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让区域活动更富吸引力
区域活动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充分展现幼儿的天性,激发幼儿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能力,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但在实际的区域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能吸引幼儿,有时教师精心设计区域却无人问津,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或是有的区域幼儿刚玩几次就烦了、腻了,教师还要想办法重新设置,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富吸引力呢?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要想使活动区域更富吸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区域活动的“生成”要体现师生互动; 区域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教师决不能以自己的经验或假想来构建新的区域,要注重引导幼儿参与,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来“生成”新的活动区域。如:小班3月份的主题是《蔬果舞会》,我带幼儿到菜市场参观,他们对各种各样的蔬菜非常感兴趣,“老师你快看,黄瓜上有刺”、“那个有毛毛的是什么菜呀?”“菲菲,你看这么多的白薯”,“那不是白薯,是大萝卜”。……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趁机说:“咱们各种菜都买一点儿,带回去也开个蔬菜市场,好不好啊?”听到这个建议,孩子们的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他们争着出主意,“老师,买芹菜吧。”“老师,买豆角吧。” ……当我们把这些蔬菜带回去后,大家就自主的忙了起来。每天,幼儿还从家里带来不同品种的蔬菜,共同设置我们的“蔬菜市场”,有一次,班里的苏子轩把新带来的弥猴桃也放在了蔬菜堆里,我发现后,随机提出了新的问题:“弥猴桃是蔬菜吗?”幼儿为了这个问题争论了半天,有的说它长的和土豆一样,是蔬菜,有的说它叫桃,肯定是水果。在大家的争论过程中,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又开设了一个“水果商店”的区域,在构建过程中,幼儿积极的为水果贴标签和价格,并开设制定活动规则,如:水果要怎样进行买卖?卖水果要说些什么?买完后的水果应该怎么办等等,真是忙的不亦乐乎!我想正是因为区域的生成有着幼儿自己的努力,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才最高。而且,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他们的问题能得到解答,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幼儿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区域活动的主人。 第二、投放“会说话”的区域活动材料; “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以往教师投放的区域材料太过死板、单一,如:我们常会在美工区投放一些印有物体轮廓的图片,供幼儿练习涂色;还会在计算角放一些按数添物的作业纸等。类似这样的材料幼儿操作之后就没有再操作的必要了,所以我叫他“一次性材料”。而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会说话”的区域活动材料,这里所说的“会说话”是指材料本身就能引导幼儿活动,是真正有活力的、开放性的、能体现多重价值的区域材料。如:在“大大小小的泡泡”认知活动之后,我在尝试区投放了各类塑料杯、塑料管、洗洁精、洗衣粉及制好的泡泡水等,我还在这套材料的旁边投放了一张吹泡泡的图片,目的在于使幼儿能根据活动的结果自发的去探索活动的过程。当然,教师还要有目的的多去观察、发现,别忘了,对幼儿来说,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第一位的。当幼儿有了兴趣时,而我们的区域材料又正是投其所好,那样才能真正的吸引幼儿。例如:在和幼儿聊天时,发现他们非常喜欢天线宝宝、蜡笔小新、奥特曼等这些卡通形象。于是,我便在“小巧手”区域中投放了制作这些形象头饰的所有材料,从大的彩色纸到小的橡皮筋,都应有尽有。记得第一次活动的时候,大家可高兴了,他们能随意的发挥,勇敢的尝试,并把亲自做的头饰放在了表演区,等在第二次区域活动的时候,他们也许就变成可爱的天线宝宝了。同时,这样的材料还要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如:在活动“奇妙的蛋”中,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不同高度的“斜坡”、“圆形物”、“轨道”等材料,小朋友都很感兴趣,一直在进行“滚动”的实验,一会儿让“乒乓球”和“核桃”比赛,一会儿让玻璃球和鸡蛋比赛,积极性很高,可玩着玩着,他们发现:乒乓球和玻璃球特别容易滚到柜子底下,总是叫我帮他们拿,我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几个孩子开始尝试,一会儿挪动斜坡,一会将材料搬家,就这样试来试去,区域活动都结束了,仍然没个结果。第二天,他们又来了,我在旁边观察:其中一个孩子滚动球时,另一个孩子用手挡着,这下他们忽然想到了好办法,就是用积木将出口围起来,这样,球就滚不到柜子下面了。看,这些富有探索性的材料给幼儿创造了尝试的空间,他们能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真正成为了材料的主宰。当然,活动的材料还要随着幼儿兴趣的延伸而不断更换、补充,保持区域的吸引力,从而持久的激发幼儿对区域探索的积极性。 第三、各个区域之间要具有流通性; 这里所说的流通性,是指区域之间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在自主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大胆的使用各种材料,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构建材料,这样,整个区域就充满了一种宽松的扭转,从而为区域的互动打下了基础。