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在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孩子都要准备 每年9月,2-3岁的幼儿要进入幼儿园,开始幼儿园的托班或小班生活。入园初期,幼儿的分离焦虑,家长的紧张焦虑,往往让9月变得混乱、忙碌、紧张,其程度不亚于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核心就是幼儿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幼儿离开家庭环境,进入幼儿园新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应,从而出现的哭闹、紧张、焦虑等一系列行为叫做分离焦虑。这一阶段,幼儿主要在情感、生活、人际交往方面不适应幼儿园生活。那么,如何让幼儿和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就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模式,打一场有准备的“战争”,则能减轻或消除幼儿分离焦虑,使其顺利从家庭走向幼儿园。 一般情况下,幼儿园采取提前开家长会的办法教给家长一些让幼儿顺利入园的方法,家长也会通过咨询、查询的方法获得一些知识,但这些传统的家长和幼儿获得的准备方法要么片面,要么不易实施,还有的家长将所有工作推给幼儿园,致使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不充分,造成幼儿入园后分离焦虑依然严重,效果不明显。作为一名亲子园的老师,我认为,应该在亲子活动中帮幼儿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准备分两方面:一是幼儿的准备,二是家长的准备。虽然,幼儿是入园适应期的主体,但是幼儿不会有意识的自己进行准备和适应,这就需要在成人的辅助下完成准备和适应的过程,因此,只有家长和孩子都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及各项活动要求,共同做好入园前的准备,才能在入园后取得好的效果,更大程度的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和紧张情绪。在亲子园早期教育中,我认为,幼儿的准备主要是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各项习惯和要求,熟悉新老师、朋友和环境,只有熟悉了,才能做到减少焦虑或不焦虑,就像孩子熟悉姥姥家,阿姨家、亲戚家和邻居家一样,他们熟悉了哪里,就会自然的待在哪里;家长的准备是要了解幼儿园的一切生活内容和教育要求,在入园前指导孩子向这些内容和要求过渡,还要了解孩子入园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模式,学会与老师配合,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做好幼儿入园前后的衔接、承载、配合与输通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一、入园前幼儿的准备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在情感、生活自理和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不适应,导致分离焦虑、不愿来园、行为异常等。而这些方面经验的获得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教育,并不是家长一、两次的引导就能形成的,需要在专门的环境下有计划的进行,因此,我认为,亲子园教师要从幼儿这几方面入手,帮幼儿做好入园前的准备。 (一)情感的准备。 幼儿情感上如果不适应,表现为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哭闹。在亲子活动中,给孩子和家长创造分离的机会,即:老师组织孩子们做游戏,家长不参与其中,这让孩子适应入院后没有家长的陪伴而独立活动。在实施中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家长旁观幼儿游戏,不参与;第二步是家长短时间离开幼儿视线,不参与。例如:老师独立带孩子喝水,做户外游戏,参观幼儿园等活动。幼儿与家长分离的时间可逐渐延长,使幼儿适应独立游戏的习惯。 (二)生活方面的准备。 生活方面的问题是幼儿入园后面临的最大也是最多的问题。例如:幼儿不会吃饭、不会入厕,不会穿脱衣服……,作息时间与家里不同等。生活上不适应,则表现为不爱来园、规则意识差,自理能力差。在亲子活动前和亲子活动结束后,老师会要求家长:让宝宝自己脱(穿)鞋子,自己摆好,自己脱(穿)地毯袜;在活动中,老师还要求:玩具玩完后宝宝自己收好,把他们送回家;在设置内容时,尤其在设置第二学期的教育内容时,更多的融入让幼儿自理方面的内容,比如:自己用小杯子去接水、喝水,自己去厕所小便,并练习自己提裤子等。这些内容与要求,让幼儿学会了自我服务,了解、熟悉了在幼儿园常见的规则,让幼儿入园后减轻或没有了无所适从感。 (三)人际交往的准备。 幼儿人际交往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会与老师、小朋友交流,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我们常遇到的幼儿之间的“打架”、抢玩具,有大小便不会跟老师说,遇到问题不会找老师帮忙。以上这些因素也是导致分离焦虑和不爱上幼儿园的重要原因。在亲子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在取放玩具、分发小礼物等环节,老师要求幼儿主动说:我想要X X,谢谢等。活动中,教给幼儿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说:我和你换换行吗?还会在活动中设计许多“等待”的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表达礼貌、等待等交往的方法和敢于说话的勇气。经过这样锻炼的幼儿,能很快融入到伙伴之中,并对老师的语言熟悉,很快适应集体生活。除此以外,社会性的活动《小猫请客》、《蜗牛》、《哪个宝宝的好》等活动在体验关爱他人,提高自控能力和向榜样学习等方面有促进作用,使幼儿更适应集体生活所必需的能力。 有了情感的准备,幼儿就不会因离开父母而过度哭闹,也不会因过度依恋父母而不愿来园,或依恋某位老师而不参与教育活动;有了生活方面的准备,幼儿就不会因为不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要求或不会各种生活技能而对幼儿园产生恐惧,使不适应的时间变长;有了人际交往的准备,使幼儿更顺利的适应集体生活,不会因为不会交流与表达而产生较大的交往障碍。这些是作为入园主体的幼儿应该准备的,这也是被普遍认可的,但幼儿不会主动的做这些准备,幼儿的准备除了亲子活动中老师的指导,大多数的准备工作,尤其是自理和交往技巧的练习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掌握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的质量是直接影响幼儿入园后表现,因此,如何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家长也要做好准备。 