渐渐改变拖拉的习惯。我还鼓励学生作业不要抄着做,可以不加努力地看过以后默出来,默不全面就再看一遍,直到默全为止,这可以简单地发展学生的内隐记忆,这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在教学中应该进行大胆尝试。为了学生不看漏题,作业时让学生做好一题打个钩,然后按序号进行检查,经过训练有了好转。 再次,作业要双管齐下,细水长流。 平时教学中会犯两难的毛病,课本上的知识翻来覆去抄,一碰到灵活题束手无策。另一个现实是喜欢补充课外知识,忽视了课内字词句的落实,结果成绩也并不乐观。其实这两方面都得抓,而且要抓得巧,才不会加重学生负担。这涉及到语文教师对学科的敏感性。复习时,我喜欢收集各种试卷,把新颖的题目和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盲点集合起来,浓缩成一两张试卷,精讲精练,学生只要碰到过相同类型,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课外积累简直可以无孔不入,每天晨读:练习一句名言或一首小诗等;每天傍晚:积累几个成语或一个片段或一些佳句。课堂上学生、老师口中冒出来的妙词佳句,学生都及时做好摘记,这样的摘记还可以从生活中以及电视上获得,这样日积月累,既让学生成为收集资料的有心人,而且这些积累也让学生在今后的口语训练和作文练习中大展手脚。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于激励、唤醒和坚持。因此教师要未雨绸缪,抓住学生的心,盘点好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学期的作业。只有让作业变得越来越有效,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学生乐于作业,教师驾驭作业,这双赢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