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而教师是区域活动中的引导者、解读者和支持者,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呢?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认为: 一、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幼儿区域活动的前提。 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有时教师往往碰到什么就观察什么,缺乏一定的计划性,这是不可取的。其实,教师要观察的内容很多,首先要根据班内幼儿的具体情况,预定出相应的观察计划。例如:我班高长瑞小朋友近期总是爱和别人发生矛盾,早上来园时就因为一点小事推人,今天,我打算看看他在区域活动中是如何表现的,这样,教师就很自然的开始了有针对性的观察。其次,要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如:幼儿是否喜欢这个区域的材料?在合作中说些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哪个区域受欢迎,哪个区域不受欢迎,为什么?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等。还拿刚才的例子来说吧!在区域活动中,我观察到高长瑞小朋友正和胡桐嘉商量着要在建筑区搭汽车跑道,并自我推荐当建筑队长,他试着用不同大小的积木搭跑道的斜面,一会儿把两块小积木架起来,一会儿又把后面的积木堆高,斜面渐渐地由小变大,由窄变宽,试了四次后,终于搭好了,高长瑞兴奋的喊过胡桐嘉和他一起进行汽车比赛,并抢先冲出起跑线,为了得第一,他还故意用车去撞别人的手,并引发了与同伴间的矛盾。可见,这名幼儿虽然能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但却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遵守比赛规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分析结果,有目的的进行指导。可采用的方法有游戏介入法,即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榜样,起示范作用。我当时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指导的,及时介入到了他们的游戏中:“高长瑞,你们的汽车比赛真好玩,可就是缺个裁判,我来当行吗?”“太好了,我的车跑的最快,总是得第一,”高长瑞看到老师也来和他们玩儿,显得更加兴奋了。“那好,我先宣布一下比赛规则,一、赛车手听到口令才能开始;二、要在自己的跑道开车;三、输了也不能和小朋友发脾气,否则就不能参加比赛”……我边说边看了一眼高长瑞,他听得很认真,这次比赛时,他果然遵守了规则,虽然得了第二,但我还是给他贴了一个小星星,他非常高兴,当我离开建筑区时,我看到高长瑞把自己的车借给了胡桐嘉玩儿,还学着我的样子也当上了小裁判。看,这样的指导方法易让幼儿接受,而且效果明显,当然,还可以用语言指导法通过鼓励式、合作式或建议式的语言,达到指导的目的,这些都是常用的指导方法。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先观察后指导,使幼儿有了充分的操作材料的时间,让他们在和材料互动中,体验成功和失败。更为重要的是,使教师有了一个充分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对每个幼儿的发展心中有数。例如,高嘉仪小朋友在穿珠子的时候,她拿线绳的手总是在不停的发抖,因此没有穿上一颗珠子。看到这种情况,老师便会认识到她的小肌肉动作还欠发展,手眼协调能力也还需要提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观察,使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指导的方向也会更精确。例如,白漳博小朋友初次来到拼图区的时候,只是随意的将两块图拼在一起,然后看也不看上面的图案是否吻合,便继续拼第三块图,因此他所拼的几块图位置全都错了。观察到他的操作情况后,我意识到他还没有掌握拼图的规律及操作方法。因此在指导时,我首先帮他更换了带有标记的难度较低拼图,从标记入手,使他初步熟悉拼图的操作方法。这样一来,降低了操作难度,使他容易获得成功,为进一步操作打下了基础。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了指导,还使能够使幼儿的经验获得提升。如果发现幼儿已经能够熟练地完成他所选择的任务,那么就需要给他提供更高难度的材料,或是为他提出更高一级的要求,帮助他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例如:贾志博在“娃娃家”中“切菜”的时候,能够将胡萝卜片切成条,经过观察,我发现他连续两天都是这样做。第三天,我便指导他可以将条再变成丁,最后,经过几天的连续练习以及我对他循序渐进的指导,他能够将一根胡萝卜切成片再切成条最后再切成很小的丁。可见,教师只有基于对幼儿行为的观察、研究和分析,才能尝试和探索合适的指导方式,从而找到最佳的师幼互动的对策。