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办学特色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也处于变革之中。为提升幼儿园的发展力,许多幼儿园先亮起了“办学特色”牌子,顺应社会需求观。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幼儿园,独具魅力,受到了社会家长的好评。 [关键词]幼儿园 办学 特色教育
所谓教学特色,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 特色教育的研究是近几年在幼教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课题,其产生基础是特色幼儿园的出现。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办学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和特点。特点园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包、国家养养的幼儿园逐渐被推向市场,原有的办园体制、办园模式中的许多理论已日益落后于实践,个幼儿园在挣经费的路子上摸索前进,努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事实证明,许多幼儿园优先亮起的“办园特色”牌子,顺应的的人才需求观,不仅受到了社会家长的好评,同时也增加了办园经费。然而,由于各幼儿园对“办学特色”内涵的理解层次有别,在实际操作中呈现出了多种形式的“特色园”。 一、目前较为普遍的“特色园”形式。 1、移植型 以继承弘扬教育的优秀教育思想为办园目的,在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而形成相应特色的幼儿园,如蒙台梭利幼儿园,其教师经过专门的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系列培训,幼儿园教育中对蒙台梭利精髓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如注重儿童感官训练,提倡儿童自由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等。但随着进一步深入化的发展,此类幼儿园并未将继承作为唯一目的,而是根据新形势、新条件,继承与改革并进,不断的以新的教育思想去充实教育家的原版教育观,甚至致力于教育家思想的本土化研究。因此,此类园其发展趋势是非纯粹的照搬硬套,更多的是探索、研究,力求成为在名家教育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现代气息的幼儿园。 2、领域研究型 以讨论如何在现有教育模式中尝试或强化突出某一领域的教育为办园方向,并由此成为这一领域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其具体思路一般为:根据本园的师资、硬件等实际水平,选定某一领域的教育作为全园性、长期性、决定其特色创建的科研课题(如科技教育、健康、艺术、环保、双语教育等),请幼教科研专业人士参与课题方案的制订,并指导方案的实施,力求达到在不断推出科研成果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促使幼儿园的整体水平走向新层次。 幼儿园在行政与教育管理上的相应措施一般为:打破原有分科教学课程模式在活动时间、内容上的分配方式,强化目标管理,强调渗透与相铺相成。即(1)提高幼儿园一日各环节活动的目的性和教育性,要求幼儿一日各环节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充分体现为周目标服务的思想,争取保教目标、教育大纲在有限的时空得以最大程度的贯彻和完成;(2)在①的保证下,减少分科教学中各科目活动的时间和次数,保障专门的特色教育活动时间;(3)特色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展开,特色教育目标的确定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宗旨,特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与其它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双语教育中将说英语贯穿于常识、语言等活动中。 此类型的办园特色,由于以科研为指导,能及时调整教育过程中的偏差,计划性、目的性和科学性有一定的保证。幼儿园可以在不断走向这一特色教育领域领先位置的同时,将幼儿园的行政与教育管理工作从经验型向理论研究型推进。因此,“科研”对这类园在“特色”及整体发展上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科研指导或科研滞后,都不可避免地使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流于“经验积累”,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可考和可借鉴价值,幼儿园的发展难于上档次。 此外,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原有课程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理论与实践显示出一定的距离。在如何科学合理分配时间;在教师的目标意识尚需逐渐加强的同时怎样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大纲完成的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单科专研型 以如何进行某一教学科目的教育为研究课题,由此形成以这一科目的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此类园据所选定科目的不同,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两种类别:一是从原有分科教学的六科中选择较适合本园优势的一科作为科研项目,如音乐、体育等;目的在于探讨此科目教育更高效的方式、方法,重方法论的研究。另一类是选择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探讨科目为科研项目,如幼儿英语、幼儿电脑等;目的在于探寻这一科目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促使其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门系统科目,重可行性的研究。 前一类特色园基本保持原有课程模式,没有大的改革举措,可以说是有较为坚实的分科教学理论为基础,因而其发展显得较稳健。但由于不能在全园每个教师的工作中辅开进行,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上有一定局限。 