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 2年多的学前教育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丰富的知识及实际操作经验,在平日工作当中,我认为幼儿园里音乐教育是很重要的,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会让幼儿得到很多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其实质是音乐启蒙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文章主要探讨教师应给幼儿自主选择音乐的权利,让幼儿寻找快乐;给幼儿音乐的机会,让幼儿体会快乐;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让幼儿真正的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在人类的活动中,离不开美妙的音乐,音乐能引起人的遐想,能使人产生共鸣,更能激起人的情感。幼儿是快乐的个体,幼儿天性喜欢快乐的事物。快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音乐能愉悦生活,带给人们美感。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借音乐动情的特征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喜闻且乐于接受。在一次活动中,下起了一场大雨,孩子们听到雨声都跑到门口,观看下雨。我也和幼儿一起看着下雨的情景,一会儿,雨小了,我问他们:“刚才下大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下大雨时声音好大,哗哗哗的!”我又问:“现在下小雨了,声音又是什么样的呢?”“下小雨的声音小了,是滴答滴答的!”针对孩子对下雨的感受,我唱了一首歌曲《大雨小雨》。幼儿听得很认真。他们一边听,一边跟着我学唱,当唱到大雨时,幼儿的声音很自然地变大起来,唱小雨时,声音就变得小了,很快地他们学会了歌曲。为了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大雨小雨的声音,我拿出了四种乐器:串铃、铃鼓、鼓、沙锤。让幼儿选择大雨和小雨的配器。幼儿对各种乐器声音进行尝试后,有的说:“下大雨时会打雷,我们就打鼓;下小雨时声音小,我们就摇沙锤。”有的说:“下大雨的时候,铃鼓和大鼓一起敲,下小雨的时候串铃和沙锤一起敲……”我把幼儿设计的方案综合起来进行了尝试,幼儿敲得非常起劲。这次活动,不仅让幼儿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但在现有的音乐教育现状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想:“感觉到了什么,还感觉到了什么?”结果他们真的什么也没感觉了!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动作的到位要求很严,因此机械的练习消磨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根本谈不上享受音乐,“快乐”从何获得?新纲要颁布后,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的范围内,强调对幼儿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所以我们应重新审视音乐活动,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的幼儿。我认为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 给幼儿自主选择音乐的权利,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音乐素材,创立音乐素材库,将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音乐、歌曲收集起来,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动画片是幼儿的好朋友,看动画片是幼儿每天的必修课,因此,对动画片里的歌曲幼儿是情有独钟。音乐的源泉就由此产生了,它就来源于幼儿,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喜闻乐见的事物。动画片《西游记》是幼儿非常爱看的动画片之一,片头曲《猴哥》幼儿也特感兴趣,只要音乐一响,幼儿就会跟着一起唱,有的还边唱边学孙悟空做一些动作。《猴哥》也因此被孩子们收进了我们自己的音乐素材库。活动中,我请幼儿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孩子们各抒己见:“我想唱这个歌。”“我想学孙悟空耍金箍棒。”“我要向猴哥那样能七十二变。”“我想把猴哥画下来。”………幼儿的许多的想法让我感到一种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多数孩子的愿望了。于是,我将《猴哥》做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表现此主题的活动,满足每一位幼儿的要求。经过和孩子们的共同讨论,我们创立了“歌舞院”供想表演并演唱歌曲的幼儿一展歌喉和舞姿;“梦想剧场”供想当孙悟空的幼儿施展武功;“小画廊”供想画画的幼儿挥洒笔墨;“故事现场”供喜欢讲《西游记》和喜欢听《西游记》故事的幼儿享受剧情。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喜欢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感兴趣上,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水平上的提高呢?该怎样启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呢?儿童的创造表现往往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谱、操作卡、舞蹈道具,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给幼儿音乐的机会,让幼儿体会快乐。
人们常说幼儿的想法是异想天开,是不符合成人逻辑的,幼儿说的做的往往出乎成人意料,我觉得这正是他们可贵的创造天性。为什么模仿会使幼儿厌倦,而创造性的活动却能调动他们积极性呢?这说明,幼儿喜欢创造,创造能够使他们获得成功得到自信和满足。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这一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我认为音乐教育不是模仿,而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的创造活动;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现代艺术以创造为前提,其基本特色是求新求异的创新。所以,幼儿艺术是发挥年幼儿童创新潜能的最佳载体。强调艺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给儿童创造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儿童在创造活动过程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儿童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是幼儿能完成,更重要的是能让幼儿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欣喜。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幼儿穿上雨靴、雨衣,打上雨伞,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孩子们兴奋的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慢步,有的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教师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塔塔”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笃笃”的声音等。然后教师参与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踏雨水的活动中,发现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于是,提议让孩子们用小雨靴来唱歌,孩子们尽情的在积水中玩耍,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孩子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但孩子们并未感到这是一节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的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三、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使得许多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 在音乐欣赏活动《神奇的门》中,教师和幼儿在充满童话色彩的环境中,一起欣赏了一段充满神奇的音乐,并随音乐创编了小动物探险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必须想办法搭建神奇的门才能逃出森林。”幼儿在老师故意设计的冲突中开始了自己的创意,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热烈讨论起来,并开始迫不及待的自由组合开始用身体搭建了许多有趣的门:与同伴坐在地上,双脚靠拢塔了“脚门”,与同伴手脚着地用屁股搭起“连环门”,两人后脑勺靠后脑勺,手向后牵手,取名“人字门”…… 许多的想法在和同伴的商量和尝试中获得。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幼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教师重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愉悦,给幼儿留一点欣赏成功的空间,让更多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教师引导幼儿不要一味强调自己技能的表现,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创造的数量多少,而应关注自己成功的同时关注同伴的成功,关注自己的创造所给同伴带来的快乐,同时同伴的快乐才会使自己更快乐。 快乐是儿童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在活动中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