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芝被休之我见 摘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是一个德、才、貌都堪称一流的女子,却被婆婆休弃,历来让人们感到费解,我试图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下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焦母的变态心理以及刘兰芝和焦母的性格等方面阐述兰芝被遣的原因,揭示封建社会里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妇女的命运掌握在封建家长的手里。 关键词: 刘兰芝 焦母 封建礼教 恋子情结 潜意识 封建家长制 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一个极为光彩照人的形象,她美丽动人“腰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通情达理,临回娘家时仍能“上堂拜阿母”,指责自己“本自无教训”,“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并能“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分别时“泪若连珠子”还告诫小姑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她多才多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勤劳能干,“鸡鸣入机杼”“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她对焦仲卿情深意切,两人分别时兰芝“泣落百余行”“誓不相隔卿”。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孝顺公婆、尊重兄长,与小姑相处也亲善和顺的姑娘,仍被驱遣,原因主要是什么?许多人常常感到费解,对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 无子被休 汉代自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也就随之加重。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就更加可悲。正因为如此,更能体现出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妇女的命运操纵在家长、主子的手中,他们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妇女横加迫害。 焦仲卿早年丧父,单枝独芽寡人一个,承担着焦家延续子嗣的重任。刘兰芝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两人恩爱有加,“共事二三年”后,刘兰芝当是二十岁左右的少妇,本应该具有生育能力,按常理她应该生有一男半女,可我们从这首诗歌里面却始终没有找到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在宗法制社会里,娶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服侍公婆是其次了。妇女不生孩子,就失去了自身在夫家存在的意义。无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顺的。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与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独生(不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焦母作为封建家长自然希望家族人丁兴旺,她不希望焦家后继无人,而刘兰芝正好犯了“无子”的大过。所以焦母令儿休妻,但又忌讳说出理由即“焦家不能断了香火”只好用“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借口,将兰芝逐出家门。 二 恋子情结 焦母因丈夫早死,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又不可能改嫁,在无可奈何之际,她把情感和希望都寄托在焦仲卿身上。仲卿长大成人后,焦母不得不为儿子操办婚事。她选来选去,选中了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兰芝过门后,小两口朝夕相处,耳鬓厮磨,恩恩爱爱,卿卿我我。这些焦母看在眼里,心中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如果焦母年轻时,备受折磨,那么唯一让他感到安慰的就是他的儿子。他和儿子相依相伴,向儿子倾诉,倾诉了好十几年。儿子就是她的寄托,就是她的依靠,也是她全部的希望。而今,兰芝夺走了仲卿,她会感到失落,会产生仇恨,会折磨兰芝,要让兰芝知难而退。于是她不择手段,甚至答应为儿子娶回不知谁家的罗敷女。就算娶回别家女孩,也仍然是兰芝的命运。因为焦母对儿子有着深深的依恋,她是以感情的名义,对焦仲卿进行精神的占有,她不允许第二个女人进入他的精神领域。本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作家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具有恋子情结的一个人。劳伦斯青年时代的女友杰西.钱伯斯也是一个出色的女性,他们的交往持续了十年时间,为劳伦斯早期作品风格的形成作出较大贡献,一般认为,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儿子保罗就是劳伦斯的化身,而莫雷尔太太就是劳伦斯的母亲莉蒂娅,保罗的女友米丽安就是劳伦斯的初恋情人杰茜。小说的主线之一是以劳伦斯和杰茜的私情为蓝本,而劳伦斯母亲那强烈变态的母爱足以扼杀劳伦斯任何正常的爱情。由此可见恋子情结是造成兰芝悲剧的重要原因。稍微了解一些弗洛伊德的人都知道弗氏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女孩子就是恋父情结)。[2]就是对“恋母情结”一般人的理解也局限于男孩对母亲的“恋”,殊不知“恋母情结”是双向的,母亲对儿子的恋也是存在的,不妨称之为“恋子情结”。“恋子情结”严重的女人往往是那些单亲家庭的母亲。