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寄宿制私立学校幼小衔接教育行动研究 -: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政策上的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方针“深化办学体制,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中明确国家对社会力量半学采取“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在今后3—5年,基本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及社会上广大家长的需要,社会力量办学正在蓬勃发展,涌现出许许多多以幼、小、中教育一条龙为特色的寄宿制私立学校。我园就是这种性质的幼儿园。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幼儿园的“幼小衔接”问题尤显重要,因为寄宿制私立幼儿园的孩子不仅在学习、社会性、心理方面要衔接,更重要的是孩子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兴趣方面的衔接。一条龙教育的学校为幼小衔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了使寄宿制的孩子能够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消除幼小之间的“陡坡”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 通过日常工作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大多教师存在大多衔接观念的偏差,如:“衔接是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放到幼儿园”、“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和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幼儿园大班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读写、社会适应准备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不足,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容量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方法需要改革。才能真正地为幼儿园步入小学的衔接过程起到作用。 二、研究目的 1、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教委合作项目的“幼儿园与小学研究”的报告成果。结合实际,在应用过程中发现新的歧点,寄宿制幼儿园一条龙教育特色的幼小衔接途径和措施,具体落实改进运用。 2、全面观察、了解和分析“幼小衔接”存在问题。改革有效衔接的形式和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的教育内容,要求和方法,提高儿童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减小幼儿园与小学的“陡坡”,使儿童顺利过度,以逐步解决学生的厌学、辍学,为孩子幼小的教育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我呼吁立即校正教师的“衔接观”,提高全面的专业素质。 三、研究对象: 幼儿园大班幼儿36人,小学一年级学生50人。 四、研究时间 2008年4月——2008年6月 五、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一)准备阶段 1、召开幼小衔接会和教研小组的教研会议,分析、讨论和确定幼小衔接教研内容方法,务实地落实和运用。 2、教研小组收集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献和研究报告,了解并掌握当前“幼小衔接”在世界各国的研究状况,分析学校幼小衔接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3、培训专题教研组成员,明确“幼小衔接”专题教研的目的、任务和方针,树立正确的“衔接”观。调查学前儿童和初入学儿童的社会适应、心理状态、读写、生活自理能力等。 (二)实施阶段 1、组织参加教研的教师学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教委的“幼儿园与小学”的研究报告,阅读《入学社会适应教育》、《入学前读写教育》、《入学前数学教育》等配套丛书,提高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和“衔接观”。 2、开设“幼小衔接”研究课,幼儿园、小学低年级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彼此沟通,了解学前儿童与初入学儿童学习、生活状况,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探讨教育内容及方法。 3、幼儿入学前实践操作阶段。(详见教育研究样表({一}{二}{三}) 六、结果分析 我园的幼小衔接活动在校长的促导下,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老师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生活作息制度,课堂教学改革、孩子的心理准备和生活学习习惯都得到了全面的衔接,尤其是在教师的观念,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方面,家长的参与更犹显突出成效。 (一)转变了教师的“幼小衔接观”,增强了幼小衔接的合力。 在以前的幼小衔接活动中,常会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大部分是幼儿园重视,小学不重视)及各自做各自的准备工作,衔而不接,没有时间沟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充分利用寄宿制学校中一条龙教育的优势,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召开幼儿园大班段和小学低年级全体老师的幼小衔接动员大会,让老师们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思想上取得一致;(二)是幼儿园、小学老师互相观摩,彼此了解两个不同阶段的要求、儿童的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及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方法。渐渐的老师双方转变了“衔接观”,在后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双方能够积极参与,紧密合作,共同探讨措施和方法,并付诸于实践。小学老师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注意动静结合,才能受到广大孩子们的青睐认可。 (二)加强生活教育的衔接,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能力 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升入小学后面临的就是要会自己洗头、洗澡,自己整理床铺、衣物等。以前升上去的孩子经常会出现洗完头后,上面还有没洗干净的洗发精,洗澡的时候背部没洗到,家长在这一方面意见较大。建议在这方面采取了老师换岗的形式。即幼儿园大班的生活老师和小学一年级的生活老师互换岗位,边学习边实践。小学一年级的生活老师了解将升入小学孩子的情况,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了解小学在生活方面对孩子的要求,彼此作到心中有底。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从后面两个月开始,就教他们自己洗头、洗澡的方法,自己整理床铺、衣物,保管自己的物品等,为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全面保证和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大班段的生活老师也跟班上了小学,做他们的生活指导老师。经过采取的这些举措,在后来的家长问卷调查中,家长们都普遍满意认同。 (三)别开生面的升学仪式、升学模拟活动,激发了幼儿上小学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1、在大班毕业典礼的这一天,使幼儿园的孩子们和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大班段的小朋友毕业。园长亲自为他们颁发毕业证书,老师们为他们戴上大红花,小朋友和同学们为他们献上一台丰富有趣的节目……使即将毕业的大班段小朋友们,在这一时刻体会到升小学的光荣。 2、在小学鼓号队的锣鼓声中,幼儿园大班段的小朋友听到一年级小朋友的欢迎词,接过一年级小朋友赠送的书包、学具,手拉手去参观他们的宿舍,看着小朋友脸上的笑容,我们能体验到他们心中的自豪感。 3、为了激发小朋友上小学的欲望,小学一年级的两位骨干教师为幼儿园毕业班的孩子们上了语文课和英语课,小朋友第一次走进宽敞明亮的小学教室,第一次单独体验单人桌椅,还有那新鲜的“上课”、“起立”、“老师好”。在老师生动灵活的课堂中,使小朋友体验到升上小学一年级是一件多么了不起,多么愉快的事情。 (四)引导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保证幼小衔接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幼小衔接不只是学校的事,幼儿园还应该注意引导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积极参与,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一问题。在幼小衔接中,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并请家长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家长们构起了良好的共鸣。 七、思考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幼教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要作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应该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而不是各自施政。 (二)每个寄宿制学校的办学特色、条件、理念都不同,在幼小衔接活动中应注意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不可盲从。 (三)幼小衔接应该作到全面、细致,包括作息制度、课堂教学、生活自理、学习习惯、心理准备等。 (四)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小区的发展,教学设施配套逐步完善,每个小区里都有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机构。我认为即便是公办学校也可借鉴私立学校的一些做法。但其中的关键是幼儿园和小学的领导双方在思想上必须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3、朱慕菊:《入学前数学教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4、戴安﹒泰尔曼:《儿童生活价值训练广场》,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