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幼儿健康和谐的个性 [摘 要]: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的追求。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目标来源于社会需要,儿童发展和知识经验三个层面。幼儿个性培养离不开幼儿的社会活动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情感体验和粗浅的价值观念。为此,我在工作中做出了如下探索与尝试:一、教师要有耐心去等待幼儿发展,不急于求成。二、培养幼儿兴趣,自我意识和习惯等个性品质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三、教师不应对幼儿高控制、约束,而要给幼儿一个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教师应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为形成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条件。最终形成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以审美为核心的具备和谐个性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塑造 健康 个性 和谐 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的追求。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目标来源于社会需要,儿童发展和知识经验三个层面。幼儿个性培养离不开幼儿的社会活动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情感体验和粗浅的价值观念。 对于每一个人说来,健康的身体是为实现祖国四化而进行学习、劳动、工作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条件。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事业成就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或最少会感到力不从心、壮志难酬。 儿童时期正是身体旺盛生长发育时期,对待儿童身心健康,如果稍有疏忽,往往会给孩子留下难以挽回的缺陷。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意孩子的保健问题。 除了身体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如有的孩子挑食、偏食,有的孩子爱哭、爱闹、爱发脾气,有的孩子爱过分打扮,有的孩子爱撒娇,有的孩子性情孤僻,不愿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有的孩子非常自私,凡事都先想到自己,都想自己占便宜……等等,这些心理疾病,不但对孩子的身体有害,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也很不利。作为教师,千万不可轻视这些问题,为了孩子能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的是教师能够以身作则,同时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时时注意加以正确引导。 一、教师要有耐心去等待幼儿发展,不急于求成。 首先,我们教师要有耐心去等待幼儿发展,不急于求成,不要今天教育幼儿要诚实,明天便期望所有的幼儿不再说谎。知识目标上短期目标,是个性目标的基础。组织活动时,我们心中应更多地带着个性目标,而不是突出知识目标。带着个性目标有助于知识目标的达成,而过重于知识目标则不利于个性目标的达成。 例如:我在一次音乐活动中,由于我只重视知识目标,重在让幼儿学会歌词,便反复让幼儿跟着我唱,一遍、二遍、三遍……一次活动下来,不但幼儿没有学会只有两句歌词的歌曲,而且还忽视了幼儿情趣和兴趣等个性的培养。反之,如果我当时要重视幼儿兴趣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唱歌,或许结果就会不一样。 二、培养幼儿兴趣,自我意识和习惯等个性品质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 培养幼儿兴趣,自我意识和习惯等个性品质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否则会挫伤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幼儿的发展的过程意识,强调过程意识,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对象,尊重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情感等个性特点,积极鼓励幼儿大胆交流,主动表达,并能理解和接纳幼儿的一切表现,宽容地对待幼儿的失误,甚至是错误,使每个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中,能大胆地展现自己。 例如:有一次户外活动玩“小动物赛跑”的游戏时,小朋友争先恐后地都想当“大象裁判”,我定睛一看,举手的小朋友都当过裁判了,只有站在中间的阴烁不举手,也不说话。我想:“阴烁不善言谈,今天就让他锻炼锻炼吧!”于是,我说:“阴烁,今天你当一次裁判好不好,咱们换着来。”我本想他可以大胆地游戏,就顺手把头饰戴在他的头上。其他小朋友立刻转过身来望着他,一边拍手一边说:“森林里,着热闹,小动物们来赛跑”,接着该裁判说话了,可阴烁就是不张嘴,我赶紧提醒他说:“阴烁,你是裁判,该你说了。”只听阴烁小声地说:“我不想当。”我顿感惊奇,“小朋友都愿意当裁判,你为什么不愿意当呢?”他却一言不发了。看到这种情况,我拉起了阴烁的手,对他说:“阴烁,今天是老师和你一起当裁判好不好?”他勉强地点了点头,这样,游戏终于继续进行下去了,因此,我认为,针对这种内向的幼儿,应在更多的鼓励接触中引导,给他们以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 强调过程意识,还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幼儿。要善于观察幼儿在达到目标中,是如何完成任务的。譬如:在美工活动中,如果幼儿用心在画,努力克服困难,这过程便很有价值。有的幼儿虽然与老师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但他的绘画作品在某些地方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表现,也应得到肯定和欣赏。 三、教师不应对幼儿高控制、约束,而要给幼儿一个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教师不应对幼儿高控制,高约束,而要给幼儿一个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教师关键在于创设环境,引导幼儿探索,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见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幼儿。为此,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差异,允许幼儿差异的存在。 记得有一次上美工课,为大苹果涂色,幼儿通过看、闻和吃等活动已经对苹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请小朋友拿红色蜡笔涂色。当我走到朵朵小朋友旁边时,只见她正用绿色蜡笔涂苹果。“你怎么用绿色的笔呀?你看小朋友的红苹果多漂亮呀!”听我这么一说,朵朵吓了一跳,连忙用手捂住画,并来回搓动,仿佛要把画的颜色搓掉。看着她这样,我又好气又好笑,说:“没关系,涂绿色的也挺好的,只是绿苹果还没熟,不好吃呀!”听我这么一说,朵朵笑了,捂着画的手也松开了,说:“刘老师,我姨妈就吃这样颜色的苹果,她说可好吃了,我是给姨妈画的苹果。”听她这一说,我仔细一想,对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活动中,一说起苹果就常常说红苹果,画苹果时、认识苹果时往往是以红苹果为标准,仿佛苹果只有一种颜色。孩子在生活当中看到了绿苹果,并画了出来,说明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我们所给的唯一标准,反而限制了幼儿对自己认识的表达机会。我们应当尊重、表扬幼儿对自己认识的表现。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本身就是固化的,而且还要求孩子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去涂红苹果,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这种教育观念不仅抑制了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而且更严重的是,抑制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表现与发展。我们在教育儿童时,本质上幼儿没有自主的权利,他只能听老师的。我们的教育中根本就没有幼儿的答案,那个答案必定是老师的,否则,那就是错的。这一切不能不让我反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包括幼儿。 在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创新能力等个性特征决定着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尽可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勤劳勇敢,活泼大方的性格等个性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和谐发展。再者,教师应培养自己的爱心、童心,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为形成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条件。 通过幼儿在幼儿园的家庭中的三年比较正规、系统和有意识的个性发展教育,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广泛的兴趣、积极的待人接物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具备敏锐、灵活的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力和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最终形成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需求,以审美为核心的具备和谐个性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