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儿童的心理及行为
近几年来,因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儿童连年增多。最近的统计资料,目前全国单亲儿童已达1000万。单亲儿童的增多,是目前幼儿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调查分析这些儿童的心理特征是搞好儿童教育的前提。 单亲儿童生活环境的特点就是家庭不完整,而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场所。离婚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心理方面。在幼儿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儿童的异常心理特征。 一、没有安全感,自卑的心理 在我家旁边的邻居就有一个是父母离异的小女孩儿,孩子跟着妈妈几乎没见过爸爸几次面,于是她妈妈就把她当作宝贝一样,看得紧紧的,娘俩儿每晚睡觉的时候都要反反复复的查看门窗,现在做什么事她都养成了反复 、反复,。现在她也已经大了,可以理解父母之间的事情了,可仍是有挥之不去的害怕,怕门窗不锁进来坏人,更怕男生说她些什么。她妈妈经常告诉她要自强自立可是她强烈的感觉到那个强烈的下面是一个空修的沟壑,只要轻轻一点,着强烈就会轰坍塌。在别人眼中她已经很优秀了,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不是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这个阴影她无时无刻都不曾忘记。 二、敏感、多疑、消极 离婚家庭的孩子多半看到和体会到的的是父母的吵闹,不满、怀疑和缺少理智的抱怨,有些冷战的家庭也同样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 三、孤僻、叛逆 因为对父母离异的不理解从而产生对父母的恨意。其实在他们的心中还是那么的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他们总是干出一些想要可以让父母可以注意到他们的事来,从而一起他们的关注。 四、缺乏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这类孩子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一般都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游戏时,总是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因而多数时间只能静静的坐在一旁。活动时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更是缺少主动提问的时候也不爱与人交流。在吃饭的时候,如果老师问他还要不要,他会点点头。在去年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小女孩,也是父母离异女孩更着妈妈一起生活由于母亲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她所以把他叫到幼儿园的整托班(整托指的是幼儿每周一送入幼儿园在每周五的晚上接) 五、行为任性,易怒好哭 这样的幼儿平时不愿和大家一起游戏。稍有不顺心就又打又踢,看到谁的玩具好就不顾一切的去和他人抢务必要抢到手为止。在同伴中显得更为自私、霸道。如有一位小朋友,父母离异后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平时总是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给与满足,深怕回冻到或饿到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交给老师也不放心,常常是送完孩子后再班的窗口或门口看上一会儿才肯离去,每次孩子在送来的时候都是哭哭啼啼的,吵着要爸爸陪着他一起上幼儿园。 单亲儿童任性、霸道行为的产生,同离异父母的变态心理有关。用一些利益父母由于自己对感情受到创伤,就把过去对妻子或是对丈夫的爱不适当地全部转移到孩子的身上,总是担心孩子受到欺负和委屈,因而过分溺爱和放纵。心理学家马斯丁洛认为,人(当然也包括儿童)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与认可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单亲家庭的儿童来说,长期生活在这种由母亲或有父亲单独之撑的家庭中,除了经济条件有可能稍差与正常家庭儿童以外,缺乏的恐怕还是爱与归属的需要。基于此,我对单亲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问题,只要家园共同努力,单亲家庭的幼儿也能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社会学研究表明,家庭主要为孩子提供两大职责:一要为孩子提供安全、健康成长的环境,保护孩子免受不良影响;二要为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有正当的行为并接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做准备。这也是家庭的两大实质性功能。一般的说,核心家庭这两大功能的发挥较少存在什么障碍,且有“家庭自豪感、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有凝聚力、适应性、乐于交流、能融入社区社会并为之作贡献、有核心且目标一致的价值观,欢乐地家庭氛围等”而单亲家庭可以说大都功能不健全,他们难以该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相互依赖的成长环境,他们或许可能或许不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但是他们肯定不能满足孩子思想健康成长的要求与充分的精神慰藉。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得不幸。”属于“特殊的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残缺的、不幸的,其实,单亲家庭一切不幸的总根源却是家庭功能的受损与障碍。这些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难一一列举出来,但下列的一些特征却是共同的:“不信任、不自信、缺少欢乐、自卑感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幼年生活经验的产物,我们可以推断:儿童生活过的那个曾让他伤感的家庭中接受的信息将对他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单亲儿童的心理行为 1、离婚前后短期影响 一些单亲家庭形成前先经历里来了冲突家庭阶段。父母长期争吵不休,制造冷漠的家庭氛围,特别是将不良的情绪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安全感和负性的情绪体验,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心理病理症状。