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区角活动特点及指导策略的研究
问题的提出: 童年的记忆、儿时的回忆应该是人生旅程中最刻骨铭心的,因为幼儿时的生活充满了童真、充满了乐趣。可是,现在的许多幼儿,特别是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幼儿却很少有与同龄人尽情玩耍、自由交往的机会。上海——这座大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带给幼儿更多的是和电视、电脑为伴,和“高、新、尖”的玩具为伴,而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可以让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生动和与同伴之间活动的快乐。同时,幼儿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活动产生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究竟何为区角活动?众说纷纭,不同的教师对区角活动的定位会有所不同。在《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材料提供方式的不同,允许孩子使用材料的自由程度不同,活动的性质会有不同的定位。”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区角活动可以是学习性的区角活动,可以是游戏性的区角活动,也可以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角活动。不同的区角定位,教师的指导策略必定会有所不同;而不同年龄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从而教师的指导策略也会有所不同。本文所研究的大班区角活动指的是大班幼儿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活动,也就是指学习性的区角活动。具体的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它将教育目标渗透于教育内容之中,将教育内容分成几个区域,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材料,自主操作、实践,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索,从而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同时,也使幼儿获得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同伴之间相互了解;也获得更多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显示自己的机会。不仅如此,区角活动还增加了教师直接接触幼儿、了解幼儿、与幼儿交往的机会,使教师能因材施教,充分发掘每个幼儿的潜能。 区角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自主性更加凸现,这无疑需要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技巧把握得更为巧妙。好的指导策略将为幼儿的成长锦上添花;反之,则是画蛇添足。因此,要想提高区角活动的质量,推进幼儿进一步的发展,教师的指导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主要通过对大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总结、整理出大班年龄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行为特征、发展需要,进而分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某幼儿园大班,幼儿人数30人,平均年龄6岁±5月 研究内容: 1、大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行为分析 2、大班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指导策略分析 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感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在本次研究中,我在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时对这30名幼儿进行观察,每周两次,每次观察30分钟。记录时采用“轶事记录”的方法。 轶事记录法:是对教师所观察的有意义的事件和片断进行事实性的描述。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行为分析 蒙台梭利曾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以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幼儿是一个发展的个体,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内在需要将会发生改变。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其相应的行为特征,同时,不同的个体也会表现出其各自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不同的策略对幼儿进行指导,以推进幼儿的个体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对大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总结出了大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一些行为特征、发展需要。 1、充满好奇心,乐于动手操作,探索欲望强烈 相对于“君子式”的动口不动手的区角活动(如阅读角),大班幼儿更喜欢选择动手操作类的区角活动。与中、小班幼儿相比,他们更喜欢摆弄玩具,更乐于通过亲自试一试来获得更多的经验,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教师给予的“是什么”,而更热衷于对“为什么”的探究。如在摆平架区角里,幼儿喜欢自己去探索“怎么样才能让摆平架保持平衡?”“为什么这样就能保持平衡?”“怎么样能在摆平架上放更多的彩色积木仍使其保持平衡?”等动脑筋的问题。由此发现,大班幼儿已不再满足于等待成人的回答,而是更喜欢自己找寻答案。 2、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幼儿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独自的操作学习,而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三五成群地一起游戏,更乐于进行一些合作性、竞争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能很好地分配各种角色、工作任务。