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一、绪论 1、提出中心论题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由两大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和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开创了唐朝一代诗风,代表着唐诗的最高水平。而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属王维最为优秀,他的山水诗紧密的结合了田园诗,丰富了诗歌的意境,甘于寂寞的山水情怀形成了空灵静逸的独特境界,精深的艺术修养形成了“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达到了形身兼备,物我契合,诗意和画境相结合的境界。 2、说明写作意图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有着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和文学自身的原因。 从社会原因看: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富庶,使很多文人士大夫有足够的条件漫游各地,或生活于农村,优游林下,寄情山水; 2、佛、道思想影响。唐代儒、释、道三家并行,不少文人受佛、到出世思想影响,喜欢清净,爱好自然。 3、由隐入仕的社会风气。唐代士子入仕的途径之一是朝廷征召。一些文人为了早做官,先当隐士,闹大知名度后,朝廷征召。着种社会习尚,被视为“终南捷径”,更刺激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从文学自身来看: 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可谓源远流长:魏晋时期出现了完整的山水田园诗。东晋末,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南朝刘宋时,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接着又有何逊、阴铿等人继起,山水诗牢固占领了诗坛;隋唐之际的王绩写下了清淡的田园诗,而张九龄的诗作又“首创清淡之派”。
二、本论 1学界对王维诗词创作创作的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 学界对王维诗文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方法多样,角度不一,所以也是比较深入和细致的。总的看来,在本世纪上半叶,学界多笼统地评价和分析王维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技巧;五六十年代,学界曾经展开过一次关于王维诗歌如何评价的讨论,所以较偏重于王维诗歌思想意义和其山水诗社会意义的分析;从七十年代末以后,学界对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探讨趋于细致和深入了,出现了一大批从禅意、绘画、音乐等角度研究王维诗歌艺术性的文章,而且此时还有人分析王维各体诗歌的不同特点和创作成就,更将王维与古今中外诗人进行比较研究,使得王维诗歌研究到世纪末形成较大的规模,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相对说来,人们对王维文赋的研究则稍嫌单薄,取得的成绩很有限。 本世纪上半叶此时学界对王维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一些专着和少量的单篇论文中,而且侧重于王维诗中清淡的韵味。 傅东华在《王维诗·前言》中认为,“王维诗中并不寓什么深奥的哲理,也不含什么浓烈的感情;他的好处只在一种清淡而深长的趣味。”杨荫深的《王维与孟浩然》也指出王维的诗,“可以称得‘淡而有味’四字”,“他在诗中爱用静一方面的词句”,“只是低声吟咏,令人如闻溪流之声,淙淙有韵。”他还将王维的诗歌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他三十岁左右,此时他“是一个纯粹的隐居诗人”;第二个时期,是他三十岁之后,此时的诗“多含有一种不平之气”,“这在他作品上表现的,便是‘愁’、‘忧’、‘怜’,便是伤感气味很重的时期。”第三时期,此时王维痛定思痛,诗中又表现出他的“古澹悠远”的趣味了。 同样,当时的一些单篇文章也多作如斯观。如小尹在《唐朝以来一个最大的艺术家》中就指出,王维“是善用胸臆的,利用了诗人的感觉来写出大自然的美妙,不加修饰的建范着潇洒艺术的园亭;自是出尘妙品。”承名世在《王孟的优劣》中也认为“王的长处是清远隽逸”。方管的《王维散论》更以诗人的生活过程,以及这过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来说明王维诗歌“静”的风格之所以产生的必然原因。文章认为王维的成熟的作品大抵都是辋川时期的作品,因为他这时是功成名就身退,于现实社会已毫无不满,对现实社会已毫无要求。于是歌颂安闲幽静的自然景色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但是王维诗中自然景色虽是安静,可也并不极端,并不至于寂寞。总之,寂绝之中稍缀以实有,眼前不见而远处却在,这就是两个妙法,为王维所经常运用,直接的以镇静那其实也并不安静的自然,间接的以调和自然与社会,而真正目的则在于抚慰人们的感情,使之安静而不至于极端。文章最后还说,“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要算最完全最高妙的实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的唯一的诗人,他的诗作乃是中庸注意的最美的花朵。” 