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摘 要] 现今社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意识日益加强,人们对知识信息的渴求和掌握,越发显得重要与迫切,不少家长一味重视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知识积累,忽略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许多孩子在户外活动时缺少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意识也很缺乏。由此可见,幼儿自我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 小班幼儿 自我保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一要求使我感触颇深。幼儿期是人建立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关键期,除了有强健的体质做保证之外,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己成为我们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儿童。”“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偏小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这也导致他们容易受伤。所以,小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自我保护教育。 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远未完善,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知识经验匮乏,幼儿的活动欲望 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幼儿的心灵稚嫩纯结,但特别容易遭到伤害,所以要设计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自我保护教育内容。围绕小班幼儿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设计教育内容,让幼儿知道遵守交通规则,遵守集体活动规则,注意自身安全,能愉快地接受身体检查和预防接种;不轻信陌生人,不跟陌生人走等等。 1、对自然环境的感知。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知道如何避免自然现象中的危险。 2、认识自己的身体。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器官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3、安全行为的认识。能初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降低行为的危险性。 4、对社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知。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能正确的处理,积极寻求正确的帮助。 二、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实施自我保护教育。 可以分别从训练行为、教授方法、丰富知识、增强意识四个方面入手。 1.通过主题游戏,训练自我保护行为。 教师可根据某个自我保护主题设计游戏,比如,我设计了游戏“红绿灯”,事先准备了红绿灯标志和方向盘。当老师亮出绿灯标志时,幼儿可以开着车子在马路上自由前进,当亮出红灯时,车子必须要停下来。又设计了游戏“小拖车”,请几名幼儿当驾驶员在马路上开车,旁边是树,比一比谁开得最安全,能顺利通过马路。通过这两个游戏,教育了孩子如何根据信号灯过马路,让孩子们了解到了基本的交通规则,增强了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又如,我设计了故事“小熊点点住院了”,主要讲得是小熊点点没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滑梯,结果在趴着玩时把头撞破了,流了好多血,到医院缝了七八针,还住了好几天医院。通过这个故事,让幼儿知道玩滑梯时反爬、趴着滑等玩法的危害性,同时让他们知道究竟该如何正确的玩滑梯,从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诸如此类活动还有“放鞭炮”、“不跟陌生人走”等等,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逐渐掌握了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2.抓住偶发事件,获得自我保护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几乎均可用来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特别是一些偶发事件,更应随机把握,灵活运用。如有一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吐了,小朋友都表示出了关心,跑来看。我马上让过来看的幼儿先回座位,然后帮该幼儿处理掉呕吐物然后清洗,并安慰他说“没关系的,马上喝点开水就好了。”全班幼儿都看到了我处理这件事的全过程,于是,在事后讨论中我提出了问题:“ⅩⅩⅩ吐了,你心里觉得怎么样?如果这时候老师不在,你会怎么做?”因为有了刚才的观察经验,孩子们都有了办法:①帮他洗一洗,让他不要害怕。②把吐出来的东西打扫干净。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遇到突发事件并不能独立处理,但是我想通过一个呕吐的偶然事件让他们了解到一些处理的简单方法。又如,打预防针的时候,好多幼儿害怕,哭着喊着不肯打。我就鼓励幼儿比一比,谁是最能干最勇敢的孩子,并用小星星奖励勇敢的孩子。打针结束后,我和孩子们展开了断讨论,“小朋友为什么要打预防针呀?下次医生来,你会怎么做呀?”一次及时地随机谈话,让幼儿懂得了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乐于接受疾病防治的意识。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偶发事件还有很多,比如:摔跤了,到小河边散步应注意什么等等,教师都应随机进行教育。 3.结合各种教育,丰富自我保护知识。 落实幼儿健康教育内容,可以结合幼儿园的语言、科学、音乐、美术等活动形式实施,使教育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幼儿乐于从中接受自我保护知识。例如,我选了《三只小猪》的故事,组织教学活动。听完了故事,我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最小的小猪搭得房子没被大灰狼推倒呢?”“你喜欢哪只小猪,为什么?”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幼儿,让孩子们懂得了要勇敢,勤劳,要动脑筋学会保护自己。又如,为了教育幼儿保护眼睛,知道用眼卫生,我组织了科学活动《小小眼睛真有用》,让幼儿用小镜子看看自己的眼睛长什么样,和别人的眼睛比比有什么不同,再用眼睛找找周围的东西,在活动和游戏中,幼儿了解了眼睛的功能和重要性。整个活动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只是趣味盎然的观察、比较、讨论和发现。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易于接受和学习。 4.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幼儿能自然地接受,印入脑海,增强意识。 行为习惯的养成手。 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平时走路要慢慢的走;下楼梯要扶好 栏杆,不推挤;上课时,坐椅子要端正等等。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危险动作,不在幼儿可触及的地方放置危险物品。 (2)情境的教育。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给幼儿创设情境。一次活动中,我们创设了“爸爸妈妈不在家,有人敲门”这一情境,让幼儿分析讨论这时该怎么办。通过幼儿讨论得到以下答案:①不开门。②从猫眼看看外面是什么人。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己初步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有逐渐完善这种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自我保护。 (3)体能的增强。 现在的幼儿之所以很容易受伤,与体能的强弱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户外锻炼时间的缩短,使幼儿身体各方面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如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等。总之,只有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让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积极赢得家长配合,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4+2+1”的家庭模式使大多数幼儿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他们象是温室中的花朵,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所以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一活动的开展,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所以我们在家长会及家长园地上主要关于“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沟通交流,目的是逐渐使他们认识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此,家长们也提出了他们家庭教育的方法。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用电常识。 (1)告诉孩子电有许多用处,但电也很危险,人若触电后会受伤或失去生命,因此小孩子不能玩电器。 (2)墙上的插座里有电,教育孩子不能用手指、小刀等去捅,不然会触电。 (3)电器在切断电源前,不能用湿手或湿布去擦。 (4)在室外活动时,教育孩子不要爬电线杆,不要在高压线下游戏,不能用手拉电线杆,以防触电。 2.独自在家的注意要点。 孩子独自在家时,需告诉他们: (1)不随便开门。 如果有陌生人敲门要进来,并告诉你他是爸爸或妈妈的同事时,你千万不要轻信。可 以让孩子告诉来客:“现在爸爸妈妈不在家,请你晚上来。”如果他执意要进来,有电话的就打110报警,没有电话就在窗口呼救。 (2)孩子一些掌握接听电话的技巧。 如果有电话进来,告诉你他是你的亲人或父母的朋友,并要你告 诉他你家的地址时,千万不要说,以免坏人乘机上门撬窃,你可以说:对不起,我说不清。既有礼貌,又造成一种父母在家的错觉,坏人就不敢来你家了。 (3)不模仿电视里的危险动作。 ①孩子好动,又不知道危险,要帮助孩子懂得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鲁莽行为。教育他们不要从高处跳峡、爬高、攀爬等危险动作。 ②要给孩子定一些规矩;以免伤害自己或别人。 ③教育孩子在家时不做危险动作,不学习电视里的危险动作。 ④孩子独自在家时不要玩火,以免引起火灾;不能碰插头,以免触电;不要将绳子绕在脖子上等等。 成人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获得终生有益的经验。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成人的保护伞下,雏鹰总有一天要自己展翅飞翔。把孩子从父母和长辈的羽翼下解脱出来,让他们到广阔的天空中去学会飞翔,到恶劣的环境中去学会生存,这才是积极的教育方式。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努力让孩子们主动地获得健康与安全,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