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的世界是一个特殊而又多彩的世界,他们有自己五彩缤纷的幻想,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幼儿教师要想打开这扇心灵之窗,走进童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真正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读懂“孩子”这本书。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具体形象和不随意的特点,抽象概括的和随意的思维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三至六岁幼儿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感知觉正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其特点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幼儿的注意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无意注意高度发展;一方面有意注意能力开始形成。幼儿期由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从周围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日益增多,还从许多活动中发现很感兴趣的事物,它们以其本身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不自觉地对它们加以注意,这样使幼儿的无意注意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及幼儿园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下,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形成。到学龄前,儿童已能自己设定目的任务,并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目的任务,初步形成有意注意能力。为儿童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班孩子:培养孩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上,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练他的意志使他奋发向上。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我们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要勇敢,你一定会做得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正如:小铭并不喜欢拍球,其真正的原因不是“不喜欢”,而是“不擅长”。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像我先教授小铭拍球的基本技巧,并及时不断地总结小家伙在练习之中的不足之处,帮助其改进,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小家伙慢慢地能自己连续拍几个球了。 更重要的是,在拍球的同时,还应让孩子明白人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现在有不少家长已重视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吃苦夏令营”受到家长的欢迎。这种教育方式,对城市青少年认识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育只是挫折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心理学认为,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无心理准备的状态下进行的。上述的“吃苦” 活动,是有准备进行的,而生活中的挫折,常常是突然而至的。只有经受得起事先毫无心理准备的挫折,才能说成功地经历了挫折教育。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5岁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有人说:“4、5岁左右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儿童不仅游戏兴趣显著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如他们会用积木代替电话机、用“雪花片”代替公园门票等,表征水平有了提高。他们的游戏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情景,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大人有大人的方式交朋友,小孩有小孩的方式,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关系。而且,有了相对稳定的游戏伙伴,“铁哥们,好姐妹”。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多鼓励,不要采取简单的方法去制止和责备。4、5岁的孩子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4至5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他们常常会把看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如当儿童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成人提醒其要当心,他会说:“没关系,我会飞。”他们还喜欢假装做什么,常和想象中的伙伴一起玩,他们有时会“撒谎”,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撒谎只是用想象代替真实。 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对教育的启示: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关爱幼儿,同时利用同伴群体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幼儿逐渐减少分离焦虑,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一日生活用有趣的游戏贯穿,益于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教师还应该理解和接纳小班幼儿活动“情绪化”的特点,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生活范围扩大,见闻日广,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言语能力水平提高,这样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新的发展。这时期的幼儿其思维已由婴儿期的直觉行动思维进到具体形象思维了。其思维特征表现在:自我为中心,即幼儿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对事物唯一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看法;刻板性,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儿童出生直接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成为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个体。在社会生活教育影响下,开始了社会性发展的进程。儿童逐渐学会和别人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伙伴关系等。而且逐渐能够依靠社会准许的方式行动,形成符合社会要求、愿望、情绪的行为方式。幼儿学前期儿童已经具备了各种基本的情绪体验。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幼儿前期儿童的高级情感开始萌芽。他们开始按照成人所要求的规则行为,初步明了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不可已”,从而形成了简单的道德感。他们迷恋周围的事物,并且热中于象征性的游戏,产生了理智的感的萌芽。他们对美丽的土画、美妙的的音乐、有节奏的运动表现出喜爱,出现最初的美感。 儿童的心理在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发展,。家庭是教育儿童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培育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园丁。父母对于婴幼儿心理发展,首先要克服“养子不教”,“只顾生理发展,不顾心理成长”等态度;改变“婴幼儿年龄小,树大自然直,任期自然发展”,以及把培养的责任推给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态度,父母要肩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