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婴幼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三岁的孩子会跑会跳,已能自由行动,也能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望、情感,并和别人交谈。他们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备了参加集体生活、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3岁是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最佳年龄,父母应及时送孩子进幼儿园,使他们过集体生活,接受初步的全面发展教育。 宝宝上幼儿园,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件大事,任何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因素都会使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要使宝宝能够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是首要的。家长要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宝宝对幼儿园产生兴趣,让宝宝喜欢幼儿园、接受上幼儿园的事实。这个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家长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同时幼儿园及教师应开展一些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地活动,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家庭、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一、家庭该做的准备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上幼儿园了,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件大事情,那么孩子上幼儿园以前家庭该做些什么呢!孩子要上幼儿园前,家长最重要的是先去了解孩子即将就读的幼儿园环境,了解幼儿园的时间安排、活动方式及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这样家长可以先在家里让孩子尝试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向幼儿园的生活靠拢,使孩子顺利地入园,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生活方面的准备 作息时间 逐渐调整孩子的生物钟,使孩子一日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吻合。 生活自理能力入园后,孩子将面对二、三十个同伴的大集体,一些生活方面诸如穿脱衣服、吃饭、喝水、上厕所等基本上要靠自己去完成。入园前家长要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卫生习惯 孩子入园前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漱口、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社会交往及语言发展早期的交往经验对孩子很重要,多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懂得谦让,遵守规则,学会分享。 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为了小朋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有一些规则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而这些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 相互谦让、友好合作、礼貌待人等良好品德将会使幼儿很快融入到群体之中。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还要以朋友身份帮助幼儿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促使幼儿之间爱心的输出,有助于幼儿交往活动的成功。 (三)、物品准备 学习物品的准备 生活物品的准备在准备前,父母先要对宝宝说明要买哪些物品和这些物品的用处,必要时,可带宝宝一起去商场选购。另外,父母还应为宝宝多准备几套换洗的衣裤,尤其是裤子,因为刚入幼儿园的孩子很容易发生尿裤子的情况,有时一天可能要换三四套。最后,父母还应为宝宝所有的物品做好标记,比如在衣裤、手帕上绣上名字或特定的图案,弄好后,记得让宝宝看看,让他知道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四)、心理方面的准备孩子即将入园前,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件大事,任何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因素都会使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要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是首要的。 以“听”激趣,就是家长要先了解幼儿园,常向幼儿讲述园中趣事,以引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幼儿入园的兴趣。 2、以“看”导行,就是家长在征得教师同意后,带幼儿到幼儿园观看或参与幼儿园活动,让幼儿通过看和玩直接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以幼儿园集体的感召力,唤起幼儿入园的信心,引导幼儿喜欢上幼儿园。 以“情”扩情,就是家长要创造机会扩大幼儿的情感圈,让幼儿将教师的真情纳入到自己的情感圈中。事实上,幼儿入园前的情感圈仅限于父母等几个人。因而在情感上对身边亲人或看护人依赖性强,一旦离开这小小的情感圈,幼儿就紧张、害怕、无所适从,最常见的防御本能是以哭求救,这是正常的现象。因此,最常见的办法是,在幼儿入园报名后,家长要先和幼儿园教师交朋友,给幼儿接触、亲近教师的机会,让幼儿从心理上接纳并崇拜老师。 4、以“禁”激“欲”。就是一种明“禁止”暗“激欲”,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教育策略。幼儿天性好奇、好动,常常是越不让他动的物品,他越想动,越不让他去的地方,他越想探个究竟。根据幼儿这一心理特征,家长可有意识地正话反说、以“禁”激“欲”。 消除恐惧感这里我们谈谈埃立克森对发展任务的看法,按照他的观念,信任感的发展是健全人格的首要任务。儿童的信任感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逐渐发展起来,和父母在一起有安全感的儿童可以发展到与其他人在一起时也有安全感。根据弗洛伊德的早期经验理论,成人的发展取决于他们早期经验,幼儿入园即是早期经验中的关键一环。