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因势利导。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性活动,教师应该着眼于幼儿的“独立”,给予充分的信任,不断追随着幼儿的兴趣点,根据需要,因势利导。例如:在主题活动——“惊奇一线”的探索过程中,刘昊东的妈妈给小朋友带来了绣花鞋、挂帘、绣花枕头等,并当众给大家表演刺绣。望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很喜欢这些活动,于是我们一起在“巧巧手”区投放了大小不一的针,颜色各异的线、硬纸、油面纸、塑料网、布、绷子等不同层次的材料,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但是我在观察中却发现,很多幼儿在尝试几次失败后就准备放弃,还有几个幼儿总是追着我问:“老师,怎么才能连上”,“老师,扎在哪才对呀?”……看来,幼儿有了操作的愿望,但却缺乏相应的技能,这正是他们需要指导的时候。我通过仔细思考之后,没有给幼儿过多的语言提示,而是每天利用十分钟的区域时间来“巧巧手”缝制一样作品,第一次我是在塑料网上缝的;第二次是在硬纸上缝的;第三次则是在布上缝的,感兴趣的幼儿会站在我旁边看穿针引线的方法,也有的幼儿是和我比着缝,还有的幼儿从我缝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启示,当然更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的。例如:蔡铮小朋友在缝的过程中故意选择了一张撕坏的硬纸,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要先把纸上的口子缝好,再在上面缝个圆圈,这样,就是一个汽球了;还有王梦菲和苏子瑄小朋友共同探索出了五种缝法,有连续缝、绕着缝、交叉缝、正反缝和折叠缝。 再例如,班里有一个叫杨晨浩的小朋友,一段时间内在活动区活动时他总是不停地换区,结果哪个区也玩不好,通过观察我发现,他无论在哪个区玩,眼睛都会看着“娃娃家”的小朋友,眼神里满是羡慕与渴望,一旦发现“娃娃家”中的哪个小朋友去入厕了,他都会马上过去脱鞋(去“娃娃家”要脱鞋在垫子上玩)试图参与其中,但是每次都因为入厕的小朋友回来了而失败,针对这一现象,在活动区活动时,我都会先请他选玩具,而他也往往会选择“娃娃家”。我发现他在“娃娃家”玩的时候,很少会有换区的现象,每次都能坚持玩下来。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他游戏的持久性,即使他后来选择了别的区也能够坚持玩下来了。 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来帮助幼儿,使幼儿在活动的持久性及自主性方面有所进步,进而大大提高了材料对幼儿能力的促进作用。 看来,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既能独立的去尝试,又能在需要时获得指导,这种相互的影响使他们参与的兴趣更浓了,而我也从他们的尝试中得到了反馈,并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指导策略是否合适,是否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帮助,从而不断的进行调整,真正做到因势利导。 三 教师应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班中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都要关注幼儿,将每名幼儿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装在心中,在指导时才可能有的放矢。 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进行指导。 班里有一个常悦的小姑娘,由于她的自尊心特别强,而且性格也很敏感,因此在老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她总是游离在集体之外。一天,她第一次来到了拼图区,由于没能找到方法而将几块儿图全拼错了。当我路过她身边的时候,对她说:“悦悦,你的图拼错了,你看看图后面有什么秘密呀?”她没有等我把话说完,便生气了,一个人搬着小椅子坐到了旁边去,小嘴撅得高高的。看到她这样,我想,也许是她敏感的性格认为我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因此,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柔声对她说:“悦悦可乖了,咱们一起来玩拼图好吗?”在我诚恳目光的注视下,她终于同意了。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拼好了一张图,她也找到了拼图的方法,从而重新建立了对玩拼图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拉近了我与她之间的心理距离。