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孕育孩子关爱和感恩的心 正文格式要求: 内容提要: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普遍实施 ,孩子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家人都给予了孩子无尽的关怀,这种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爱 ,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知,影响了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今后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还必须要学会关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在孩子在接受他人爱的同时,也应学会去关心他人,回报他人的爱 。 关键词;学会关心、培养爱心、懂得感恩 现在的孩子,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家长的百般宠爱,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不会关心、帮助他人,已成为当前儿童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的公民的基本素质及其关系。而人与人彼此间的关心和帮助能极大地改善人们间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和睦,整个社会营造一种互相关爱,相互体贴、友善、彼此关心的美好氛围和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建设。而这些在溺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将来能不失我们所望吗? 大海靠一滴滴水汇集而成,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自小给予孩子一颗仁爱之心,善良之心,是构成当今世界高素质人才非常重要的品质。面对当今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关心,富有爱心”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小在孩子的心里播撒关心和爱的种子,对促幼儿今后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我深感无论是在幼儿园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都应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爱心、关心、和懂得感恩的教育。 一、教孩子学会关心、富有爱心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关心和爱就象水和空气一样重要”。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1、学会关心家人,注意积极行为的强化 对于家庭来说,由于孩子比较年幼,能力有限,给予孩子适宜的关心和爱是非常必要的,但一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为了能让孩子能在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地与他人相处,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必须从家教起步。为此,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通过沟通、交流,我们与家长们形成了教育的共识,我们的工作不仅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还转变了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 原来我们班有不少家长常常因为怕伤着孩子、累着孩子,即使有的孩子偶尔想去帮妈妈做些事,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让孩子远离,“我的小祖宗,你快走开,这些事情妈妈会干的,你去玩吧”。殊不知这样一来,孩子不仅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他们也失去了一次培养孩子的机会。如今,在我们家园合作的共同努力下,家长明白了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生活条件,在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的同时,也应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让孩子给爷爷盛盛饭、给奶奶捶捶背,帮妈妈递递拖鞋、帮爸爸端端椅子等。尽管这些事情都是很细小的,但是它却能使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和帮助自己周围的人,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时也使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有助于亲密而平等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如今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们能放手地让他们去做了,同时他们还能有意识地、适时地抓住这一机会,对孩子积极、良好的行为进行鼓励:“看我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帮助妈妈做事,知道关心、心疼妈妈了,真不错!”、“小立知道照顾妈妈了,真是个好孩子!”。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所表现出的关心和帮助的行为动机。 另外,我们还要求家长在家能注意引导孩子与人交往也要懂得关心、尊敬别人,体会父母的辛苦。如爸爸学习,不吵吵闹闹,爷爷休息不去打扰,妈妈收拾干净的房间不去弄乱,知道珍惜家人的劳动等。其实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父母看似不经意的鼓励和强化却在培养着孩子们一种可贵的品质 —“学会关心”。因为,大家都爱那些有爱心的孩子,假使有一天,孩子处在困境之中,他一定也会得到更多的爱 。 2、学会关心他人,抓住教育良机培养爱心 在幼儿园,我们教师也能注意在各个活动环节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精心设计每一个教育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来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让他们从小对他人有关爱之心和慈悲之心。教育孩子好吃的与人分享,好玩的大家一起玩,别人病了去关心,别人痛苦给予安慰。让“爱和关心的种子”能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发芽。 首先:我们班利用艺术手段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用编讲“小不点系列故事”的形式来强化幼儿的爱心意识。所编故事内容的都紧扣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品质的这个教育目的,并针对班内存在问题(不独食,不独占、新玩具带给大家玩等)内容来编,这样具体形象、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故情节避免了简单的说教,对孩子来说他们更乐意接受,使他们百听不厌,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艺术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看着孩子们与同伴友好、融洽相处的情景,看着孩子们毫不犹豫地把玩具带给同伴分享,看着孩子们陆续不断地把新买的图书带给大家互阅,于是,我们班就相继了开展“我们是一家”“玩具联欢会”,“图书展览会”等活动。这样,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实践行为又成了我们故事里的生动内容,我们以此再着重编讲了“小不点关心别人心里乐”的故事,从激发幼儿关心他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入手,学会用“爱”的心灵去观察了解,观察,别人的需要。如看表情、看体态的动作等,从而用善良的心灵去关心帮助别人,“小不点”的形象时时感染着孩子们,系列故事以一股清泉,源源流向孩子们心里,使孩子的心灵变得更加纯洁,更加美好。 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每一天,有很多很多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我们都注意用心捕捉,不轻易地坐失良机。比如:看到同伴摔倒了,我们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他现在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哪个孩子生病了,我们便鼓励孩子“我们带点礼物去看望他,好吗?””某地发生灾情了,我们便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捐点玩具、食品送给灾区的小朋友吧!”,生日时,让孩子和同伴一起分享甜甜的蛋糕,“三、八”节,教孩子给妈妈制作一张漂亮的贺卡,重阳节了,带孩子去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 。如此适时适地的实际教育,孩子们的心里,不断地滋长着关心他人的好品质,渐渐地,帮助和关心别人就成了孩子们的快乐。 三、让孩子懂得感恩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爸爸和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也离不开老师、同学和许许多多人的教育和帮助。从小要让孩子把这些爱牢牢记在心中,长大以后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大家的爱。 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感激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老师,感激给予他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哪怕是那些点点滴滴,这看似朴素的的感恩教育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我们怎样教会孩子懂得感激,感恩呢?。在我们班与家长的接触与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家庭,往往一群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家人都无条件地给以满足,他们要什么买什么,想什么给什么。这种过分的宠爱使这些孩子认为他们得到这些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渐渐还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如:吃饭时把最好的菜放在自己的面前一个人独吃。看电视的遥控开关要由自己来主宰,家里来了小客人不容许妈妈把食品给客人分享,想要得到的玩具达不到目的就决不罢休…… 。为此,我们班开展了“心存感激”的教育活动,让孩子在理解“感恩”的基础上,说一句感恩的话,做一件感恩的事―为爸爸妈妈到水,给爷爷奶奶夹菜,对老师、保育员阿姨说句感谢的话,给需要帮助的同伴给以最热情的关怀……。 当孩子们在交流自己实践中的体验与思考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湿润了。慢慢地,我们也感受到了孩子们一天天的变化,不是吗?你看:每天当我们早早的走进教室,就能看见一张张小椅子已被孩子们放得整整齐齐;一个个玩具柜已被孩子们擦得一尘不染;自然角的小花、小草也已在孩子们的精心浇灌下向我们露出了笑脸。平时,老师扫地,他们会抢着拿来簸箕;阿姨成饭,他们会帮着发筷;同伴哭了,他们会关切地询问……,很多孩子对周围的人会主动地用“行”“谢谢”“对不起了”,他们懂得了家人老师的辛苦;懂得了热情地关心他人,懂得了友善地赞美别人,懂得了同伴间要相互谦让……是呀,孩子们在接受关爱的同时,懂得反馈与回报,这就意味着关爱的种子已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孕育发芽了。 另外,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如、关心自然、关心生活 、关心科学、关心生物、关心国家、关心人类……。 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富有爱心和感恩的心,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方面。只要我们对孩子的一切爱心表现及时地肯定、鼓励,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关心别人的好习惯。一棵小树成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离不开土壤和养料,当它长成大树,变成木材,建成高楼大厦时,我们所有耕耘的的艰辛在这里就得到了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