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1、家庭氛围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2、家长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条件 3、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障碍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1、家长的稳定情绪 2、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并重 3、要有民主的行为作风 4、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家长的教养态度 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以及感情的总和。家庭是幼儿生活中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说家庭和家长是家庭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整体,这两者对孩子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做人的摇篮教育,也是做人的终身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许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所以心理学把这个时期定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人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 不仅是做人的摇篮教育,也是做人的终身教育。 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本身的素养以及对待子女的教育观、教育方式,家长之间和幼儿园之间是否要求统一等,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印记”,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儿童期的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 一、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1、家庭氛围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家庭氛围是通过人际和语言构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尤其对儿童心理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在一些家庭中,我们发现家庭成员关系和谐、融洽,在很多原则性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相互之间充满合作、理解,使孩子感受到的是团结、互助、互爱,合作、谅解,和谐发展,也让他们从中获得了安全感。而在另一些家庭中,“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试想,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能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犹如在精神监狱,受着不可逃避的磨难,这样的孩子的心理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甚至把这样精神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得自己心理的平衡。所以,作为成人,为了孩子的健康的心理成长,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相互之间要互相关心,和睦相处;有事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有助于儿童心理素质的正确形成。 2、家长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条件 对于当今社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专横式 有很多家长的心里,存在着“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树打自然直”等观念,其实家长也都爱孩子,但是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一种伤害,凡事以爱的名义,爱的结果却产生了恨。 这正如古代教条式教育方式一样,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一味地只是要孩子怎样或者应该怎样,而不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以及年龄、兴趣等多方面考虑,这样的家庭,需要孩子绝对的服从,孩子缺少自主权,要做什么事的时候,想的是父母让不让做,会不会挨骂等,一方面造成孩子胆小、自卑、缺乏自信等,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造成孩子撒谎,暴戾和逆反心理等。 第二种 溺爱式 这种教育方式正好与专制式教育方式相反,及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地溺爱,百依百顺也是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的另一原因,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不管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方向都是不对的。这样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娇纵,有求必应。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改变,独生子女也在日益增多,“溺爱”已成一个普遍问题,有的家庭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还有的家庭甚至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了焦点的“中心”,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这边的家长说打,那边的家长说,你敢打,我就打你。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笑话:“孩子做错事了,做爸爸的很生气,甩起手就想打;做爷爷的看见了心疼孙子,说:你敢打你儿子,我就打我儿子!”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是从中我们还是不难看出一个“溺爱”的现象。家庭中的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造成孩子依赖这个或者排斥那个等也是比比皆是。大部分家长只想为孩子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真应了那句“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冻了”这句话,殊不知这样的保护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这样的孩子依赖性强,任性、自私而又爱乱发脾气。 第三种 忽略式 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完全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失去孩子关爱的孩子就像风中摇摆的草,无所依傍。孩子需要家长的关爱,就像草儿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没有了家长的关爱孩子而变得孤僻,不和群,就像没有阳光的花儿,渐渐地产生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常常会伴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易怒等,渐渐形成冷酷、爱攻击别人,甚至自我放荡的品性。 第四种 民主式 很明显,民主式的教育态度是是最好的。民主式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是只属于家庭,他也属于他个人,还属于国家,将来,他要走进社会,他要自己生活,从小就应该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不管是怎样渺小的个体,我们都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正如孩子,他也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就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孩子还要允许孩子去尝试,支持孩子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跟在父母的后面像“小尾巴”一样,处处由父母包办代替。只有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独立的,健康的。 