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幼儿从小开始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爱,自己是个被动的爱的接受者。这些爱的累积,渐渐地使幼儿感受了爱,从而懂得了什么是爱,以及爱的意义。于是进一步意识到自己该怎样对待人,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回报爱的需求,最后将这种爱的态度,爱的需求付之于行动,建立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在付出爱的同时,所获得的爱的满足感与快乐感还进一步加深了爱的需要和实施爱的决心。如此反复循环,螺旋上升,一个儿童或一个成人从一个消极的爱的接受者最后成了一个具有爱的胸怀和爱的能力的给予者。但是要记住这爱的发展中的每一环都离不开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点拨。那么,怎样给幼儿以爱?怎样让幼儿接受并产生爱的体验,懂得爱?怎样将这种体验与理解变成幼儿的态度和需要,以及如何实现爱的给予?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育为幼儿创设的给予爱和实践爱的环境。 在报纸杂志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报道,有的子女婚后对父母不孝敬,甚至虐待,严重的逼人致死,可是在他们年幼的时候,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倾注全部的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呢?主要是他们在幼年时期未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父母对子女爱的情感只是单向地输入,而不双向交流,父母把爱倾注给幼年子女的同时,没有培养孩子也去爱父母、爱别人。不孝之子认为别人爱他是天经地义,而他却不用去关心和爱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同伴,不会体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他只学会了接受爱,而没学会付出爱。 [关键词]同情心,爱心,教育 一、初步认识什么是“爱” 爱心,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爱是一种态度,一种需要,而且还是一种行动,说它是高尚的行动,那是因为爱的行动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奉献。一般人把爱狭隘地理解为是接受爱的施予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其实不然,爱的本质特点不在于接受,而是付出,是给予爱的行动。而爱的情感体验是在接受者与给予者的爱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肯定的体验,如激动、喜悦、感激、崇拜、幸福等等,如果离开了对人生的态度、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爱的行动,怎样理解上述的体验究竟是爱,还是别的什么?而且,事实上,只有当将爱付诸于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爱的快乐,爱的幸福。一个总是等待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来给予爱,而自己从不愿付出爱的人是很难感受到别人爱的,哪怕是他已经得到了爱,这就是爱的双向性。你想享受爱的幸福吗?请你先要学会付出爱。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是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要让孩子从小就用童心通向童心,用爱心培育爱心,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培养幼儿的爱心是幼儿期品德教育目标中必不可少的。我们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无论是身体还是智力素质水平,道德品质的优劣都遵循着同一条规律,即前同一段的发展将成为后一段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生理学,幼儿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就读的3-6岁的幼儿,正处在智商、情商成长发育的快速阶段,所以我们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有利于孩子以后乃至一生的发展。我们的宗旨是通过研究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让他们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二、家庭教育为先,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就积极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 1、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首先让他们学会感恩。因此,我们指导家长首先让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尊重家人,知道长幼之分,礼貌的打招呼。 2、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记在心里,发自内心的说谢谢。因此,我们指导家长在家里或其他地方,当孩子接受到礼物或帮助时及时提醒孩子说谢谢,使“感谢”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3、我们指导家长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不要再给孩子包办代替。你帮我穿衣服,我帮你拿拖鞋,你帮我盛饭,我帮你拿筷子,这样让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 三、培养幼儿爱心意识可采取的若干措施 影响幼儿爱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关于幼儿爱心意识的培养也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作为教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教育,把爱心行为教育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自己如何付出爱。
(一)成人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孩子单纯、幼稚,喜欢摸仿,作为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对人对事热忱友好,为幼儿树立楷模。爱心是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可以从成人爱心的谈话和行为中,感受并学习成人心灵深处的这种优良品质。记得有一次班上的严妍小朋友带来一只受伤的小鸟,我看到后同情地抚摸着它的羽毛,这时小朋友也被我的真情打动了,纷纷学着我的样关心起小鸟来,还问小鸟疼不疼,有的还要带回家去养。通过这件事,我进一步体会到投入真情的重要性。只有成人自身具有丰富的爱心并能自然而真切的表现出来,才能自然地带动幼儿产生爱心,使幼儿能主动地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关心、帮助的人。可以这样说:大人的真情投入在幼儿爱心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的以身作则,就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心的教育。 (二)在日常教育中渗透爱心意识 对幼儿的爱心教育目前大多数采用随机教育,没有一定的主题目标。但有的幼儿园开展“爱”的主题教育,只局限于一时一事,时间过后,“爱”的主题教育也随之结束。事实上,幼儿园中的爱心教育没有系统教学目标,不能象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等有总目标,阶段目标、年龄目标,还有具体的课时目标。因此,要使爱心教育象其他教育目标一样正规化、系统化,教师在进行爱心教育时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幼儿更有兴趣更好的掌握。 