后一类特色园相当于在原有分科教学模式中增加新科目,易造成挤占孩子正常生活、游戏时间的矛盾。此外,由于其科研研究的是幼教领域的新内容,缺乏前车之鉴,因此,大部分园在科研指导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从而影响了“特色”发展的持续稳定性。有些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难以再跨上新台阶,从而逐渐脱离了科研试验,走上功利性质较明显的发展道路。有些园为解决与孩子正常生活、学习冲突的矛盾,将新科目活动改为“兴趣班活动”,成为下述类型的“特色园”。 4、特长教育兴趣班型 在原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开各种类型的特长教育兴趣班,由此形成以特长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如今,社会上关于人才的标准已不限于“通才型”,既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人愈为社会所青睐。如何让孩子掌握一项专长是家长普遍思考的问题。因此,双休日送孩子上特长培养班(如书画班、舞蹈班、钢琴班、英语班等),成了家长五天工作日之外的又一主要工作。但很多家长又不希望孩子失去双休日的休息、娱乐时间,加上家长由于接送甚至“陪学”也显浪费,因而都希望幼儿园能办相应培训班,孩子利用在园时间学习家长较省事。于是,先走一步办班的幼儿园广受家长的欢迎,有些家长甚至将此作为给孩子择园的标准之一。长期办班的幼儿园在逐渐积累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长教育模式,从而显示出相应的特色。 此类园的具体操作一般为:根据家长的要求,利用本园师资或额外引进师资办班;特长教育活动时间安排在离园时,或每周统一安排一次全园性活动时间,尽量避免挤占幼儿园一日正常活动时间;家长报名遵循自愿的原则,并交纳相应的学习费。为了避免字面上引起的误会,往往称为××兴趣班。 二、对“办园特色”内涵的思考 从“办园特色”派生出的众多形式及各种“特色园”的不同发展前程可见,人们对于“办园特色”还未形成一个可参考的概念。那么,需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从目前绝大部分“特色园”发展状况看,普遍存在三大弊端:一是以特长教育作为特色发展,结果导致孩子发展的片面性;二是以家长的意愿、要求为导向,功利性较强,导致教育目标偏向严重;三是“特色”项目多为缺乏计划性、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的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难以上新一台阶,表现出发展的不长久性。因此,建立一个供实践参照和评价的概念性标准,对于控制幼儿园在创办“特色”上的不良倾向是必要的。 针对“特色园”的弊端和困境,我们认为“特色园”的健康发展至少需具备四方面条件。 (一)办园资格。 “特色园”应是教育基础扎实,并在某方面尤其胜出的幼儿园;假若一时迎合市场、迎合家长,走纯功利之路,则与社会上的各类技能培训班无异,这与我们国家的办园目标是完全相悖的,它将严重影响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我国对幼儿园资格的具体审批现行标准是《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还有刚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它们明确了幼儿园的性质、任务、保教目标等,因此,衡量特色园的最基本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全面贯彻幼教法规。 (二)竞争性。 创建“办园特色”的幼儿园一般是正逐渐脱离“等、靠、要”的公办园或自负盈亏的民办园,“办园特色”的树立带来的生源增多,对它们经济的独立性起到很好的加强作用。可以说,“办园特色”的创建无论是主动或被动,都是幼儿园为了顺应时代需求,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选择的发展思路。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性操作中,作法是不可能雷同的,同一性也就意味着竞争力的削弱。所以,各幼儿园往往能摆脱过去遇事一哄而上的作法,而是较理智地经过审思本园具体条件,选择或是管理领域或是课程模式领域进行改革,并在改革中逐渐使特色明显,形成竞争优势。 (三)园本性。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幼儿园的“内忧外患”逐渐突出。一方面在幼儿园内部,教职工的思想、人生、价值观有所改变,她们既讲究自身价值的展现又追求实惠与享受,体现在工作中是既希望自己能大展宏图,事业有成,又不愿付出太多的艰辛,牺牲太多的自我。因而对环境或机遇期望过高,总希望园环境适应个人而在个人适应环境上努力不多,从而产生对环境的不满,影响个人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进而形成消极循环,给幼儿园的管理和发 展带来很大难题。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办学增多,许多民办园投资大,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雄厚,家长们送孩子入园对幼儿园的师资素质等软硬、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历史悠久的老幼儿园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留住生源,是幼儿园发展亟需解决的又一难题。 此“内忧外患”的解决并不困难,归根在于如何调动教职工的积极、主动性,树立一个团结奋发、永远向上的园集体,切实提高幼儿园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整体水平。办园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最终要由一线教师来操作、实现,因此,如何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也恰是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办园特色”在创建时需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因此,“特色园”在选择特色发展方向时要立足本园各方面的实际水平与发展能力,体现充分的民主性,以教职工的全力支持与否为基石。一个教职工不知其所以然或教职工时刻觉得无法胜任任务的特色项目,是发展不长久、不深远的。而幼儿园以办园特色的选择与发展为契机,其“内忧外患”问题将会得以逐渐解决。 (四)科研性。科研最基本的特性是稳健,它与功利主义的做法是无法相容的。