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教师怎样与家长进行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优胜劣汰,家长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胜自己,在社会中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孩子的启蒙教育能为以后打下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孩子的幼儿教育无疑的是孩子重要的启蒙阶段。也因此有了一系列关于孩子启蒙的“助手”,如:关于幼儿教育的语言,舞蹈,还有幼儿教育的各种书本,磁带,碟片等等。这样的资料在现在屡见不鲜。 可见,的幼儿教育对孩子如此重要,作为孩子幼儿阶段的启蒙之师的幼儿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呢?如何能够使孩子的幼儿教育真正得到启蒙的作用呢? 对幼儿教师本身而言,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做到了解孩子的喜好,知道孩子的长短处。还必须知晓孩子可发掘的潜力。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教”的角色了,教师和幼儿在整个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是幼儿学习的伙伴,而不是随着教师的主观意愿一行到底,而应是与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共同学习,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教师也应同样遵守这一规律,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幼儿对知识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将教学只局限于学科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且把“让每位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幼儿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孩子去探索的引路石,对于学前儿童进行教育,为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以外,更重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变化,做好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和拓展者;教师应创设一个尊重和支持的环境,让幼儿乐意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做幼儿的提供者和支持者。比如在“打开核桃”活动中,有个幼儿用镊子又夹又敲,虽然这种办法并不可行,但我们没有去干预,而是以接纳和尊重的态度鼓励他继续尝试,虽然这个孩子最终没能打开核桃,但他获得了“核桃是圆溜溜的夹不住”、“镊子好象没力气”等感性经验;孩子常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但由于生活经验有限,产生行为或语言上的错误,教师在这时就要有心的对此进行疏通、引导,把孩子零星的、错误的经验,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整合,纠正,在尊重孩子需要的基础上做好引导者,成为孩子的智多星,更重要的是,孩子出生时,家长们都视为心头肉,因此对于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而言,亲和力更是必不可少的。而对家长而言,孩子的启蒙教育更为重要,许多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却是不正确的,如:让孩子随心所欲,只要孩子不乐意,无论对孩子是有益还是无益,皆不勉强他去做,那完全是溺爱,对孩子本身百害而无一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需要有一个桥梁段、间隔段的,而家长与幼儿教师和交帐的沟通无疑是为了更好的做好孩子的幼儿教育,更好的发掘孩子的内在的潜力,让其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都有用的大好青年。 唯有如此,家长在幼儿园方面如何与教师有个良好的沟通基础呢?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长、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透过活动的表象,更深层次的思索,我们总觉得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倡的平等、合作,还有很大的距离,幼儿园用大量的精力筹备活动,家长忙碌的参加,表面上看,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是多了,实质上,从家园合作活动的目标的确立,活动的实施等都是以幼儿园为中心,以孩子为中心,家长只是整个家园合作活动的旁观者、配合者,家园合作的意义也消失了,就更谈不上什么互动了。为了改善这种局面,真正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探求以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开展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活动,至于怎样与家长沟通,具体工作如下: 一、“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常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 二、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平等的良好关系,保证交流渠道的通畅,教师不要在孩子面前评判家长的对错,而家长也不要在教师甚至于是朋友的面前评判孩子的对错,在抚养教育孩子的问题处在的位置不同,而产生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四岁左右的孩子控制能力较差,在玩的时候,会为了某些他认为不对的事而大打出手,在我们看来,这是很正常的,可是对于家长却不是这样认为,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会给孩子灌输,如果别人打人或是别人打你,你就打他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应当把自己的看法向家长表达清楚,而不要急于下结论。 三、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激发积极合作的态度,心理学原理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会更高,态度也会更积极,相反,当家长有某种合理的要求,而幼儿园没有加以注意,甚至当家长被自身的一些问题缠身时,那么家长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了。当好教师角色,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只是家园合作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因此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做精心地准备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家长参与家园合作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彼此不会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威胁”,双方也就会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齐心协力。 四、尊重家长,获取家长的信任家园合作首先要求合作的双方即教师与家长要有平等的态度,任何一方居高临下地指挥者的态度都会让另一方退缩,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动作用,尊重家长,珍惜每一次和家长交流的机会,取得家长的信任,新生幼儿入园是博取家长信任的关键期,孩子初入园,家长们由于对教师缺乏了解,都存在着一定的防卫心理,在接孩子时,家长会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和教师交流,从老师的言行中,暗暗分析老师是否喜欢、关心自己的孩子,为此,我们珍惜每一次与家长的接触机会,以微笑面对家长,用抚摸迎接孩子,每天对每一个家长送上一个甜美的微笑,给每一个孩子亲切的抚摸,蹲下来和孩子问声好,让家长接收到这样讯息,老师是喜欢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欢迎自己的,由此,取得家长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基础,家长朋友们也就愿意与幼儿园沟通合作了。 五、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真正解决后顾之忧,这是开展家园合作的重要前提,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适用于孩子,同样也适用于家长,在班级家长工作中,我们也要“以人为本”,了解每一个家长的情况及需求,因人而异地开展活动,我们农村许多家庭成员早出晚归,外出打工、上班,接送孩子的时间不固定,因此,我园安排老师值早晚班,有的家长早上赶着上班来不及弄早饭给孩子吃,就上街买两个包子打发孩子,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我园还特意为那些来不及吃早饭的孩子安排早点,真正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地工作,除了在生活物质上想家长之想,解决家长之困难外,我们的教师还努力地提升自己,掌握全方面的家庭教育知识,善于运用每一个家长的经验,促进家长间的经验调节,树立较强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运用到家长工作领域中,我们觉得,在班级家长工作中,影响沟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家长已知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只有了解家长的经验,老师才能谈家长想谈的,解家长所需的,有共同的交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也在时刻关注着育儿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一个班,几十个家长,实际上就是一部很好的经验介绍书,这些经验有正有反,寓意深刻,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关注了解每一个家长的经验,还要将这些活生生的实践例子充分利用起来,把成功的经验推广,用失败的教训反思,同时,根据育儿观、子女情况、文化素质等情况,将家长有机结合和搭配,在交流和沟通中,让他们发现自身的成功和不足,自觉的调整自己的教子观,避免了教师直接指出时因对立性而带来的磨擦和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中班幼儿有些个别吃饭磨蹭,东张西望,有的时候还找借口跑来跑去,玩一会儿吃一口,甚至还要人喂的不良习惯,但他思维敏捷,发言大胆,想象力极为丰富,而其他小朋友能安静吃饭,上课注意力集中,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他胆子比较小,上课不敢积极举手发言,教师和家长曾多次努力,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彼此束手无策,后来,在一次家长经验交流会上,双方家长互相认识后就相互吸取经验,以子女带动子女,家长感染家长,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终教师与家长交谈要讲求谈话技巧,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交流,而且针对不同,如果幼儿教师能和家长沟通有许多不谋而合的话,这样就能让孩子赢在社会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