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规定: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学习活动应以儿童为主体,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重视儿童在游戏和交往中的学习。 传统的教育往往把课堂中集体活动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师们整天为所谓的“教学”而忙碌,而实际上孩子们对“上课”,不但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在老师的严格管制下,幼儿的种种兴趣和好奇、尝试和探索,不仅得不到赞赏,而且容易受到制止甚至训斥,不许这样、不许那样,长此以往,幼儿周围便形成了一种“否定”性的生活环境,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水平较低,创造意识日益淡化,探索精神逐渐沦丧,主动尝试精神不能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 活动区活动是教师创设有准备的活动环境,倡导教师与幼儿民主、合作、平等、交流,倡导幼儿个人或小组活动中获得自我教育、自我纠正、自主自律的意识;倡导差异教育,通过教师的观察、研究、协助、引导,使每个幼儿获得个性化地发展。在活动区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对幼儿来说是可行的。 1、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幼儿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 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过,要是使中国孩子能够真正沐浴在尊重、民主、支持、鼓励、爱和理解的环境中获得六大解放(脑、手、眼、嘴、时间、空间)从而使孩子真正获得良好个性,身心愉悦的全面和谐的主动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地科学开发,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专注的投入中主动的去研究,主动的去探索,主动的去获得新知。新纲要也明确指出“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因此,要培养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就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活动环境。 在区域活动中,营造适合幼儿自主学习的环境。采用开放活动预设与自发相结合的活动形式。按照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区环境和投放各种适合幼儿操作的材料,可以设立日常生活练习、感官练习、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社会教育等活动区域。活动区可以用低矮的小橱隔开,便于孩子们自由取物,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手一块小地毯作为操作学习的场地,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及自己所能达到的能力范围,自主地确定活动内容、活动持续时间、活动方式。每个孩子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 2、制定开放性的活动时间,充分保证幼儿活动自主性。 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在区域活动这段时间里,幼儿可以自由地利用,完成自己想完成的活动,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活动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还可以邀请别人参观或加入他们的活动,有些活动没完成,可以留着下次再做,充分保证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3、提供丰富的操作学习材料,使幼儿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实践。 自主性的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这也是现代教育所遵从的原则,符合新《纲要》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提供机会让幼儿使用实物材料。可以为孩子提供了石磨、捣碎机、小茶具等孩子们喜欢的工具。他们可以边操作边观察,看看米是怎么在石磨中变成粉的,大蒜是怎么捣成蒜泥的,豆浆是怎么磨出来的。还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图示来引导幼儿进行操作练习。这样,在培养了幼儿自我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4、转换教师作用、发挥同伴关系,使幼儿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激发。 活动区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的活动。幼儿以自己愿望、能力来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改变原本“灌输”、“传授”者的身份,以指导、合作、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启发、诱导、帮助、鼓励幼儿专心致志于自我活动。因此,在幼儿操作活动时,教师作为观察记录者,不能随意干扰幼儿的专注活动,只有当他们提出要求时,教师才可以提供适时的帮助,这样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努力后才获得快乐的机会。改变了原来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和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儿童的精神世界解放了,他们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发展了。孩子们得到了更多、更活、更全面、乃至终生受用的东西,同时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同伴关系也非常重要。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儿童需要与同伴交往,此时幼儿最感痛苦和忧虑的是大家都不愿理睬他,倘若没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会为自己不被同伴接受而郁郁寡欢,也会为经常受到同伴拒绝出现紧张不安的焦虑现象。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并在园内愉快地学习、生活, 从而有利于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活动 。 所以我总结出以下的一些感悟: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在这种 形式的活动中,教师是真正信任每个孩子的,她不仅给孩子们创设了可供探索的环境,还使幼儿感到了“老师喜欢我”,“我是最能干的”,使幼儿肯定了自己,形成了初步的“自我价值观”。 2.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使幼儿的自我学习成为现实,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某项任务,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差异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从而完成自我学习、自我验证、自我提高的学习过程。 3、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教师给予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和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为幼儿创造了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的空间。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使幼儿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参考资料: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陈帼眉主编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 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