功利趋使许多幼儿园上马“特色”时无计划、无指导,实施时无记录、无总结反思,从而成为特色园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走科研兴园之路,让自己的特色在科研指导下健康发展是特色园需具备的一个条件。此外,优势的保持也需要不断的突破和转换,这决定了幼儿园的特色发展并非永恒不变,而要有螺旋上升的动力与活力,这便需要科研作为坚实后盾. 三、创办园所存在的问题 1.先进的教育理念很难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活动 很多民办园提出了独到的儿童发展观和先进的办园理念,但要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很多民办园都在进行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课程开发,但是这些民办园办园时间最长的也只有十几年,要开发出成熟的课程体系是很难的。 2.在形成优秀的教师队伍促进特色建设上存在困难 拥有优秀的教师是幼儿园特色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要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并不容易。其一,对幼儿园教师要求比较高,必须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其二,幼儿园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幼儿园想要留住优秀的教师并不容易。这就成为幼儿园特色建设的一个障碍。 3.特色移植的现象较多 民办园特色移植主要表现在从国外移植和幼儿园之间相互模仿。有些民办园在特色建设方面移植国外教育思想和成果,比如蒙台梭利幼儿园。有些民办园更多的是模仿别的幼儿园,跟着市场需求走。 4.把特长教育和兴趣班当作幼儿园的特色 有的民办园为了保证生源,设置一些特色课程或者兴趣班,家长自愿为孩子报名,并交纳相应的费用。幼儿园缺乏自身特色发展的理论研究,“特色”项目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性。而且把特长教育当作特色发展,还有可能导致幼儿发展的片面性。 5.重视知识、技能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 民办园特色建设的根本体现是幼儿的发展,但是有的民办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为了显示办园成绩,给幼儿的学习任务不断加码。比如要求幼儿识字多少。能背诵多少篇古文诗词,钢琴达到什么水平,英语达到什么水平等。尽管很多民办园强调的是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但是学习总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这么多的学习内容压在幼儿身上必然会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 四、办园特色建设的对策 1.加大政策环境建设的力度,扶持民办园的特色建设 幼儿教育是非义务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而且可以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但是,现在北京市民办园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直接影响民办园的特色建设。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相关的法律、政策,为民办园特色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与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加强理论研究和园本课程研究与开发 理论研究是幼儿园特色建设的基石,民办园要有螺旋上升的动力与活力,需要理论研究作后盾。很多民办园非常重视理论研究,不断进行学前教育理论和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一些民办园已经开发出产品,不仅在本园实践,而且向社会推广。但是,民办园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促进民办园理论研究和园本课程开发的有效办法就是民办园要和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以促使民办园在理论研究的推动下健康发展。 3.以教研为载体推进幼儿园特色建设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和日常工作中落实先进的儿童发展观和办园理念等,不仅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而且要求教师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意识。民办园可以加大科研投入,成立以园长为组长、骨干教师参与的研究小组,帮助教师深入思考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特色建设定位,明确教研工作开展的方法、步骤、目标等,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并将研究成果向全园推广,以点带面,把整个幼儿园的教研工作推向深入。这种以教研为载体的工作不仅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落实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办园宗旨,实现办园目标,促进幼儿园的特色发展,而且可以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业务素质,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 4.在提高幼儿园整体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特色 特色建设的基础是办园水平和服务质量,民办园吸引家长的不仅是特色,更是其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如果幼儿园的整体水平不高,仅仅有特色项目或者课程、活动,就不具有竞争力。与此同时,民办园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办园的特色建设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民办园只有在不断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幼儿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