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效应
内容摘要: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对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期望对象能力大小的感知,在一定时间里预期其能够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期待和向往。期望效应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效应。是根据古希腊的一个神话命名而来。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
关键词:期望(Expectation)、期望效应(Pygmalion effect)、教师期望效应
一 教师期望效应有什么用?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教师运用期望效应把“烂泥扶上壁”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小刚是一位自控能力较差,纪律较散慢的学生,在初二时,被学校警告处分,操行评定为“差”。升上初三后,新班主任发现他思维能力强,但学习无精打采,成绩一般。经过接触谈心,他向班主任透露:“我是操行差生,重点中学肯定不会录取我,努力有什么用?”症结找到后,班主任鼓励、期待小游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学习、操行的落后状态,相信他能成为双优生,而且根据他劳动积极的特点,让他挑起卫生委员的重担,当他工作有起色时,班主任除了及时表扬肯定外,又交给他新的任务,让他与“双差生”小韦结对子,学习、纪律上“一帮一”。可他却怀疑:“我连自己都管不了,能管好别人吗?”班主任肯定地回答:“能”。期望他通过帮助别人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期末,在班级设立的“五佳”评选中,他脱颖而出,班主任奖给他一座“奔马”,期望马年出生的他,日后能成为一匹千里马。在同学们的一片热烈掌声中,手捧“奔马”的小刚流下了热泪。“不能让热爱自己的老师失望”成为小刚良好行为的刺激源,刺激他抑制自己的不正当行为,按老师的要求不断进步。 这个故事里的小刚在班主任的期望中,一步步地从散慢、逆反、自卑转变为自律、自信、自强。下学期初,他参加了班长的竞选活动,得票最高,成功地当选班长。为了使他的学习潜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班主任又把他推荐到数、理、化竞赛辅导小组内,把他培养为竞赛尖子生,但后来他却申请退出竞赛辅导小组,怕因参加竞赛辅导而影响中考成绩,班主任又耐心地和他一起分析竞赛与中考的互促关系,鼓舞他夺取全国竞赛奖。后来小游理、化两科都获得全国竞赛二等奖。由于班主任发挥教师的“期望效应”,使小游这位操行“差”等生,一跃成为中山市优秀班干,成为当年学校中获得市以上奖励最多的“双优生”。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大量的事例都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潜在的深刻的定向作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热爱每个学生,避免由于低期望而对学生忽视、否定、贬低。因为与高期望导致积极的教育效果一样,低期望将会导致消极的教育效果。 说到现在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师期望效应呢?
二、什么是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对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期望对象能力大小的感知,在一定时间里预期其能够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期待和向往。 期望效应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效应。是根据古希腊的一个神话命名而来。说的是国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发现了一块难得的好石,晶莹剔透,令人爱不释手。于是国王将石头雕成一尊美丽的少女像,每天早晚都含情脉脉地长时间凝视少女像,期待着石像能变成真人。国王的诚意感动了上帝,锲而不舍的期望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一天早晨,国王欣喜地发现美丽的少女已端坐在他的床前.有时候,期望就是具有那么一种神奇的力量,从而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结果。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有一个例子形象地说明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贾可步森(L.Jacobson)来到旧金山奥克学校(Oak School),在各个年级抽初个班,进行未来发展的预测。测验之后,他们将一份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悄悄地交给老师们。并再三叮嘱不可向学生们泄露。8个月后,心理学家返回学校进行了一次切实的测验。结果表明,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和智力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精神开朗、活泼,个个充满自信与幸福感,并与科任老师建立了融洽的感情,尤其是原来一些后进学生的进步更为明显。是心理学家料事如神?出乎意料的是,专家坦率地宣布,上次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抽取的。这一效应被誉为“罗森塔尔效应”。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合理的实施期望效应呢?
