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摘 要]“学困生”在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这一问题,必须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寻找探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及成因。并在这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的去帮助和转化“学困生”,对症施治是转化的关键,善于发现和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困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这是复杂而又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开拓探索前进,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 学困生 成因 转化
对学校教育而言,“学困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转化对策,实现人人成材的目标. 所谓“学困生”又称“后进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或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差的学生,过去人又称之为“差生”,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缺点,落后于其他同学,学习上不思进取,成绩较差,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一、在学习中“学困生”成因的形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有以下形成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意志不强。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尔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习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自然低下,学习效率低。 6、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会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大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7、教材原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课程学习。 8、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盲目地提高难度,大搞题海训练,这样无疑抛弃了部分学生,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9、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中专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教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矮正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的辛苦、清贫以及“经商热”的高涨等,致使许多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11、家庭的原因。如父母离异、生病、外出打工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甚至外出打工,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二、帮助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与途径 那么,如何帮助和转化“学困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对症施治是转化的关键。 要想完全消除学困生是不可能的,但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完全有可能的。 (1)、消除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知识,“本领”才会大,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2)、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3)、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进一步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4)、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善于发现和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 几乎所有学生在刚入学时表现都很好,取得过令自己和老师满意的成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紧张的学生生活、知识难度的加深,使同学们对学习淡漠了,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去做,不怕困难和挫折,就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要做到这点,就得抓住各种机会,多为他们创造条件,如:班会的发言、小组的讨论、各种活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只要他们参与了,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在备课时要做到:专门为“学困生”准备一些简单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当他们回答正确时,要给予表扬。批改作业时要在“学困生”顺利完成后给出肯定的批语,如:“这次作业比上次有进步!”“这次作业书写真棒”等。平时测验后,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表扬。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中建立信心,相信自己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向更高目标迈进。 4、帮助“学困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困生”的最大弱点是在遭受挫折和失败后,会因自身的不足产生自卑心理而全面否定自己。从而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失败观,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们正是在不断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奋斗,才能取得成功,要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自我评价观念,激发成功的欲望,培养其取得成功的动机。当“学困生”遭受挫折和失败后,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原因,鼓励他们在失败中奋起。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有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和提高。转化和提高“学困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点,善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持之以恒,点燃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要臻佳境,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但通过我们的努力,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