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 [摘 要] 该文探讨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涵义。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作用 N.C.维果茨基(1896—1934)是苏俄早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苏俄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维果茨基的科学研究活动处于苏联当时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他那具有挑战性的心理科学研究理论对同时代人的影响是独特而深远的;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波及全世界,在中国,1998年10月“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的成立则标志着我国学者对维果茨基理论成果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其思想遗产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中最重要的运用莫过于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在他去世20年之后受到各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而享誉世界,维果茨基的思想也由此受到苏俄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推崇。本文就这一理论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作一简要阐述,以期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1. “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背景 维果茨基认为以往的发展观,存在种种不足,并不能够真正揭示人类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我们人类所特有的,被当作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第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可以看出,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体系中,突出了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制约性。他认为,由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从而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进一步地,从物质到精神,人类也发展出了语言、文字、符号等精神生产的工具。 由此出发,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因作出了回答。他认为,促使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受到社会规律制约的;儿童是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才学会语言的,并且最终通过语言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掌握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心理结构不断内化的结果。正是基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茨基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可以说,如果希望深入地了解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我们首先必须明白,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正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原理上的深刻洞察,才使得他的理论得以独树一帜。
2.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涵义 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扬弃了心理学界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研究,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1978,P96)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在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它标志着儿童一些官能的成熟;而最近发展区则意味着那些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官能还未成熟。维果茨基还由此提出了“教学最佳期”这一概念,并指出传统的教学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学应该处于“教学最佳期”(即最低教学界限与最高教学界限之间的期限),而“教学最佳期”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对儿童而言,最近发展区会因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拥有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的亦不是统一的,而是因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发展内容而各异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2]。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它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它试图让教师知道运用一些中介的帮助便能使学生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为此,维果茨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如下三类:①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②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③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教学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填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们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使我们勾画出儿童最近的未来以及儿童动态发展的全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儿童施加合理的教育和教学影响提供了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因此,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成为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3. “最近发展区”在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维果茨基英年早逝,所以,并没有具体地就自己的思想如何实现展开论述,相对来说,仍然比较抽象,因此,他的学生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科夫主持开展“以儿童一般发展为目标的小学教学论体系”的实验研究,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使教学达到学生发展上的理想效果这一实践性极强的问题。因此,赞科夫在进行了大型试验之后,提出了新的教学论原则,即5条相互联系的教学法则:在高难度上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高速度学习教材;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本身;系统地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并且根据新教学原则制定了小学课程教学大纲。然而,他也引起了众多不同意见。批评者认为赞科夫的实验研究实际上对最近发展区概念重视不够。他虽然认识到“最近发展区”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未能在其教学论体系中反映这种联系。在他的实验中,作为创造“最近发展区”重要手段的组织教学交际与合作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传统的教学不能真正地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因为这种教学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现有水平,忽视了最近发展区的作用。应该根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的叙述逻辑,重建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活动结构,从而使教学有效地作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在水平,即心理的最近发展区。由此出发的一系列相关的教学原则:1.掌握一般与抽象性质的知识应先于了解比较局部与具体的知识;2.知识不能作为现成的东西传授给学生;3.应善于揭示教材中最初发生的普遍关系;4.善于凭借物质形式再现普遍关系,以便于研究;5.善于将普遍关系具体化;6.善于完成智力动作与外部动作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师应该完成的3项任务:1.评估;2.学习活动的选择;3.提供教学支持以帮助学生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 3. 最后总结 我们的教学工作常常不能达到维果茨基所提出的那种好的教学境界,其主要原因不是教材不够新,也不是教学形式不够别致,而是教师和幼儿是处于完全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教师并不能真正地完全了解教育对象。这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和幼儿的发展过程常常不能一致。怎样找到通向理想教学境界的思路呢?维果茨基曾指出,幼儿园编制的大纲应该按照能引导儿童达到一定目的的体系来编制,而且每年要沿着向目标迈进的道路上跨出一定的步伐……大纲实施的次序还应符合儿童感情丰富的兴趣和与一般要领相联系的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