比如,在玩棋类游戏时,如果多一人加入,他们会请他做裁判,或是请他观棋,下一次换他……同时,大班幼儿也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规则,并会努力遵守,如果谁违反了规则,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破坏规则的儿童会被排除在外。 实录一: 季杰和陈智伟、陈嘉元和欧阳捷,两个两个玩着“上海文明一日游”旅行棋,边玩边兴奋地说着“退一格”、“进一格”等相关的游戏规则。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们的棋盘换过了,于是,我问他们:“你们的棋盘怎么和刚才不一样了?” 季杰:“欧阳捷和我们换过了。” 欧阳捷:“一直玩一种,没劲!” 季杰还告诉我,他们自己制订了一个规则:谁赢了,下一盘谁就先走。 分析: 从幼儿的游戏行为中发现,大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做每一件事,也不会等着成人去支配,他们会进行自我协,有了一定的社会性。 实录二: 在识字角里,季杰和欧阳捷两个人在玩一个识字大转盘,轮流转动大转盘 → 抽字卡 → 念出字卡上的字 → 念对了字卡拿在手上,念错了则放在一边 → 比一比谁手中的字卡多,多者为赢。 分析: 大班幼儿的竞争意识逐步形成,他们不再满足于独自的操作学习,而是更乐于进行一些竞争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游戏规则,并会努力遵守,同时他们也更渴望成功。既然竞争性的活动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则可以利用这点对区角活动的个别内容略作调整,比如在识字角里放一本冠军记录本,记录下日冠军、周冠军、月冠军,以此激发幼儿认识更多汉字的兴趣及满足幼儿成功的欲望。 3、认字的兴趣明显增强 在任何一个区域里,凡是出现的字,幼儿都会先去认一认、念一念。即使有不认识的字,幼儿也会尝试根据前后的意思或相似的字去猜一猜、读一读。这一行为特征在阅读区里表现地最为明显。 大班幼儿开始对图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坐在阅读角里专心地看书,不但对内容的理解力非常强,也开始对文字感兴趣。他们不仅仅会根据书上的图片去揣测图上的意思,而是更乐意去念念图旁边的文字注释,因而经常可以看见几个幼儿聚在一起读书中的文字。 4、喜欢挑战难度,渴望获得成功 通过观察发现,大班幼儿在选择区角内容或操作材料时,喜欢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在选择拼板时,他们会先选择不规则拼图的拼板,相对于规则拼图的拼板,不规则拼图的拼板更具有挑战性。但当难度过高,幼儿多次尝试仍无法挑战成功时,他们又会显得很沮丧,且选择放弃该活动内容。这有可能影响到他下一次活动的选择。由此可见,大班幼儿不仅注重活动的过程,更注重活动的结果,常常会在遇到困难时自己寻找多种解决的办法,获得成功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喜悦和成就感。成功能带给他们自信,同样失败也常会使他们显得沮丧。常常会有幼儿在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时,会情不自禁地喊:“老师,我成功了”,完全忽视其他幼儿的存在。 实录三: 在制作“国庆礼花”的区域里,周盛溢、沈洁翔将吸管剪成一段一段的,想拼出烟花的造型,但失败了。 郭可蕙、季杰、杨贻轩正摆弄着条形色纸,也想拼贴成烟花,但也不像。 两组幼儿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不高兴的表情显入无疑。 分析: 大班幼儿开始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已不满足于玩耍或是摆弄的这一过程,他们同时看中活动的结果,渴望从成功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一旦失败则会否认自己,从而失去信心。因而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难易程度,要有层次性,既要让幼儿获得满足感,又要让幼儿富有挑战性。 5、出现明显的性别倾向 在区角活动中,共同生活活动区域内女孩较多,而在探索世界活动区域内男孩则占大多数。 实录四: 在编织角里坐着5名幼儿正在专心致志地辫着小辫,仔细一看,全是女孩。于是,我悄悄地问了几名男孩,他们的回答大致相同:“女孩子才要辫小辫,我是男孩子……” 分析: 从他们的回答中,不难发现大班幼儿已经开始有了性别意识。从他们的言语中、行为中就能明显地区分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之处。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男孩和女孩的喜好是不同,例如女孩喜欢这类编织动手类的,而男孩则喜欢动脑类,比如棋类游戏等有一定竞争意识的活动。因而教师在创设区角活动时,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要尽量的中性化,不要让幼儿明显地感受到这是女孩子喜欢的或这是男孩子喜欢的。而在性别意识方面,男孩子往往比女孩子更为敏感。 6、喜欢关注同伴 在大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也是这样的呀。”说明大班幼儿很关注同伴的行为。在区角中,当幼儿不会操作时往往会看看周围同伴的操作,然后依样画葫芦般进行操作。 7、责任感增强 当幼儿完成一个区角内容,进行第二次选择时,幼儿会将第一次自己操作的材料进行整理、收拾,然后再开始第二个区角内容。 当区角活动结束,收拾玩具时,幼儿总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幼儿会先收拾自己玩过的区角里的玩具,然后再去帮助同伴一起收拾其它的玩具或是摆放桌椅等。 8、出现自我评价、征服他人的需要 5岁以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他们不再轻易相信他人的评价,当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孩子越大,主意越大”,他们不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这主要表现在区角活动的交流分享环节中,他们常常各抒己见,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谁也不愿意被其他人说服,都希望自己的想法或见解能够得到其他幼儿的认同。 9、自主性更为明显 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教师所限定的活动内容,而更乐于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或确定活动主题)。此阶段的幼儿对于参与活动更积极,在活动中的创造性更为明显。 实录五: 在拼中国地图拼板的过程中,当当说:“我的地图拼板一块块很容易掉的。”