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浅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至汉代成为儒家“五经”之一,确立了其权威地位,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诗经》,内容丰富多彩,而其中最优秀的篇章却大都是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据粗略统计,《诗经》中与爱情有关的诗作有近80篇,占总篇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公认为最有价值的《国风》一百六十篇中,就有近一半是爱情诗,超过了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从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艺术的成熟来说,爱情诗也是出类拔萃的。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壁,假定有人将这些恋歌从《诗经》中都删去了……则《诗经》究竟还成否一部最动人的古代诗歌选集,却是一个问题了。这些恋歌杂于许多的民歌、贵族乐歌以及诗人忧时之作中,譬若客室里挂了一盏亮晶晶的明灯,又若蛛网上缀了许多露珠,为朝阳的金光所照射一样,他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玄目起来。”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讨论一下《诗经》中的爱情诗。
积极、真挚的精神基调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一种千古不朽的文化现象,更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作为先秦时代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爱情诗充满了生活气息,鲜明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而如此大量的爱情诗的收录,本身也表明了当时社会对爱情尊重而神圣的态度。诗人们怀着高尚的心灵大胆讴歌爱情,使一篇篇诗歌充满真挚热烈的感情和高尚健康的情调,因而流芳百世,经久不衰。 《诗经》开卷首篇《周南·关雎》,便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诗中抒发的是对一个“窈窕淑女”无穷无尽的爱恋相思。马瑞辰《通释》注:“《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者,秉性贤德也。可见诗人所爱不仅在于貌美,更爱其品德美。这样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令诗人朝思暮想,在还没有得到回应时,他陷入了不尽的相思苦海,“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终日茶饭不思。但他却毫无怨言,既不粗野地强迫,也不寡情地放弃,而始终如一地幻想着用琴瑟博得她的好感和友爱,用钟鼓使她幸福快乐,这无疑是一种纯洁真挚而善良高尚的情怀。 《秦风·蒹葭》更是将这种对于美好感情的渴望写得扑朔迷离,凄婉动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恋歌,所描写的是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美好诗境。那秋水、蒹葭、伊人,都似笼罩在轻紗般的薄雾中。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钱钟书先生认为这首诗所描绘的是一种“企慕之情境”,至于企慕什么,历来众说纷纭,但不管有多少种说法,总有一种是肯定的,那便是对于爱情的向住与追求。对于全诗主要的意象“伊人”,人们最直接的联想便是诗人所追求与思念的人。通篇诗歌通过对于“所谓伊人”的苦苦追求与寻觅,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执著与渴望,写出了一个在恋爱中痴情人的心理感受,真实、生动、曲折、感人。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痴迷与追求,路途遥远,他似乎望见朝思暮盼的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想去寻找她以期欢聚,路途遥远、艰巨,没能阻挡住他追寻的脚步。从《关雎》与《蒹葭》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古朴自由的恋爱方式及其对爱情的执着的追求。
浓郁、质朴的自然风韵
先秦时代,平民们的生活是十分单调艰苦的,他们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生产劳动,只有适逢节气庙会才有游玩娱乐的机会。因此,他们的爱情生活也不复杂,往往滋生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且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从这些情歌所反映的典型环境来看,大都是村郊野外的自然环境,浸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一种自然和谐的朴素美。《王风·君子于役》写的就是典型的乡村暮色之景,表达的也是村妇思君的情感。写青年男女黄昏幽会的《陈风·东门之杨》,勾画的也是一个郊野清爽恬美的晚景,这里没有城镇的喧闹,呈现的是一派自然本色,与“人约黄昏后”、尽享天伦情爱的意趣完美地统一了起来。《邺风·式微》与之意境相似,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夜搏秋雨中约会,互相调笑戏谑,不惜露湿衣裳、泥污鞋脚,依然厮守难去。《郑风·野有蔓草》写一对情人在清晨的郊野“邂逅相遇”,周围草木丰茂,晨露晶莹,令人仿佛闻到阵阵芳草的清香,使相会的情人彼此更加感到对方“清扬婉兮”、“适我愿兮”,心满意足。全诗流滋着一种温柔的人情美和纯朴的自然美,两者水乳交融,互相辉映,韵味十足。 从诗中选用的意象上看,大都是当时普通平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象,与他们所从事的谋生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氓》诗中的男主人公氓就是通过“贸丝”接近女主人公的,诗中的比兴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其意象也完全来自妇女们熟悉的蚕桑活动,以此寄兴,抒发感概,十分亲切自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艺术魅力。