1.通过教育活动渗透爱心意识 幼儿难以理解、掌握的抽象概念,我们可以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加以渗透。如在开展社会领域的活动中,通过故事《玲玲的草帽》中因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风吹跑了,很多小朋友帮玲玲捡草帽,反映出他们乐于助人的好品格,进而向幼儿传递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同样的,家长和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在听故事、学儿歌、欣赏图片、看动画片时受到启发,接受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 当孩子们知道要去爱别人而不知道如何去表达的时候,我们就融教育于游戏之中。如,在角色游戏“小小医院”游戏引题时,我们展开了医生和护士应该怎样对待病人的讨论。这时小朋友叽叽喳喳地讲开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医生要关心病人,问问病人哪里不舒服,叫病人别着急,吃了药就会好的,护士打针时动作要轻一些,还要安慰病人:打针是不疼的,不要哭,打完针病就会好的……等等。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医生”和“护士”就特别爱护关心“病人”了,又如,在玩娃娃家中,幼儿经过一直以来的爱心意识的培养。当“爸爸”“妈妈”的幼儿对“娃娃”很关心,而“娃娃”却表现出任性,不听话。我看到就问幼儿,“爸爸妈妈好不好”,幼儿异口同声都说好。“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都说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如,爸爸妈妈下班回家给他们拿拖鞋,给爸爸妈妈倒杯茶,念首儿歌给爸爸妈妈听……等等。从那以后娃娃家里可热闹了,“爸爸”“妈妈”和“娃娃”愈发相互关心,相亲相爱。 我们让孩子在游戏中去体会爱,只有体会到爱才会懂得回报爱。游戏开展一段时间后,听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虽然还小但似乎一下懂事了很多。于是,我们知道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去关心,去爱护,同时他们也把这种宝贵的爱心带到了生活中去,孩子就在游戏中得到爱心意识的培养。 (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爱心意识 《纲要》的生活教育目标中指出,在体现正面教育思想的同时,也要渗透着生活教育的理念,即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所以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引导他们,启发他们的爱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引导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别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小朋友摔倒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并帮助他拍拍身上的灰,问他疼不疼。我们还随时引导幼儿关注困难者,帮助他人,如看到有的小朋友没玩具时,就应该邀请他一起玩;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小朋友不能嘲笑他,说他“笨”,而应该耐心、友好地去帮助他。 (四)抓住时事的契机培养幼儿爱心意识 组织幼儿观看影视中救护、援助、服务、合作等方面的报道,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让幼儿观看抗洪的纪实报道,启迪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学习解放军叔叔和武警官兵誓死坚守大堤,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抗洪精神。让幼儿观看非典时期医务人员抢救病人的报道,学习医生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组织幼儿给灾区人民捐献物资,激发幼儿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虽然幼儿对祖国这个概念不太理解,但“中国人爱自己的祖国”这颗种子必须在早期就埋进孩子的心田。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了解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急需救助以及缺水问题等,组织幼儿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幼儿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向贫困山区的人民伸出友谊的手,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 爱心意识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中共同关注的热点。使人懂得能得到别人的爱,亦能爱别人,是爱心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时期爱心教育应该使幼儿懂得:接受父母、教师、同伴的关爱,也能关爱他们,自己才能愉快。而要培养幼儿积极的道德情感,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积累的过程。实施爱心的教育,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幼儿园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影响,增强教育力度,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四、创设表达爱心的机会、训练爱心行为 在幼儿园的教材中,“爱心”行为的教育目标,不像其它学科那样明确,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制订相关“爱心”行为的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语言课看图讲述《让座》,我们就可以通过图画讲述中引导幼儿知道主动让坐,关心老奶奶,让他们知道老奶奶老了需要我们关心她,让孩子知道不但要照顾好老人,还要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而故事《萝卜回来了》则体现了同伴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回报。诗歌《小板凳》教育孩子妈妈下班回家很辛苦,让她赶快休息一下。孩子们从这些故事中初步懂得了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怎样关心他人,怎样帮助他人。在社会活动《我的好朋友生病了》中就可以提问:“如果你的好朋友生病了你会怎样做?”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验说:打个电话给他,到他家看望他,跳个舞让他开心点。听到孩子们这样说,我真的好高兴,看到他们真的进步了不少,知道关心别人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效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幼儿的思维形象具体,用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接受,而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通过歌曲,童话剧,故事……等各种途径来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如故事《七色花》的小女孩珍妮在得到神奇的七色花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将六片花瓣一一扔出去,却没得到快乐。而最后扔出的花瓣使不能站立的维嘉奔跑着和她玩起来,她心里非常高兴。我们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哪一片花瓣用得好?”“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会用来做什么?”