例如:“小小玩具店”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个区域,其中货架上摆满了幼儿自带的玩具,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发现,顾客买走玩具后,架子上就少了很多货物,而且,总是这些玩具,就没有新鲜感了,能不能在“美工区”开一个“玩具制造厂”呢?这就可以专门为玩具店提供货源了。这个提议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在制造中,他们运用了大量废旧物品,造出了“机器猫”、“火箭”、“汽车”等多种多样的玩具,并开辟了送货业务,而玩具店的进货员也要随时打电话向制造厂联系进货,这样一来,两个区域自然而然的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材料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再如:随着中班试题活动“商店”的深入,孩子们开设了“开心面包店”区域,最开始,他们只是满足于对面包制作,后来,有的孩子提出可以买卖面包,可买面包需要钱,没钱怎么办呢?几个反应快的孩子又说:“可以去取钱,要是有卡就行了。”伴着孩子们的问题,我们在“面包店”的旁边设置了“自动取款机”,幼儿都有一定的存款,他们还设计了简单的密码,这样,“小银行”很快与班里很多区域互动起来,幼儿不仅自己开动脑筋制作不同面值的钱币,还选出了两名“警察”,在自动取款机旁边站岗,兴趣可高了。幼儿取了钱之后,他们会去买玩具或面包,有时还会施展自己的本领去挣钱,比如去商店打工,到建筑区去当建筑工人,或者在美工区完成一幅好的作品进行拍卖等等,而且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会主动的与别人商量、协调,比如说:“你买我这幅画吧!我画的是海底世界”。“你画的是什么鱼啊?”“这是热带鱼,旁边还有水草呢……”看,他们已经有了推荐自己作品的意识,这不正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吗?可见,区域的流通性增强了,幼儿的积极性也更高了,这些区域材料都在幼儿的手中有了奥运会,这给他们提供了更充裕的探索机会和交流空间,从而吸引着幼儿进行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并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区域活动的魅力。 第四、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引导幼儿自我评价?”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谁都想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可操作的方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经验,主动进行观察引导,要想让孩子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水平,那么老师必须在活动区中注意多观察,鼓励那些有创意并动脑筋的孩子多发言。例如:我们班的幼儿在玩活动区时,栗一伟和高玉来到科学区玩起了滚蛋箱的游戏,两个人没玩两下就把小药丸滚到柜子下面了,然后就向我求助:“我们够不到那个小药丸,您能帮我们挪一下柜子吗?”我帮他们挪了柜子后,他们把小药丸拿了出来。然后我对他们说:“你们俩要想想办法,千万别再让小药丸滚到柜子下面去了。”说完我便不时观察他俩的反应。开始,他俩用手捂住下面的出口,防止药丸滚出去,然后把下面的板往上弯了弯,使板的出口形成了平面,最后他俩又用长条的中型积木在出口处和柜子缝隙之间围了一段直角墙围。这样小球就滚不出去了。虽然这两个孩子玩得很好,但在活动区评价时,他们俩却都没举手,于是我便鼓励平时不爱说话的栗一伟发言,结果,孩子总结的很好。 第五、区域活动中的适度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应该急于指导,而应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探索能力。所以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例如:区域活动时,皮皮选择了益智区。很快,皮皮就发现益智区新添了玩具-两张图片。该玩具要求在大图片中排除干扰,找到小图片中的答案(这些图案隐藏在大图案中)。 皮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玩具,投入地寻找了起来。 大约过了两分钟,皮皮的眼睛突然一亮,看来她好像找到了。果然,她在大图片的树干上找到了小图片中的哈巴狗,她马上用水彩笔把哈巴狗圈了出来。 又过了两分钟左右,皮皮在大图片的草丛里又找到了小图片中的玉米,虽然皮皮没有开心的笑出来,但是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很有成就感。 此时的皮皮并没有因为前面两次的成功而停止寻找,而是马上又开始寻找起第三个图案来。可是这一次她却遇到了困难,这个图案好像会隐身术,无论她怎么努力地找,还是找不到。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五分钟。 皮皮抬起头来,正好看到了我:“老师,我找不到了。”从皮皮的话语中,我似乎听出了她心中的疑惑:这个图案可能没有。 “这个图案是有些难找,刚开始我也找不到,可是我一直找,后来终于找到了。我相信你一定也能找到的,找到了,你就成功了,好吗?” 听了我的话后,皮皮迟疑地点了点头,又低下头找了起来。 大约过了三分钟,皮皮终于在大图片中的老爷爷身上找到了小图片的字典。 音乐响起,收玩具的时间到了。皮皮恋恋不舍地把图片放到了筐里。 “皮皮,不要紧的,虽然你还有几个图案没找到,但是刚才的那个你已经找到了,说明你已经成功了,等到下次你还可以继续玩。” 皮皮高兴地点了点头。 总而言之,区域活动要想长期富有吸引力,一定要在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且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为了帮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教师队伍除了理论知识上的更新外,还需要幼儿个性特点的把握及个体差异的评价,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