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的发展 【摘要】进入幼儿期,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得扩大,他们的独立性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由于生理发展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将注意长时间稳定下来还很困难。因此,儿童渴望独立参加实践活动的新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 【关键词】幼儿 游戏 语言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不是在外在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游戏在这一时期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这个阶段的很多教育活动都可以在游戏中进行。幼儿期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发展着,这使儿童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或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并有效地影响他人,也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游戏的伦理 早期的传统伦理 19世纪和20世纪初较有影响的游戏理论主要有:霍尔的“复演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彪勒的“机能快乐说”,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则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反对生活准备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当代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里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桑戴克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文化和亚文化对不同类型行为的重视和奖励,其差别将反映在不同文化社会的儿童的游戏中。 我国心理学家朱志贤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有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得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 二.幼儿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交通工具,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言语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发展。 儿童在与成人不断交往过程中,在实践活动日益复杂化得基础上,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起来。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语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 1.词汇发展 儿童掌握的词类与概念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名词、动词、形容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幼儿较易掌握。副词比较抽象,幼儿掌握较难。虚词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幼儿掌握起来就更困难。不过幼儿已经可以掌握各种最基本的词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词义的理解注解准确和加深,他们不仅能够掌握词的一种意义,而且能够掌握词的多重意义,不仅能够掌握词的表面意义,而且能掌握词的转义,这样,幼儿运用词的积极也逐渐高涨。他们积极词汇比婴儿期大大增长。 当然,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过于抽象的词,或原理幼儿生活的词,幼儿正确使用还有困难。在幼儿阶段,当儿童词汇贫乏或词义掌握不确切时,还有一种“造词现象”。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3岁前儿童与成人的言语交际,往往仅限于回答成人提出的问题或要求,所以主要是对话言语。到了幼儿期,随着儿童活动的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大大增长,他们常常离开成人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获得自己的经验、体会、印象、意愿等。 由于3岁左右是幼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给予大量的言语刺激。而且按照友而言与发展的特点,首先给予简单的刺激,随后慢慢过渡到复杂句。孩子学习语言的方法主要包括模仿、强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儿童是一个积极的探索着,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且幼儿时期游戏是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游戏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将会收相对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