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摘要]:大学生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嫉妒作为一种较为普通的心理现象,存在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对大学生阶段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事业发展,有很大危害。所以,对大学生嫉妒心理进行分析,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以此为题,先对大学生阶段嫉妒心理的本质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并对其进行疏导。 [关键词]:大学生 嫉妒心理 本质 成因 疏导方法 一、开头:大学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了解嫉妒心理是重要的 二、嫉妒心理的特性: 1、内隐性 2、普遍性 三、嫉妒心理的本质: 1、嫉妒的劣根性、消极性 2、嫉妒产生的根源 (1)自我封闭、自卑等 (2)平均主义思想 (3)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 (4)角色定位的错误 (5)挑剔别人 (6)自我实现受阻 四、大学生嫉妒的成因: (1)来自学业方面 (2)来自人际方面 (3)来自情感方面 (4)来自容貌方面 (5)来自经济方面 (6)来自择业方面 四、大学生嫉妒心理的疏导 (1)改变认知、克服嫉妒心理 (2)正确看待嫉妒的两重性,化嫉妒为积极的动力 (3)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4)培养宽广的胸怀,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参考: 1、林紧德《发展心理学》 2、欧阳文珍《嫉妒心理及其内隐性研究》 3、陈康《嫉妒分析》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本质,成因及疏导方法 [摘要]:大学生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嫉妒作为一种较为普通的心理现象,存在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对大学生阶段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事业发展,有很大危害。所以,对大学生嫉妒心理进行分析,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以此为题,先对大学生阶段嫉妒心理的本质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并对其进行疏导。 [关键词]:大学生 嫉妒心理 本质 成因 疏导方法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性相比,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如思维敏捷,求知与创造欲望强烈,身心亢奋等,大学生又处于人生的青年期,是人生生理、智力发展、需求、创造的高峰时期。同时,大学生又面临着升学就业、选择人生道路、恋爱等问题,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了解嫉妒心理,对大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嫉妒作为心理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嫉妒心理的出现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正确认识它并有意识地加以疏导,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成长。 一、嫉妒心理的特性: 1、内隐性: 嫉妒心理具有内隐性。人人都有嫉妒心理,平时只隐藏在内心深处,不轻意暴露在表面。一旦有机会,才会露出丑恶的面目。 2、普遍性: 嫉妒心理是人类活动中动物本能的一种表现并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消极心理,会危害人类正常的心理发展,它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心理。 二、嫉妒心理的本质: 嫉妒是指恐惧和愤怒的混合心理,是怀疑自己的所有物可能被侵犯,从而引起恐慌和不安。由此可见,嫉妒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衡量幸福往往不是根据它内在价值,而是把它与别人的幸福相比较,并把这种比较形象地表现出来。嫉妒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劣根性,它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感情,是对他人成绩、地位、才能等优势产生的不愉快情感。确切地说,嫉妒是人的一种心理不平衡。 从根本上来说,嫉妒源于病态竞争,与个体的性格、文化背景、阅历、世界观关系密切,嫉妒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我封闭、自卑、自我中心等性格缺陷者; (2)特定的文化背景,如平均主义思想,“要好大家一起好,要坏大家一起坏”; (3)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总认为自己应该是万事超人前; (4)角色定位错误,不能自得其所; (5)胸无大志,专门去挑剔别人; (6)自我实现受阻时,易产生嫉妒。 三、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 1、来自学业方面: 学生活动是大学生阶段时主要活动。学习的优、劣强烈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过程。考试、评优等活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嫉妒心理,表现在差生对优生的嫉妒。或者已经习惯于自己“优势”地位,从小有鲜花、赞扬陪伴,在高手如林的大学生中,一旦成绩下滑,成为“一般者”或者“较差者”,也会产生嫉妒。 2、来自人际方面: 大学生面临着认同的危机。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交际范围狭窄,容易造成冲突,部分大学生没评上“三好学生”,没选上“班干部”,或在班里受到排挤,看到其他同学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融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和喜爱,心理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可能产生交往障碍,与同学关系紧张,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那些成绩优异、人缘好的同学就成为被嫉妒的对象。 3、来自感情方面: 青年时期正处于恋爱的季节,在爱情中的嫉妒心理是由于爱情的排他性,占有心理等原因,处于恋爱中的男女学生,往往把对方看作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发现自己的恋人同其他异性接触,就陷于痛苦之中。有时连自己的恋人与异性朋友说话,或讲异性朋友的优点,也会引起猜疑,产生嫉妒心理。 4、来自容貌方面: 有的大学生英俊潇洒,有的天生丽质,有的相貌平平,这时,那些漂亮的大学生就成为嫉妒的对象。特别是因为自己容貌、身材、生理有缺陷,就归因为外部,认为是别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对相貌出众者产生无名的妒火,采取贬低、冷落,甚至恶意伤害。 5、来自经济方面: 大学生是一个经济来源不能独立或不能完全独立的群体,日用开支和求学费用需要家庭来支付。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用困难补助支付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部分大学生认为申请贷款,贫困补助会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担心被人看不起,看到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花钱大方,而自己却囊中羞涩,产生了自卑心理,从而对经济条件优越者产生羡慕与憎恨。 6、来自求职择业方面: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择业,由于当前就业机制不健全、不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压力,对靠拉关系找到好职位者,产生排斥情绪。 四、大学生嫉妒心理的疏导: 嫉妒心理埋藏在心理,折磨自己,表现出来贻害他人。对于大学生嫉妒心理应正确对待,消灭它不可能,压抑它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唯有承认它、正确处理、调适它。 疏导嫉妒心理的方法: (1)改变认知、克服嫉妒心理 正确的认知和思想意识是人们产生良好心理行为的前提。由于嫉妒是在比较中,尤其是在和同类人的比较中产生的,所以改变认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后产生的“距离”会导致认知上的偏差。要帮助大学生用积极的人生信念,正确看待名与利,提高心理素质,为健康的成才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正确看待嫉妒的两全性,化嫉妒为积极的动力: 嫉妒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不利的一面。嫉妒心也是力求上进的一种表现,适度的嫉妒可以促使人去奋斗进取,焕发出一种勇于超越别人的力量,把嫉妒变为一种内部驱动力,通过努力拼搏来缩小彼此的距离。当自己也取得成功后,一切将释然。 (3)正确的评价自己,接受自己: 许多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盲目地与他人比较,产生了失衡的心理。大学生应该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理智对分析并接纳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宽容对待得与失。既不自满也不自卑。 4、培养宽广的胸怀,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性格开朗,胸怀大度的人一般不易产生嫉妒心理。只有心态平衡,待人做事客观公正,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有一个准确、客观的分析,认识到别人的成就是靠努力学习和工作得来的,来之不易,别人好并不意味着自己一无是处。我记得小时候听曲啸做报告时讲过“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避免嫉妒心理,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 1、林紧德《发展心理学》 2、欧阳文珍《嫉妒心理及其内隐性研究》 3、陈康《嫉妒分析》 李鸿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