她们对儿子的依恋更为突出明显。“恋母情结”严重的男子要么以母亲为标准来找对象要么干脆不找对象,而“恋子情结”严重的母亲在潜意识里不希望儿子结婚。即使儿子结了婚,也会产生对儿媳莫名的妒嫉。尽管潜意识人们平时觉察不到,但它会影响或支配人的行为,当然多数人不知道自己的一些行为是受潜意识影响的。[3] 了解了“恋子情结”我们再来看焦母对兰芝的嫉妒就不觉得奇怪了。刘兰芝既漂亮又特别能干,焦仲卿对她疼爱有加,这让焦母感到很不安,担心失去儿子的爱,于是百般刁难兰芝,以次来维护儿子对她的爱。焦母千方百计拆散仲卿夫妇就是其潜意识里的“恋子情结”在起作用。即使兰芝被休后焦母为儿子找到了秦罗敷那样的儿媳,也不会改变这种“嫉妒”。 三 “不事舅姑”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4]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那么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一对恩爱夫妻,已经“共事二三年”却常常感到“始而未为久”。听到刘兰芝被休弃的消息时,“府吏长跪告,伏惟启呵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甚至到最后为了爱情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焦母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会觉得“大不悦”这也许就是兰芝被遣的原因。南宋大诗人陆游和唐婉之间的爱情悲剧也能说明这一点。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 陆游与其表妹唐婉因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 门户不当 焦仲卿出身于官宦家庭,自己又在太首府里作小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来飞黄腾达。焦母希望给他找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子,为儿子在官场能够青云直上找个靠山。可是刘兰芝的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她出身于小康人家,尽管陪嫁很多,打扮也与众不同,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无法为焦仲卿在官场铺平道路。[3]两家贫贱悬殊,门第不对,在当时社会制度下,人们普遍重视双方的社会地位,在婚约关系中主张“门当户对”。这一点我们从刘兄对兰芝的训斥当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人们都希望攀附权贵,让自己的家族具有“品”的资格。 焦母在丈夫死后独撑其家,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焦仲卿身上,希望通过他能光耀门楣,她时刻都不会忘记自家是“仕宦于台阁”的大家,一心指望儿子能重振家门,所以歧视兰芝“生小出野里”,因此她将满腔的怨气都发泄在刘兰芝身上,对她处处刁难,逼迫兰芝自遣。她需要为焦仲卿谋一个政治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但刘兰芝的家庭是无法满足她的这一愿望的,因此兰芝被遣也就在情理之中。 五 性格不合 焦母早年丧夫,必然要承担全部的家庭重任,这就养成了她独断专行的性格,封建家长制给了她无边的权力,她对儿女的婚事就可以随心所欲,对儿女的命运可以生杀予夺,她不满兰芝诬她举动自专由,她恼恨儿子替兰芝说情,凶他“汝岂得自由”,她鄙视兰芝出身迫害兰芝却心安理得,她不理解儿子的痴情,竟用邻家美女去诱惑他。她蛮横无理,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在这个家庭中,她处在绝对权威的地位,她不允许她的地位受到动摇,为我独尊。凭借家长的权力对刘兰芝大施淫威。尽管刘兰芝“鸡鸣入机杼,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但是“大人故嫌迟”。而刘兰芝的性格虽然是温顺善良,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古有俗语:“女子无才便是德。”刘兰芝却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贤淑女子,从她的自述(自我介绍)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一个勤劳聪明、能裁衣,还会演奏乐器,甚至能诵读诗书的好女子。当她明白焦母的意图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县令差人做媒,她婉言拒绝,最后以死抗争。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刚强女子,所以她和焦母之间就无法和睦相处,那么矛盾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焦母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借口将兰芝逐出焦家。 人常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千百年来,中国婆媳之间常常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婆媳之间年龄差距大,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兴趣爱好,对上了年龄的婆婆看不惯。又因为长辈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强加给年轻的媳妇稍有违拗,便捶床大怒。 总之,兰芝被休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她个人性格原因。她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心理分析》 [2] 《仪礼·丧服》 丁鼎 著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7 [3]《孔雀东南飞》教学参考资料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