父母离婚后这段时间儿童普遍会感到内疚、自卑、敏感、孤独感强、与人不融洽,有丧失感、被遗弃感、焦虑和不安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会影响到儿童将来的处理感情和工作的关系;在性格上表现得孤僻内向、倔强、情绪不稳定;语言能力有限,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在行为上多出表现出学业成绩差、多动、说谎、偷东西、攻击、等行为明显高于完整家庭的同龄人。 2、离婚后的长期影响 进入稳定的单亲家庭阶段后,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中将逐渐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单亲家庭有可能保留着家庭破裂的教养方式,也有可能中断了原来的教养方式。无论如何,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权威性、专制型、放任自流型、漠不关心型。
影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行为的其他因素
许多宏观的、微观的、主观的、客观的、远期的、近期的因素共同作用都对儿童行为的发展与人格走向造成重大影响,单亲儿童对离婚的适应程度也受这些因素中的一些部分制约,这无疑形成了难以预测单亲家庭教育效果的诸多变量。 几条对单亲儿童教育的干预措施
1、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体味“教师与家长是教育的天然同盟军”要重视对单亲家庭的访问,以真诚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建亲师交往的桥梁帮助孩子走出痛苦、焦虑的心理阴影,帮助家长成为消除孩子消极行为的首要消除者。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密切关注他们在园的表现,及时对这部分幼儿显现的心理行为进行干预,班内教师对这部分幼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走出消极的情绪,改善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 单亲家庭是特殊家庭的一种,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行为与核心家庭儿童相比 有较多的消极成分。对这类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关键在于对与其生活的单亲及离异后双方关系的干预。知道单亲合理安排经济、子女等。 对于很多单亲家庭来说,孩子是双方心中永远的牵挂,已没有必要再去追究过去婚姻中的谁对谁错;斯人已去,爱已走远,但作为抚养和监护的一方,应该让孩子感觉父母对他们的爱并没有改变,让孩子平静、幸福地生活与学习;让另一方更好的与孩子多接触、多交流感情。把因离婚带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的限度。 第一,当孩子6岁左右时,必须向孩子理性地解释父母为什么离婚的原因,孩子会对父母的变化感到困惑,如果不向他们解释清楚,孩子就会焦虑不安。和孩子谈论此事时,心态一定要稳定平和,讲明事情的真相,让孩子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勇敢地面对生活;但不能把气愤和伤心的细节告诉孩子。孩子对离婚的恐惧常常不是源于这件事本身,而是源于父母在离婚过程中忧伤、痛苦或愤怒的表现。 第二,告诉孩子父母离婚不是孩子的过错。有些孩子总以为父母离婚是由于自己表现不好,这时你要努力排除孩子这种自我折磨的想法,让孩子亲身体受到离婚只是爸爸妈妈之间出了问题,和孩子没有关系,孩子就不会出现单亲家庭里孩子常有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更不会有自责和内疚的心态。 第三,一定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都会爱你。不管在离婚的事上孩子的爸爸(妈妈)有多大的错,都必须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保持联系,互通往来;当孩子提到爸爸(妈妈)时,重要的是不要给孩子这样的观念---你的爸爸(妈妈)很坏;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父亲(母亲)是一个很坏的人,他还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吗?任何人都不应教育孩子去仇恨、贬低自己的父母,应该多对孩子说:“他(她)仍然是你的好爸爸(妈妈),他(她)仍然爱着你,是值得你尊敬和去爱的;在任何场合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相互攻击,一定要明白,保持彼此尊严的重要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这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会认为自己也很差劲。 第四,教育孩子应付别人的说三道四。孩子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时常要面对这方面的询问,如果孩子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就会不知所措、支支吾吾,别人异样的目光也会让孩子更加难堪;应该教会孩子说:“我爸妈因为相处不好,现在已离婚了,但是我爸爸仍然是我爸爸,妈妈还是我妈妈;谢谢你对我的关心”。让孩子说得不羞不恼、不卑不亢。如果说父母是一艘船,那么孩子就是这船上惟一不可抛弃的乘客,即使遇到惊涛骇浪,父母也要用生命坚持着平稳地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彼岸。 单亲家庭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孩子的自立性强,更容易学会体谅他人、承担家庭的责任等等。所以,作为离异家庭的父母要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离异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是我国4亿未成年人中的一部分。虽然他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单一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他们的权益,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国家、全社会及学校义是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离异家庭子女面前的道路不再是坎坷与艰辛,而是和完整家庭的子女一样是一条充满灿烂阳光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