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
要成为一名具有高反思水平的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探究问题的热情、质疑的精神和教学的主体意识。同时,外界的各种教育支持和帮助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不同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的培养应体现不同的特征。在对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构想中,需要得到帮助的教师群体定位为“反思实践者”,而将能给予“实践者”帮助的教师群体定位为“反思支持者”,这些“支持者”包括教师同伴和幼儿园园长,也包括大学专业教师或科研机构的教育专业研究人员。 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包括: 一、反思的内涵 反思是教师不断审视、思考、探究、自我调适、解决自身与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问题,达到对问题行为、教学方法策略等的优化和改善,努力提升教育实践合理性的过程,是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反思具有三个特性(1)探究性(2)过程性(3)批判性。 二、教师要按科学步骤进行反思 实践表明,教师有时在日常工作中的思考与交流并未能为其带来教育实践的改善,其原因在于教师未能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反思,他们往往只进行了其中的一个步骤或几个步骤。教师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科学地反思,方可提高反思的效果,否则只可能使反思变成一种混乱和无效的行为。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建议教师按以下过程进行反思:第一步发现问题,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并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第二步建立假设,引导教师在自己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信息,或通过阅读书籍、集体研讨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内心对假设的效果进行预测;第三步验证假设,引导教师对假设进行深入思考,实施行动计划,积极验证假设,并在假设中发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反思循环,从而形成有效的反思链。 三、行动中进行及时的反思 反思可以分为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是实践者对情境采取的即刻的、习惯性的应对行为;行动后反思,顾名思义即事后对事件进行的反思。目前教师多进行行动后反思,即在对事件的回顾中进行反思,而缺少行动中反思的意识与能力。其实在教育实际情境中的行动中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做出及时、准确、迅捷的判断与反应,它能使行动更高更有效地进行。这使我想起我们在平时活动中处理一些事情时如果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将会使教育取得不一样的效果。我想,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最难做到亦最应做到的是:在教育的场景中时刻以幼儿的快乐和发展为出发点,学会换位思考,让师幼互动中处处体现出“理解”和“尊重”的光芒。 四、发挥教育笔记对教师反思成长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每一篇教育随笔都是教师对过去事情的一种反思,都实践着反思的过程。教师要真正做到“善学习、勤观察、多记录、常反思”,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水平,使撰写教育笔记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实施个性化的个别化的教育,我们重视了个案的追踪观察,一系列的个案分析记录使教师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及行为发展的轨迹,孩子的心理比我们主观想象的难以琢磨的多;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使我们发现他们的无穷潜力。这一些,使我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初步构想。 一、入职期教师的培养——从观察描述入手,积累教学经验,了解反思思路本文中入职期教师是指教龄1年以内的新教师。这类教师的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而较少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些陈述性知识是表面的、抽象的,缺乏具体实例的支撑;少量的程序性知识则显零散而不系统。因此,对于新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的培养应该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优秀教师的大量教学实例,积累各种“背景性知识”,理解组织教学的原理和一般教学经验,探究优秀教师的教学与他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聆听“反思支持者”外显的、展开式的反思活动,了解反思的基本思路。
二、适应期教师的培养——开展微格教学,掌握教学技能,训练反思技术入职期教师经历了一定的培训和实践后,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性知识,但要将它们转化成教学技能,尚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对于适应期的教师,特别是刚刚步入适应期的教师来说,继续定期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且接受“支持者”的指导仍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是,此阶段的培训应该加入教学技能的实践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如何“教”。“微格教学”不失为一种训练适应期教师教学技能的好方法。以少数幼儿为对象(有时也可以以教师同伴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10分钟)组织小型教学活动,合作同伴对其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摄像,然后,执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反思。
三、发展期教师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决策意识,全程反思教学在适应期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程序性知识已比较丰富,但缺乏背景性知识,因而当教学过程中出现新的情境时,尚不能快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发展期教师的培养重点就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得经验、掌握教学技能,而应该要求教师将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活动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全过程进行分析和再认知,解读自身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综合各种教学要素与条件,关注幼儿的反应,理解各种教学策略运用的条件性知识,提高教学的决策意识。
四、成熟期教师的培养——开展合作研究,提升理论水平,获得全面成长 成熟期教师在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对教材的处理也有一定的独到见解,教学策略也比较丰富和有效。对于这一阶段的教师来说,应该不断磨砺自己应用理论和质疑理论的能力。因此,对于成熟期教师的培养重点就不再是“了解、理解、记忆现成真理”,而应该是与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相结合,用“提问、质疑探索、研究未知真理的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因为系统的科学研究既实现了先进的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的融合,又推动了缄默的知识与明确的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互动发展。但是,教师进行研究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的。教师要努力争取大学专业教师或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人员作为其支持者进行合作研究。这种互助合作研究的特点是:教师和理论专家双方都是“反思共同体”的建设者,同时也是“反思共同体”的受益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既是“反恩实践者”,又是“反思支持者”。一方面,理论工作者切实进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将系统的科学理论操作化、策略化;另一方面,教师参与研究也得到了“理论提升”,并将缄默的知识明确化、理论化。也许在研究的开始阶段,教师可能基本上是依赖专家,希望专家能告诉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将会渐渐发现研究的假设与自己的经验之间存在着冲突,理论有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一致。这时,他们便会就这些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与专家的合作研究中,教师将逐渐看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增强从事研究的自信。在这样的合作研究中,不仅研究的对象、范围要扩大,而且研究的深度也要增加。研究方法要以教育实验法等于预性的理性研究为主,加强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丰富和完善原有的教育实践理论,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技能,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且有意识地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最终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