2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王维精通音乐、书法、绘画,不但受传统儒学的影响,而且深得佛道理念熏染。他把陶、谢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同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开拓了新的境界,成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集大成者。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清新自然、意境悠远,给人以空灵之美,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无承有,以静载动”,呈现出“有无相生、动静谐和”的特点。王维以其敏感的心灵捕捉住了这个世界绚丽的灵光,借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他的诗作总是动静结合、虚实相间,那种特有的整体氛围总是暗合着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王维善于品悟,他于浮躁喧哗的世界中品到了涧边静寂的清凉,在大自然中悟到了整个世界的灵动。王维诗歌的动静和谐统一这一特点源于他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和有意识的艺术追求。 3、甘于寂寞的山水情怀形成空灵静逸的独特意境 甘于寂寞的山水情怀形成空灵静逸的独特诗境王维出神入化的山水诗,清水芙蓉,玉韵天香,常有以平常语、平常境出之,达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胜境,这可以说得力于他对自然山水的卓绝感觉和高妙的艺术造诣。确实,从王维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灵与自然山水相呼应,并且是几近天成,他能在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大千世界中,独具慧眼地发现自然山水的秘密,并创造出一种清灵淡远,禅意浓郁的意境。这是理解王维山水诗的一把钥匙。在风云诡谲的政治生涯中,王维感到身心疲惫,逐渐对官场生活心生厌倦。但虽然如此,王维却从未挂冠而去,直到去世都在做官,他只是长期生活在山庄、别墅之间而已,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样,一方面他不必像陶渊明那样躬耕田亩,为衣食担忧;一方面他饱尝官场滋味而投身山水,不像孟浩然等诗人那样有求仕之心,时时流露出怨怅不平之气。他无忧、无愁、无怨,心境平和、恬淡超脱,他可以自由自在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可以无牵无挂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他尽情地融入山水,体悟山水,没有孤独寂寞,没有忧思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因此,他的心境和诗风都能达到一种恬淡的境界,形成静逸之美。 4、精神的艺术修养形成“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 精深的艺术修养形成 “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画家,是南宗山水画的开山鼻祖。的确,王维在诗中以他画家独有的敏锐目光,抓住人物、景物的特点,讲究构图与布局、对比与烘托、线条与色彩,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简约鲜明,色彩清新淡雅的优美图画,时而气象阔大,雄伟壮观,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时而幽静清新,精美雅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的每一首山水诗都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而且他的画是“以意为主”,追求的是神似,所以王维的“诗中有画”,更是指以“画意”入诗,吟诵山水不局限于写景状物的毫发毕肖,而是创造出某种画外的意境和情趣,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画”中有情,诗情画意,水乳交融。 王维不仅能诗善画,还精通音律。作为音乐家的王维在诗中既没有写美妙动人的音乐声响,也没有写朝廷市井的喧闹人声,他所写的声音,都是自然景物、山林闲客的声音。王维非常懂得“以动写静”的道理,读他的诗就会发现他写声响不是单纯表现声音的美妙,更多地是为了衬托环境的“静”。王维后期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潜心向佛,心境空灵。这种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使他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山水,具有了常人所达不到的感觉和体悟山水的能力。高深的音乐造诣使他具有音乐家敏锐的听觉,能够感受到一般人难以察觉的细微声息,把握住自然界的神奇音响,从这些极细小的声音中发现自然美的奥秘并给予诗意的表现。因此,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静中有动”、“静中有声”的风格。 二、结论