借鉴国外的做法,幼儿园要求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几天进行陪护,让孩子在安心的情况下对幼儿园进行探索考察,慢慢熟悉幼儿园,入园前,带孩子到幼儿园看一看,玩一玩,熟悉幼儿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不少敏感的孩子都可以平稳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家长要调整心态 (1)、不要把孩子的哭闹看得太严重经常会看到父母送孩子入托分离时哭得泪人一样的孩子在父母离开他的视野之后,很快就开心地玩了起来时;首先,要认识到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孩子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大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孩子刚进入幼儿园的表现看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步,孩子入园哭闹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平静而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 (2)、让孩子坚信上幼儿园是他的责任家长要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告诉孩子:“你要上幼儿园了,在那里你会认识很多小朋友,交到很多新朋友”,再告诉孩子上幼儿园地其它好处,要讲得绘声绘色,充满诱惑。使孩子充满向往之情,产生上幼儿园的愿望。目标是让孩子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自豪:我已经长大了,所以我要上幼儿园了!向往:幼儿园里可以学好多本领,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可开心啦!熟悉:我知道幼儿园是什么样子,做什么事情,妈妈都告诉过我。安心:爸爸妈妈很爱我,老师也会喜欢我。 (3)、以正确的方式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孩子入园之初,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园表现时,可以向老师提问,或查看幼儿园的家园联系簿,幼儿园也应该主动向家长说明孩子的情况,但家长最好不要一见到孩子便立刻问长问短,显得格外焦虑。 二、幼儿园该做的准备 (一)、 幼儿教师对于新幼儿不是陌生的,一般教师都会提前作好心理准备。 1、这些孩子刚入园,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象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这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三岁左右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老师不能迁就孩子不正当的要求,要适当地进行教育,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 2、入园前,邀请家长及幼儿来园熟悉环境首先,幼儿园在家长来园参观、熟悉环境时,用照片、幻灯片、录像带或教室实地来向父母介绍各个活动区,帮助父母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把教室中所有材料的清单发给父母,尽可能的收集幼儿园相关阅读资料分发给他们。同时,让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幼儿园,认识班上的老师,让孩子看看幼儿园有滑滑梯、可以骑木马、哥哥姐姐怎样唱歌、跳舞、做游戏,他们就会觉得幼儿园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产生“想上幼儿园”的欲望。 3、提早进行家访工作新生入园前的家访,一是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二是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了解每个幼儿的生活习惯、爱好、性格、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等,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吸引孩子来园。 具体做法可采取:(1)亲切自然地进行自我介绍,允许幼儿称呼自己阿姨,因为“阿姨”比“老师”更容易让孩子感到亲近。 (2)叫叫幼儿的小名,牵牵他的手,通过身体的接触使幼儿对教师产生好感。 (3)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玩具,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还可采取送小礼物的方法缩短彼此间的距离。(4)教师还应善于观察幼儿的生活环境,如幼儿的游戏室是如何布置的,他喜欢玩什么玩具等,这样教师在幼儿园尽可能为幼儿营造他熟悉的环境。(5)向家长了解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及饮食爱好,以便教师在幼儿园做好孩子的护理工作。 4、幼儿园环境布置针对初入园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幼儿喜欢的适用的甚至是熟悉的活动环境;提供孩子喜欢的玩具材料。幼儿园的环境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 5、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环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已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但每当晚上或是周末回家后,再回幼儿园,孩子们又是哭闹成群,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家时可多给孩子们讲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给他们玩一些好玩的玩具,配合老师指导孩子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千万不能包办。 6、卫生状况至关重要一个宝宝打喷嚏,三个宝宝流鼻涕——这种情形常在幼儿园发生。幼儿园的卫生状况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入园前,不但要认真检查食堂卫生状况,还要细致作好幼儿园小朋友的饮食安排;定期对玩具、餐具和其他用品进行消毒,提供孩子自己专用的水杯和毛巾。 三、总结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里的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对陌生环境适应较慢。虽然很多父母会带孩子外出旅游等,但跟人的交流还是不多。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对幼儿园不了解,自然产生恐惧感。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环境与孩子熟悉的家庭环境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孩子需要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素质的提高,幼儿园人文教育的突出,育儿的水平也会更高。宝宝上幼儿园,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件大事,任何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因素都会使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要使宝宝能够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是首要的。家长要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宝宝对幼儿园产生兴趣,让宝宝喜欢幼儿园、接受上幼儿园的事实。这个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