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进行指导主要是针对那些性格比较特殊的幼儿,通过教师、幼儿、材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幼儿克服性格中的问题,向着健康快乐的性格逐渐发展。 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进行指导。人的十个手指可以有长有短,同样地,幼儿的能力水平也会是参差不齐的。即使是在同一区域中,对于能力不同的幼儿也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例如,在建筑区中,姜纬航能够搭出较复杂的楼房,这时我就会指导他为楼房搭院子和院门,并且在院门前修一条与同伴搭的大桥相通的公路;而刘子旭在建筑区中还未能搭出一座建筑物,往往只是随意地摆弄玩具,这时我就会指导他搭出较为简单的梯形楼房,帮助他由简单的建筑搭起,直到能够随心所欲的建构出自己心中的造型。这样做,才更能使每名幼儿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都会有所提高。 四 `渗透在区域环境中的隐性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喜欢独自游戏或自由结伴游戏,有时不希望成人的过分干扰,这时候教师可以把握好时机和分寸,利用幼儿活动的环境,间接的进行隐性指导。首先,充分发挥区标的暗示作用。每个区域都有其相应的标志,从而吸引着幼儿来参与,良好的区标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更能指导幼儿进行角色的分工与互动。例如:幼儿升入大班后,对小学的生活充满了渴望与向往,他们盼望长大,乐于扮演,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开设了“小课堂”区域,但很快,我便发现,幼儿在这里不会游戏,常常是大吵大闹的,而且总是因为意见的不统一发生争执。如果教师这时直接介入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自主性,我经过一翻考虑后,从家长那儿找来了很多关于小学生一日生活的照片,装饰成为了区域标志,这样一来,幼儿在扮成“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时减少了许多盲目性,他们从照片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经验,并在活动中有了这样的提示:“那个学生写作业时眼睛离高点”“老师上课时,学生们要起立”“不能随便玩玩具、上课不能吃东西”……瞧,我的指导隐含在了区域的标志中,这给幼儿创设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促进了他们的“自我学习”。其次,要发挥图书、图片的诱发作用。在幼儿的区域游戏中,适时适当地提供一些辅助工具比教师直接的语言指导更能发挥幼儿的想象,提高游戏的水平。例如:在美工区的活动中,幼儿不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现成材料,而总是想方设法利用废旧物品加工制作,有时用纸盒粘上纸棍,当吸尘器,或是用纸杯和豆子粘成花瓶,虽然他们想象的很好,但这些作品却缺乏一定的美感,可见,幼儿的探索需要教师的指导。这一天,我故意把两本“废旧物品巧制作”的图书放在了美工区,当幼儿不经意地翻看到这些书时,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发出惊叹地声音:“你快瞧,这是用布头做的小娃娃,这个毛线缠的花瓶真漂亮,快看,快看,开心果皮还能粘成大熊猫呢!咱们班上也有这些东西”“许仟,咱倆也做一个吧!我去拿开心果皮,你去拿乳胶”“行,可是开心果皮只有一小筐,太少了,花生皮倒是挺多的”“用花生皮也行,咱们还可以用瓜子皮粘熊猫的眼睛和嘴,肯定比书上的还漂亮”“好的,好的,快点做”……我在旁边看着他们是如何探索的,并记录下了他们的闪光点。看来,区域环境中的隐性指导能更好的拓宽幼儿的思维,增强区域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是有利于幼儿大胆创作地一种指导。 是的,幼儿的积极探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指导不应该是盲目的问一问、帮一帮,而应该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幼儿支持与帮助,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他们的游戏经验,使游戏更深入的开展起来,同时,教师的指导也是自我行为转变、观念提升的一个过程。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全面的指导观念,还需要一种敏锐的洞察力与较高的教育智慧技巧,这样才能在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下,随幼儿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使幼儿在认知探索中,凭借着教师给予的“外力”,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