二、入园前家长的准备 我认为,家长的准备和幼儿的准备是统一的,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对家长的模范;教师对家长的指导目的是使其作用于孩子。过去我们知道的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片面,强调幼儿一方的需求,这就导致家长在为幼儿准备时也会片面,比如:一般幼儿园要求或家长从一些渠道获得的知识都是关于幼儿生活方面和不惧怕幼儿园方面等。既然幼儿入园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准备,那么,家长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家长的准备是两方面的,一是家长自身对幼儿园及其教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了解了这些内容后配合老师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辅助幼儿顺利过度。在帮助家长做准备时,亲子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长对幼儿园各项活动及其要求的了解。 在幼儿入园前,家长首先要了解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幼儿作息时间。只有了解了这些,家长才能有目的的指导幼儿如何做。例如:幼儿园三餐要求孩子自己用小勺吃饭,午觉12:00睡。家长了解到这些后,就可以在孩子入园前教他们学习自己用小勺吃饭,并且使孩子午睡时间与幼儿园基本保持一致,那么幼儿在入园后就不会因为不会使勺、到了12:00不困而哭闹了。不仅这些,还有用杯子喝水,自己洗手,自己穿脱衣服,大小便不用坐便器等等,都是和家里的习惯不一致的。家长只有了解了这些不同,才能适时、适当的调节幼儿的习惯,使之与幼儿远保持一致,让幼儿感到幼儿园的要求和家里差不多,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就消除了许多,适应起来也就容易得多。在第二学期的亲子活动中,老师应根据幼儿园与家庭习惯上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告诉家长这些内容和实施方法,帮助家长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孩子新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而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提前3-6个月让家长进行对幼儿的培养是比较合适的。 (二)家长学会正确引导幼儿的方法。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再不听话把你送进幼儿园……把裤裤褪下来拉把把……X X不让你玩玩具,你的也不给他……X X特别厉害,你别跟他玩……这些话看起来没有什么,却不符合对孩子教育的要求。第一句话容易让幼儿对幼儿园老师产生恐惧,不爱来园;第二句里的“裤裤”“拉把把”貌似儿童化的语言,实际上是错误的,它们不利于幼儿正确语言的建立,到了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脱裤子,大便(或拉尿),孩子不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第三句和第四句不是正确交往的方法,幼儿在长期听到这样的指导容易发生抢玩具和懦弱的现象。在亲子园的活动中,老师根据家长流露出的错误的教育方法进行纠正,帮助家长学会正确引导幼儿,家长应该说:你要是乖,就送你去幼儿园,这样幼儿会对幼儿园产生向往;还可以说:幼儿园里有打人的小朋友,你告诉他“打人不对,我们做好朋友吧”,这样,有利于幼儿正确交往和处理问题。尤其在入园前,帮助家长学会正确引导幼儿喜欢幼儿园的方法,语言正确使用的方法以及如何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方法。家长掌握了这些,才能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习惯,使之与幼儿园教育一致,也是从侧面帮助幼儿适应入园。 (三)家长学会与老师配合。 每逢开学前,园长和老师都会给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其中许多项都是如何与老师配合的。比如:当孩子出现哭闹现象时,家长舍不得走,或躲在角落里偷看,或中途将孩子接走;还有的家长怕孩子哭坏,不能连续送幼儿来园……家长不与老师配合或错误配合,会加重哭闹现象或使分离焦虑周期加长。家长在了解了幼儿园的活动和教育方法后,真正与老师实现良好的合作,这还需要亲子教师们的传授和指导。在入园前的亲子活动时,根据家长可能遇到的普遍现象进行预先演练,让家长了解懂到类似事情时应如何与老师配合,为什么要这样配合,家长门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了解,就会在问题出现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既减少了家长的担心,也促进了幼儿从家到园的顺利过渡。 我们知道在进入新的环境时,任何人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孩子进入幼儿园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需要适应的不仅是孩子本人,还有他们的家长。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尽快适应因此而带来的变化,就需要在幼儿未入园之前就做好各项准备。由于亲子活动是以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为主要内容,因此,在帮助家长和孩子进行入园前准备的工作中,既能让孩子体验入园后的活动和要求,又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意识、方法,因为孩子和家长都是准备适应的对象,孩子能够做好各项准备顺利渡过分离焦虑期,家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家长是这场“战争”的后备力量,孩子是这场“战争”的焦点和前沿。入园适应的情况,完全由幼儿决定,如果幼儿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及要求熟悉,则适应快,哭闹少;如果幼儿对幼儿园活动一点不熟悉,对幼儿园各项活动不适应,不习惯,则适应慢,哭闹时间长;如果家长能很好处理和配合教师工作,幼儿分离焦虑轻,持续时间短。因此,在幼儿入园之前,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作者:陈帼眉 梁雅珠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