在讨论过程孩子们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萌发了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免》,该教育目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分享的快乐,学习词语:花瓣、书签。研究中充实力:不但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主要内容、角色及学习词语,更重要是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和感激关心过自己的朋友。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游戏的特点(游戏是幼儿主愿的),将爱心教育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愉快地尝试“爱心”行为。例如:通过角色游戏《开公共汽车》这个游戏,老师以“老奶奶”的角色和幼儿一起游戏,从而引导幼儿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让座等活动,对幼儿进行训练,使幼儿能够学会关爱他人,从中培养幼儿“爱心”行为。现在,幼儿园教材中,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教育的专用教材较少。因此,我们要在平时阅读书刊时,十分注意有“爱心”行为方面的内容,看到后及时摘录下来,并有机地结合到教育实践中,丰富教育内容。
除了课堂活动,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发现更多教育的契机。有一次,我上体育课,不小心狠狠的摔了一跤,可孩子们都哈哈大笑,没有一个人来帮我一把,虽然孩子可能是无意的,可我还是觉得需要抓住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回到教室我问孩子们:“当你摔倒爬不起来的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想?如果有人帮你了, 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我就归结到刚才的我摔到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孩子们马上说:“要把老师扶起来,不能哈哈大笑的。”有的还问:“老师你疼了吗?”我们要注意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把一些做人的道理也教给孩子,比如说帮助别人就如同帮助自己,响鼓不用重锤等,效果是很好的,孩子们很象个小大人,说话有板有眼,教育效果很不错。
此外,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可利用各个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三月八日妇女节,我们开展了给妈妈做贺卡对妈妈说一句话、帮妈妈做一件小事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妈妈工作的辛苦。而且懂得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麻烦妈妈,激发了幼儿更加爱妈妈的情感。每年的重阳节,我们组织幼儿带着礼物、节目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幼儿更加懂得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并且体会到:关心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五、如何增强“爱心”与同情心 策略一 端正教养态度,防止溺爱 溺爱是一种无原则的教养态度,容易滋生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一味的满足,一味的迁就,百依百顺。研究者曾将上海的 父母与日本父母教养方式作比较,他们发现上海父母强调父母要爱孩子,关心孩子;日本父母则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为好父母的首要条件。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也离不开爱。但是,如果这种爱不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给予的,就将演变为溺爱。例如:孩子在吃饭时把在最爱吃的菜都抢到自己的面前,你是一笑了之呢,还是坚决制止呢?这就是一个教养态度的问题。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不仅会接受爱,更重要的是学会爱,不妨听听下面的建议。 在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1、教师必须投入真情 “同情心”的核心是“情”,情感是行为的动机,它能促进幼儿产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只有教师投入真情,并能自然、直切地表现出来,才能自然地带动幼儿产生同情之感,进而产生同情行为。如:一次,新新小朋友突然发烧,我注意到后急忙把他抱到午睡室的床上,摸他的额头,测试他的体温,其他幼儿见了,也赶紧跑过来询问,有的也学我的样摸摸他的头,有的给他盖上了被子,有的幼儿焦急地说:“别吵、别吵,他要休息。”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没有直接要求孩子们参与关心新新的活动,但在我的真情感染和带动下,他们都自觉做出了同情、关心他人的行为,可见教师的真情感染胜于说教。 2、从小事入手进行随机教育 “同情心”作为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专门教育活动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随机教育不是“捎带教育”,只要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1)确立界限 让孩子认识一定的行为界限,使之学会在界限内活动。给孩子制定的规矩,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违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孩子每天应该分担的家务劳动,决不容他找任何借口。对于孩子的自私、任性行为,父母一定要坚决制止。 (2)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就意味着让孩子自主,父母不要多嘴多舌,管的太多,不要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学会自立。孩子能自己解决的事, 父母不要插手;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出谋划策,鼓励孩子要敢于面对,自己解决。 策略二 教孩子以行为表达爱心 当孩子拥有爱心时,自然会发展出利他行为,因此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情感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根本没有机会也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前面已经谈到父母仅靠说教是难以培养孩子的爱心时,聪明的家长常常重视在各种场合引导孩子关心他人。 如何引导呢? 要从家庭相处开始。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爱父母。为此,父母要经常有意识地暗示孩子做一些表达爱心的事情。比如,爸爸下班回家,妈妈暗示孩子递上一杯水,若是夏天则打开风扇让爸爸凉快一下;妈妈洗衣服时,爸爸暗示孩子替妈妈搬个小板凳,并帮妈妈洗一件小衣服;爸爸干活累时,启发孩子递毛巾给他擦擦汗;分享水果时要挑好的给父母,等等。当孩子这样做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许和表扬,表现出亲切和自豪,让孩子察觉到自己做了符合标准的行为,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假如孩子只关心自己,父母可以表达大自己的不满情绪,如生气、愤怒等,让孩子感到自己这样做是令人羞耻的。羞耻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当孩子体验到羞耻后,才会意识到关心他人是令人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