当游戏结束,整理拼板时,当当想要把自己已经拼好的地图完整地装入塑料袋中,但此时一块块小地图却散落一地,他只能无奈地一把抓起掉落的拼图往塑料袋里装,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漏了一块。 在事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中,孩子们提议带盒子来装拼板,一幅拼板装一个盒子,方便快捷,又不易搞混。 分析: 大班幼儿已渐渐开始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他们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他们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二)大班幼儿学习性区角的指导策略分析 区角活动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区角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策略分为很多种,包括内容策略、组织策略、材料策略、时空策略。根据上述对大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以下几点指导策略。 1、内容策略 (1)整个区角活动的创设既要体现平衡性,又要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期课改后,我区在研究区角活动时从幼儿直接接触的经验领域出发,将课程内容分成三个纬度,一是表达表现区,包括语言的表达、绘画的表现、手工的剪纸等;二是探索世界区,需要幼儿通过动手摆弄、动脑思考、动笔记录来解决问题的区域,这不仅仅是一个“体力”的劳动,更是一种“脑力”劳动;三是共同生活区,主要是参与营造共同的生活,养成自理生活的能力与习惯。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区角活动的创设要体现这三个纬度的平衡性,缺一不可,同时还要考虑到大班幼儿“乐于动手操作,探索欲望强烈”的年龄特点,探索世界区的比例应略多一点。不仅如此,还要在探索角里为幼儿提供一些记录纸,以便幼儿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的第二天可以继续进行直至成功,这又是对大班幼儿坚持性的培养,又或是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成功探索过程与大家分享、交流,也为其他幼儿今后的探索提供一份借鉴。 (2)有意识地增加合作性、竞争性的区角活动 作为一名大班幼儿,应该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以及开始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对于一些善于交往的幼儿而言,这两点很容易达成;反之,则需要教师为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作、竞争的机会。比如:在区角活动中多开展一些棋类或牌类等需要合作的区角活动,这既可以满足能力强的幼儿的合作需求,又可以为能力弱的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除此之外,为增加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配有相应的记录纸,记录下每次比赛的冠军,在日冠军中产生周冠军、周冠军中产生月冠军等以次类推。 (3)尽可能地避免性别倾向明显的区角内容 大班幼儿开始出现明显的性别倾向,因而在创设区角时要对这方面进行考虑,尽量避免有明显性别倾向的区角内容。比如,共同生活区里的辫小辫可以换成做天津麻花等。 2、组织策略 (1)注重幼儿坚持性的培养,勇于挑战难度 大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不仅仅是简单的摆弄、操作,结合“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要想达到目标就必须“跳一跳”,而在实际的观察中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坚持完成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坚持完成一个区角活动后才能进行区角的更换,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要勇于接受挑战,这是对幼儿一种意志品质的培养。 (2)引导幼儿在自主的参与及操作中获得各种不同的经验 成功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失败同样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幼儿会在失败中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然后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即使最终也没有成功,幼儿也能在失败中获取经验。因而,在活动中教师更应看中的是活动的过程,而非仅仅是活动的结果,同时也要引导幼儿注重活动过程中各种经验的获得。因而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鼓励者而不是对与错的评判者。 (3)观察了解在前,介入指导在后 观察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观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观察活动材料的投放数量是否充足……重点观察幼儿的活动、探索情况。 通过观察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潜力和需要,从而积累判断、决策的依据,寻找适合不同幼儿的指导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技巧或策略,并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够灵活机动地运用,所以活动中的指导充分体现了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按活动指导中作用发挥的媒介的不同,指导可以分为三大类:以自身为媒介(包括:平行指导策略;合作指导策略;领导活动策略);以材料为媒介;以伙伴为媒介。其中,根据大班幼儿区角活动的行为特点,笔者认为后两种更适合大班幼儿。 A.以自身为媒介 以自身为影响媒介的策略所指的是在活动中教师介入的方式。一般有三种指导策略:平行指导策略、合作指导策略、领导活动策略 B.以材料为媒介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改变设备与材料的方法来影响幼儿,潜移默化地影响和 规范幼儿的活动行为,支持和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例如,在活动桌旁放4张小椅子,这就暗示幼儿这个活动区只能坐4个人,如果人坐满了就只能选择其它的活动区了。 C.