《邺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规劝丈夫时选用的是常食的萝卜作比喻:“采薪采菲,无以下体。”寄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之意,表达得极朴实真诚。当她被抛弃后,饱尝了人间的不幸,将自己的痛苦与苦野菜比较,倒觉得苦菜“其甘如算”了,真切而生动地表现出她痛苦的程度。 前人评论《诗经》说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说明《诗经》的素材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确,从这些情歌中所选用的意象,我们常常可以大致判断出主人公的身份。例如《郑风·女日鸡鸣》,写的是一对夫妇清晨起床时的对话,极富生活情趣:“女日鸡鸣,士日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尧与雁。”从中不难看出诗里的“士”是一位猎人,因为他们小两口的对话总离不开猎物。妻子一个劲地唤丈夫起床,要他早早外出打回猎物,并故意激将他,说要为他做美味佳肴,“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等日子富裕了,再听笙乐,安居家中。而这位丈夫还贪睡,不肯早起,实在受不了妻子催逼时,便戏谑道:“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仿佛故意调侃说,我已经够辛苦了,知道你是个贤惠温柔的妻子,甘愿多多送你好玉佩,今天你就饶了我吧,我来日再送你好玉佩报你大恩。一个催起,一个耍赖,互相激将调谑,好不俏皮,充满着宴尔新婚的小夫妻打情骂俏的乐趣。再如《王风·君子阳阳》写一个男子手执鸟羽旄向姑娘炫耀,招其同游;《陈风·宛丘》写一个“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的男子,手执鹭鸶翎毛,不分冬夏地歌舞于宛丘之下,以博得姑娘的青睐,等等,都体现了纯朴的自然风韵。
出色、独到的表现方法
我国第一代诗人们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完全从生活和情感出发,创造出了绝妙的诗歌艺术,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最引入注目的则是比兴艺术,这是我国诗歌的良好开端,为中国通向诗的国度架起了金桥粱,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比兴,就是用富有暗示意义的意象进行艺术组合,激发读者的感情活动和联想,使之从中体味到形象以外或字面潜在的意义,简而言之,比兴就是一种借此言彼、托物寄情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传难言之情,创造出形神兼备、耐人寻味的意境,可以避免直露单调,给人丰富多彩的艺术一亨受。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诗经》中的歌运用比兴手法大约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以类比象征引发联想和感兴的方式。这类作品意象较单一,多是由相类而产生比喻象征性的联想,触发人的感怀。代表作是《周南·关雎》:“关关唯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互求偶的关雎与君子求女存在着关系上的相似,所以诗人选来作比兴意象,以兴发情爱的感怀。这样不仅斌于了“君子好逑”的愿望以天然纯朴的色彩,创造出一种欢愉怡情的环境氛围,还给人以视听美感,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的效果。《郑风·山有扶苏》开篇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暗喻自己本该与白马王子“子都”相遇,下文却一转说“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前面以比兴铺垫,下文反说倾吐,一正一反,一虚一实,顿时产生无限情趣,使人想见那姑娘指着情郎的鼻子态意戏谑的情景,年轻人浪漫顽皮的个性被刻划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第二,借助行为细节描写间接表现心理感情、感发象外之意的方式。作者选取一些典型细节,以少总多,重点刻划,不仅可以表现其具体生动的形态,给读者以直观印象,还可以激发出许多联想,使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休验把掌握诗中人物的微妙心理和独特的感情。如《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掬,予发曲局,薄言归沭。终朝采蓝,不盈一瞻,五日为期,六日有詹。”这两章诗描写着的是一位妇女整个早晨去采绿菜,结果半天没采满一捧,一心挂念自己的头发卷乱,需要梳洗,于是匆匆回家洗头去了。第二天去采蓝草,也是半晌“不盈一瞻”,原来是惦念着夫君已外出五日,本该返家的,但六天了还未见人影,难怪昨天无心采绿而急于回家沐浴梳理。全诗没一个“思”字,却通过主人公心不在焉的行动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她惦念夫君的思情。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运用这种方式的诗意,在《诗经》情歌中并不少见,《卷耳》、《静女》、《氓》、《伯兮》中都可找到。 第三,通过多重意象组合和景物烘染表现言外之意的方式。这种诗一般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意象,作者根据自己的意图将意象进行技术组合。强化个体意象中可能包含的指向性意义,从而造成特殊的意境。《陈风·东门之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全诗选用了“杨叶”、“明星”两组意象组合描绘一个静谧的夜景,又加以联绵词修饰渲染,造成一种幽悠和美的环境气氛。其中略加点染“昏以为期”,便不动声色地将读者的思路引向“人约黄昏后”的意蕴。这种比兴与前一种方式都是一种间接的表现方法,可以给读者留下较多的想象回味的余地,作者具体描绘的是一两幅画面,但在读者脑海中映现的常常是更多的画面,它可以唤起人们头脑中储存的许多生活画面,根据诗人的暗示导向再组合,从而体会到比原诗更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象外之意”。 这三种方式构成了《诗经》情歌比兴艺术的系统,正是因为诗人们创造性地运用了这表现方法,所以使其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记录了人类真实、美好的情感。我们从中看到了在民族青春时代人们健康、专一的恋爱观,再现了人们对高尚爱情的理解认识,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