1概述王维诗文所表现的盛唐气象和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史双元的《王维诗歌与盛唐气象》试图抛弃成说,独辟蹊径,从整体上给王维诗歌以全新的评价。他认为,对于王维的作品仅仅从消极者否定,积极者肯定这一模式出发是不够的,我们有必要调整角度,重新认识它的价值,认识其诗作整体上表现出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文化骄傲的“盛唐气象”。王维的作品主要记录了那一时代人们的普遍希冀和追求,对盛世功业的自信和满足,对美好平静生活的渴望和享受,对各种思想的宽容和吸收,对文化艺术开拓创造的热诚追求。他的诗主要传达出明彻而平静的印象——一个净化了的时代的印象。盛唐的煌煌巨业及其由盛转衰的变化使得诗人对崇高美的景仰中混着伤感,缺乏力量和气魄,但并不单乏,具有盛唐时代特有的浑厚和深沉。文章还从五个方面论证王维诗歌反映盛唐气象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其中既有对建功立业的赞颂,也有对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其次,在王维笔下,盛唐气象被描写得更充分,更富诗意;大量山水诗,真正表现出盛唐特有的安恬、富足的神态,宁静、和谐的气氛;再次,王维其人其诗是充盈丰实、并行不悖的盛唐文化精神的缩影;复次,王维和李杜一起,在创造精神的启动下,各自开辟了一块崭新的诗歌天地,三位大诗人风格各异,共同组成了盛唐诗歌的顶峰;最后,王维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本身也构成了后代难以企及的盛唐文化的一个部分。林庚在其《中国文学简史》中说:“王维在整个盛唐的文艺中,可以说是发展得最全面的。”“王维在文艺上的全面发展,也就使得他在诗歌里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我们很难指出王维诗歌的特点,因为他发展得如此全面,如果一定要指出,那就是代表整个盛唐诗歌的特点:深入浅出,爽朗不尽,融汇着历代诗歌的精华。”“在盛唐解放的高潮中,王维主要的成就,正是那些少年心情的、富有生命力的、对于新鲜事物敏感的多方面的歌唱,那也就是当时诗歌的主流。”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也指出,“王维和李杜一起,在盛唐时代创造精神的鼓舞下,各自开辟了风貌不同的崭新的诗歌天地,成为盛唐诗坛上的大家。”“王维的诗歌,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思想洒脱,情趣横溢,兼具阳刚美和阴柔美。他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把写景与抒情、自然和工丽完美地统一起来,标志着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由于他的丰硕创作成果,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达到了高峰。”他们还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一种高度净化的美的意境,以及旷逸恬淡宁静和谐的情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盛唐气象。”总之,八十年代以后的学者多强调王维诗歌中所表现的盛唐气象,将王维与李杜并论,大大提高了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2呼应开头的序言 王维真正的价值是表现在艺术的境界上,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会呈现多样的艺术之美。王维用画家的眼睛观察万物,用音乐家的耳朵倾听万物,用诗人的心去体味万物。读他的诗,我们既能看出他作为一个画家构图著色的匠心,也能聆听到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用心弦拨动的那幽婉飘忽的旋律,还能让人体会到他作为诗人那既能“超以象外”,亦能“得其环中”的灵性,他诗里所有意象都浸在一种淡淡柔和的光中或是薄薄清幽的气里,宁静而深沉。这光,这气,是王维心灵世界对他艺术世界的折射和笼罩,因此,他诗中的意境就高超莹洁,令人留连不已。所以,在盛唐诗歌繁荣的大背景下,在承继陶、谢田园山水诗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创作开创了“以禅入诗”、“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了“情景交融、空灵静逸”的完美诗境,把山水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蒋孔阳、唐诗的审美特征文学知识、1985 3、[韩]柳晟俊、王维诗比较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致谢: 弹指一挥间,我的本科函授学习已经接近了尾声。论文是在王峰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并不完备,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在这篇论文构思和写作过程,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峰老师,对我论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没,王老师每次给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建议,对我的论文进行细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结构一步一步的完善,内容日趋丰满。没有王老师的细心指导,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完成的。感谢王老师的帮助和悉心教导。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