以幼儿伙伴为媒介 幼儿与成人的互动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代替或取代幼儿与幼儿伙伴间的 互动。 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对幼儿进行指导,都要牢记指导要适时、适度。适时,即何时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学具时或发生纠纷问题等困难情况下,教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指教师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 (4)及时总结活动中的有关经验,注重活动中和活动后的交流 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中获得了大量的直接经验,这种经验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但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印象深刻的。教师应在活动后及时组织幼儿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各自的经验,在交流甚至争论的过程中对正确的经验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记录信息,然后进行整理、交流。只有这样,幼儿才能认识到别人可能以不同于自己的方式来看世界,这能让幼儿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 3、材料策略——阅读角的书本提供要有选择性 由于大班幼儿的识字需求明显增强,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书籍时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可以选择一些文字多于图片的书本。到大班下学期,幼儿开始会拼一些简单的拼音,这是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配有拼音的书本,以便幼儿自己可以通过拼拼音来认识生字,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4、时空策略——多环境暗示,少语言指示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而应该是充分理解和掌握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活动。而在活动中,教师过多的语言提示常常会对幼儿间的互相交往、合作产生一定的干扰。因而,教师可以利用环境氛围的暗示作用代替语言指示,让环境代替教师说话,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更自主、更自由。 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环境暗示,如用操作材料自身所隐含、显示的操作方法暗示幼儿如何操作;用物品摆放及图示等暗示幼儿该做什么。而这种暗示并非单一地告诉幼儿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是对幼儿的操作、活的 一种启发。其次,教师可以给每个活动区设计标志牌,教师还可以在材料的分放点也贴上标志图,便于幼儿活动结束后的整理工作。 思考与建议 思考一:区角活动与时尚的关系 人类是一个在不断进步的群体,经常会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梳理、归纳,于是各种各种的区角活动参考书籍应运而生,许多教师也习惯了“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只见一本本参考书籍的出版年月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渐渐地留下了时代的痕迹,而缺乏了新鲜感,少了一份时尚,离幼儿的生活也越来越远,又怎能让幼儿提起兴趣,专心地投入于区角活动中呢? 建议:教师在参考地同时,也应该尝试为其加入新鲜血液,想一想最近幼儿中流行什么,他们关注的是什么,把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区角活动中,让区角活动时尚一点,更能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其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 思考二:充分利用区角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在区角活动中,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区角活动,大多采用桌面操作的形式,给人的感觉不免有点形式单一,同时又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环境资源。教师要尝试在有限的教室环境里充分挖掘区角的活动空间,同时又要让区角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建议:考虑墙面上或是地面上的操作内容,在墙面上做些能与幼儿互动的活动内容,这样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例如:我在开展我们的城市这一主题活动时,我创设的“上海轨道交通”区角活动就是利用墙面,结合数概念的一个学习性区角活动;在这同一个主题中,我自制了上海旅行棋,铺上泡沫板让幼儿在地面上进行操作。 思考三:区角活动中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幼儿是一个很容易受干扰的个体,所以在空间布局上首先就要使各区角之间互不干扰。区角活动的布局是否合理,看似一个小问题,却也能反映出一名教师的教育素质以及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操作情况。因而,这个问题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 建议:动静分开;吵闹与安静分开;相同类型的区角活动归在同一范围内;同时这也看班级的实际情况,如需要水的区角离得与卫生间近一点等。 参考文献 1、李建君 《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8月出版 2、张成明 《走近区角,幼儿园活动新样式》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3、汝茵佳 《幼儿园环境与创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 4、丁海东 《学前游戏论》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出版 5、虞莉莉 《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与指导》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