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研究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用。预习习惯也一样,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我工作的长江路小学地处淞南地区,生源构成基本上是三分之一来自自虹镇老街的动迁户,三分之一为崇明出租车司机的孩子,三分之一为外地来沪从事菜场、配钥匙、开点心店等工作。家长为了生存,实属辛苦不易。学生居住环境较差,不少家庭和别人家合租或者直接住在自家开的小店里。这样的环境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行为习惯的多变性:有的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方法不正确,事倍功半;有的聪明好学而学习习惯令人担忧;还有的受读书无用论影响,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从我校实际出发,想到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想到孩子如果有好的将来是可以改变整个家庭的状况的。想到这些,我觉得作为教师,责任重大。因此,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我都关注到如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标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第一种学习方式就是“自主”。而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好的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布置学生预习,但是学生的预习过程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所谓的预习,没有独立自主地去思考,缺乏真正的理解,也发现不了问题,违背了预习的目的。 那么,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预习?我是这样做的: 明确提出预习要求。
每次新接班,我都会利用家校互动平台的班级论坛来发布预习要求。让学生在和我本人接触之前先感受到老师在预习方面是非常重视的。我发布的预习要求是: 1、大声读课文两遍,家长在书上签名,写:已读两遍。 2、划词语。(教材最后有)标小节号。 3、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把拼音写在书上。每课至少两个。在文中划出自己最容易写错的字2个。 4、在文中划出几个自己不理解的词,用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如果依旧无法做到,就在书上做个记号。 5、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6、思考课后练习,在书上圈圈画画,简要回答。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我一般是接中高年级班级的。学生在低年级时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耐心地指导。所以我就先把本来是课前预习的内容拿到课堂上来,上几次预习指导课,给学生做示范。在预习时间段里,我以一篇课文为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带着学生一起预习。经过几堂课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就可以独立自主地课前预习了。 我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很明确,概括为六个字:动口,动手,动脑。具体方法是: 1、动口。语文课文必须要读,要正确、熟练地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不仅可帮助理解记忆,还可以增强语感。 2、动手。预习时,要标出自然段序号,在课文的重点地方圈点勾画。例如,给生字词注上拼音,给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3、动脑。在重点字词句段的旁边进行批注,写上自己的理解体会;把不理解的地方总结成问题,或把课文后的思考题的解答记录下来。 如:学习《苏武牧羊》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按照预习的要求去做,教学气氛非常热烈,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争相比试朗读水平,踊跃畅谈预习感受,积极讨论对内容的理解,学生的精彩发言有许多是我在课前预设没有注意到的。这一课有关秦王的三个阴谋的教学内容全都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欣赏完成,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做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得愉快有效,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和发挥;老师教得轻松,能够有精力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对预习情况进行指导检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预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每一届的新接班时,我都要亲自检查预习情况。对于预习好的、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于不能认真预习的同学,我会问清原因,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以此来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当大多数学生的预习习惯基本养成后,我就放手让小组检查和课堂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检查。 四、在实践过程中的几点经验体会。
1、对于那些在预习时投机取巧、不动脑经、照搬参考书答案的行为,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参考资料,不能一味批评,以防止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要从检查预习情况入手,以学定教。否则,就会造成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脱节,也会让学生感到预习只不过是走过场,不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3、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最初的几个月是非常艰苦的,会有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看到课程进度很慢,教师也有灰心泄气的情绪。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只要经过一年左右的扶持指导,学生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会了预习,就会对预习有兴趣,就会觉得读书有乐趣,教学的效率就能提高。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小学生来说,21世纪教育的使命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班级和家庭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风气、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志趣教育环境。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指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我们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的教育途径,为学生创设这种“志趣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小学生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并形成个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