3、社会弊端—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障碍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成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造成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极度的空虚,对于情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于是家庭结构也在慢慢地变质,表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地出现。家庭离婚的现象越来越多,一开始,也许家庭中只是争吵,然后发展到摔起了锅碗瓢盆,最后一直发展到各奔东西,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孩子,他们在父母的争吵中,战战兢兢地看、战战兢兢地听,他们圆睁着单纯的眼不知道父母为什么会争吵,他们每天战战兢兢地做事,惟恐自己错误的行为会引来父母那声嘶力竭的喊声。当孩子还处于那种懵懂的时候,说不定父母就这么离了,然后孩子不是成为父母争夺的战利品,就成了父母的遗弃品,试看那些被父母抛弃的、和爷爷奶奶过的孩子还少吗?再看那些跟着单亲父母的孩子,有时是父母的出气筒,有时又成了有家不能归的孩子,他们宁愿在街头流浪,在外面偷、抢,受风餐露宿,也不愿回到那没有温暖的家。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家长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传身教。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首先要从能否在自己的身上进行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和优秀人格的温床。 1、家长的稳定情绪 家长要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烦恼、伤感和烦恼,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静才能思,心静才能心平,所以家长的平常心可以让孩子感受平静、温馨的家庭气氛。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像个孩子般,忽而喜忽而悲,作为孩子那就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孩子会在这样的一惊一乍中,变地无所适从,所以家长要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生活中总有风浪,不管是你,还是他,都要能坦然面对,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2、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并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儿童期的喜欢模仿、爱模仿,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向大人学习。他们不局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已经人格性格等。只要父母子女的关系确立,父母的人格对子女就有了决定性的影响。父母品格端正,工作勤奋,就能为子女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成就感,而且这种影响是终身的,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家长要不断地完善自己,让孩子学有榜样。作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会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哪怕是一件极细小的事。在一个家庭中,尊老爱幼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怎样对待老人,当他们一直处于一种不尊重老人的氛围中的时候,等他们长大后,他们通常就是以他们的认识来对待自己的老人,也许态度会不好,但是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原有的环境造成了他们这样的观念和意识。另外,家庭中物质环境也要充分考虑到其对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有些家长对于穿着、陈设、对子女的智力投资等,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投上影子。现在的孩子,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一部分孩子穿要名牌,吃要比贵,出门要打的,谁过生日就上饭店请客等等,试问他们的钱又从那里来,他们这样的观念又是怎么形成的,难道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应该深思一下。 3、要有民主的行为作风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既是长辈,又是朋友,也是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观察问题,只是有时候,我们总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忽视了孩子的感受,甚至以一脸家长的面孔,强烈地要求孩子一定要怎么做。有人说:你蹲下来,以孩子角度来看世界!许多家长老师也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孩子,走近孩子的心里。如电视节目“今天我来做爸爸”,家长和孩子进行角色换位生活,让孩子家长之间能够有了更多的沟通。家长除了一边要了解孩子,家长还要尊重孩子,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双向沟通的关系和环境。现代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不外乎“爱”和“管”两类。在婴儿期。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身心的,从身体接触到生理心理各个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时候的“管”,应该尽量顺应孩子的状态,而不是顺应父母的意思,在幼儿期,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这时父母和孩子必须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爱”的核心是“关怀”,是“尊重”;“管”的目的是强调启发孩子的自主和自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照家长自己的主观意愿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意见和分歧时候,切忌急噪、粗暴,尽可能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 为孩子营造安逸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万事如意免受一切挫折,这似乎成了许多父母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这样“爱”,致使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任性、脆弱、依赖的弱点,这点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娇惯是分不开的。如果孩子从小不经历一些小的逆境,长大了自尊心更强,那他就无法承受一些挫折,我们可以纵观社会上,那些高中生因为没有考上大学而自杀的,还少吗?因此,父母要重视对幼儿健康情感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恰当的进行挫折教育,从小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合群、协作的素质。在我们班级中,就有一个泰的孩子,平时家长通常都是表扬说理为主,他们觉得还胆小,内向,所以特别有意识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从不去批评他。可是当孩子看到人家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大苹果”后,他就开始心理不平衡,甚至在那里不停地哭,对于这样的孩子,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挫折教育,而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保护的太多,以至于孩子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所以,有时候,我们要让孩子面对挫折,承受挫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哟坚忍不拔的性格。 新世纪的发展,需要新一代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良好心理品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家长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危机,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