三 教师如何合理地实施期望效应 (一)教师期望主要是通过教师行为来传递。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地了解哪些行为与高期望相联系,哪些行为与低期望相联系,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言语和行为为学生创造温暖的心理气氛,而不应以冷漠、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合理的意见及良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对不良行为予以批评,但批评不可过度,如学生在错误回答问题后,更多的应是鼓励而非批评;教师应经常承认、修改、应用、比较或概括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意见,不应忽视学生合理的意见;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较多、较难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期望值;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地等待他回答问题,以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感水平;教师应与学生密切交往,促进期望效应的实现。
(二)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掌握度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期望。有些学生因为无法承受老师过高的期望而选择逃避学习,这样可能适得其反,而有些学生因感受到老师较低的期望而放弃学习,从而每况愈下,且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期望信息,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如果给某学生提供一个抽象的、不具体的期望(“你会做得很好”),而不作任何解释,学生就难以从反馈中知道他下一步应做什么,以获得成功,也不会做出最具有效应的努力归因。及时的期望也是最重要的,必须使期望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如果期望与作业结果相隔的时间太长,期望就会失去其动机和信息价值。最后,必须提供经常性的期望,使学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2)将教师的期望合理地运用于表扬和批评中。教师在运用表扬和批评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恰到好处,既要赏罚分明,又要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期望效应。总的说来,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三)处理好明示与暗示的结合.处理好明示与暗示的关系,是实施期望教育法的重要技巧,一般来说,对群体而言,明示多与暗示,而对个体而言,则暗示多于明示。如上文中提到的某女生,我对她的信心激励更多的是通过眼神、脸部表情、甚至肢体语言来表达。有时则通过与别人谈话时侧面流露出对她的肯定,巧妙地让别人转达,把老师对她的信念让其从理念到情感全部接受,最终化为自己对自己的激励信念。
(四)期望的传递.运用期望效应,最根本的环节是期望信息的传递,而教师期望信息能否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期望信息传递的行为倾向。为此建议教师采用如下行的为倾向,向学生传递期望信息,以达到理想的期望效果1.情感投入式:即以真挚的师生情感去形成期望信息传递的行为倾向,让学生从融恰的师生情感中获取教师期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以诚相待,充分理解、信任、关心学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才能在师生间架起期望信息传递的桥梁。2.目标激励式:即把教师期望化解为具体目标,以充满希望和鼓励的态度展示给学生,可采用“目标确立--强化参与--激励导向”的方式。如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激励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达标活动。3.实践磨练式:即按教师期望,设计系列活动,在富有意义的实践磨练中把教师期望迁移默化给学生,可采用“确立主题--方案设计--学生参与”的方式。如可设计报告会,讲座、调查、模拟演示等系列实践活动。另外也可利用此方式向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培养意志品质和自理能力。4.评价诱导式:即通过对学生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或一些焦点问题的评价,把学生引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可采用“选择事例--确立教育--学生评议--选择诱导”的方式。学生对许多问题认识模糊,脱离教师期望,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从模糊的认识中引向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如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教师选择一些事例,确立教育主题,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从多角度谈自己的观点,从中择优予以评价诱导。5.榜样启迪式:即通过树立典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启迪学生形成与教师期望相吻合的自我期望,可采用“创优活动--树立典型--宣传激励”的方式。诸如开展纪律、学习、进步等单方面的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树立先进典型,使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标兵。6.委以信任式:即以积极、信任的态度放手让学生去从事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在看到自我价值的喜悦中,把教师期望转化为自我期望,可采用指明任务--委以信任--分享喜悦的方式。如组织一帮一活动;让学生多关心别人;放手让学生管理班级事务、组织班级活动;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发挥特长,服务于班级等。7.善意批评式:即通过对学生善意的批评,使学生从中感到老师没有放弃他,仍对其抱以很大的期望,可采用“善意批评--疏导教育--小结激励”的方式。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批评,指出错误所在,面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明确期望方向,经过一段时间后,与学生共同小结,指出其进步的闪光点,予以激励。8.非语言表达式:即通过非语言的行为倾向,将教师的期望暗示给学生。诸如眼神、表情、手势、动作、利用书报文章、设置情境等方式。有时暗示的教育功效是语言所达不到的。暗示中包含着尊重和信任,具有启迪“自觉”的功效,久而久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五)要学会与学生共享教学的乐趣 教与学是统一的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名学生都渴望成功,他们会因为目标的完成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位学生的成功,与学生共享教学的乐趣,并形成师生间相应信赖与激励的良好期望氛围,促使学生身心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要以教学为主要目标 教师期望效应本是辅助教学行为策略之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会学习,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再美好的教师期望也会变得空泛无力。教师一定要把教学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并伴以积极的教师期望效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