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下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今教育发展的迹象越来越要求课堂管理成为激励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有效的课堂管理和有效的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在解放学生的前提下,处理好现象与本质、自由与严格、个人活动与集体要求的关系,通过一种积极主动的师生关系,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秩序,新制度。要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各种课堂问题,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所谓有效的课堂管理,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考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一种互相尊重、有秩序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一、新课程下以课堂生长,学生发展作为课堂管理的目标 1、课堂目标成为学生的价值标准,促进课堂的生长 由于课堂管理的首要职能是促进课堂的生长,因而确定课堂的生长方向是课堂管理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拟定远景目标,二是拟定课堂行为目标。远景目标意味着对课堂集体和个人的未来状况的导引性描述,它作为一种导引,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适用于种种情况的变化。课堂行为目标,即课堂管理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共享的价值体系。好的课堂目标要有意义,值得学生个人和课堂集体去追求,不仅能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也要为课堂集体的生长服务。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目标事先对学生行为提出期望,确定哪些行为是合适的、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或不正确的,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行为不可被接受,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生在这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下,积极投入学习,这种期望变为一种课堂常规和规则,长久以来,学生慢慢地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集体意识增强,从而不断促进课堂的生长。 2、积极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难发现,现在的教师都善于用评价来满足学生被肯定的需要。用正面激励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总是微笑着听学生的发言,哪怕他是错的,教师也不会立刻拉长了脸,最后还是会给予一定的评价。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常都倾向于“惩罚”,通过惩罚实现学生的顺从,达成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常常会适得其反。其实,课堂学习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遇到各种不同的阻碍是不可避免的,常常也是事先难以预料的。适当激励的措施与行为,可尽量克服这些阻碍。激励和引导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如果能有效的激励学生,有的时候哪怕是一个笑容,学生的热情就会随之而生,并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往往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教师只是用控制来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学生并不明白,以为自己在别人面前丢了脸,哪还有勇气越“雷池”半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面临着从容易监督的常规型工作向不易监督的智力型工作转换,教师在管理技能上的优越性正在削弱。我们必须学会恰当激励,在较高层面上,这些激励更倾向于满足学生非常基本而又常常被忽略的人类需求,即成就感、归属感、认可感、自尊感等。 新课程改革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这样的评价目的,我们必须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发展的个性需求,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新型课堂管理模型。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民主、活跃的课堂,这对教师在课堂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压迫学生遵守纪律,而是要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讨论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而热烈的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管理隐藏与教学。 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阵地,教师要改变观念,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司令”的角色转变到教师与学生是“战友”。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一员,应是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教师要转化角色,成为合作学习的参谋顾问、“平等中的首席”。合作学习教学,教师要尽量避免单向传授知识,重在引导、激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阵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以顾问、合作者、帮助者的形象出现,成为以为平等交换意见的合作伙伴,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参与者,平等参与课堂活动的“对话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答案的人。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师认为活动没有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细枝末节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就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把学生看作课堂上与老师平等的对话者,他们有权利主宰课堂。作为教师要走下讲台,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你,“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老师的教育。 2、接受指正去倾听 当学生出现反常行为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而是应该以友善的态度去跟学生沟通,找出这种反常行为的真正原因。当学生指出老师的某种失误行为时,教师应虚心接受,以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受到尊重。对学生行为中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因素,教师应以朋友式的态度委婉指出,以使学生感受到关爱,而非指责。这样我们才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感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让学生认为自己就是学习者,让学生有自豪感,他们自然而然会遵循教师的引导。教师以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就是一个真实的、可信赖的人。那么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缩小,关系就会变得亲密,使课堂管理与教学过程紧密联系,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学习的目的。 3、教学相长成朋友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从来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定则。在许多时候,教师并不总是先觉者,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往往有可能超越教师预设的形式。对此,教师不妨放下架子,在作为指导者的同时,也虚心地向学生学习,把他们看成一股股有助于完善自身素养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公开宣称“向学生学习”、“老师落后了”、“感谢你们为老师上了一课”,其实这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因为这是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对教师的敬畏、依赖情绪中解放出来,把教师当作可信赖朋友的有效策略,同时,这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新境界的前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从居高临下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可信赖的朋友形象。 三、有效管理使课堂活而不乱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逐渐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慢慢显现。然而,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迹象: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学习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吵作一团,学生听不到老师的指令,一意孤行,这时教师完全丢失了朋友的角色,扳起了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有消失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即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课堂管理还是需要课堂常规,但是要加上人文和开放,要宽严结合。 让学生参与管理 课堂管理是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有利环境的过程。现代课堂管理理念还是强调秩序的,即需要有课堂常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确定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并让学生清楚明了。这些规范是师生在和谐关系中约定的。常规的制定要由学生参与和了解,这才能体现民主和自由,充满更多的人文关怀。现代管理理论对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的过程的研究也认为,参与管理可以提高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接受管理,并努力从事相关的工作。就课堂管理而言,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可以使学生了解课堂规则的意义,了解教师课堂管理的目标,并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达到最优的课堂管理效果。常规的要求一般都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如:我希望……,而不是我不希望……等从而体现人文和开放。 2、让课堂常规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课堂常规制定后需要考虑怎样把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要求和行为习惯。教师都认为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要从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教师在课堂中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积极促进与学生的交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提高分辨学生行为的能力。课堂上学生的违规行为存在“犯错不知错”、“犯错不自觉”、“知错还犯错”等几种可能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辨别,分别对待。再者,每个班级的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因此标准也就千差万别,但是课堂常规无形中成了教学的一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每个教师都有对班级常规管理的一套方法,小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行为模仿性既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使学生向反方向发展。教师要在课堂管理中及时进行榜样的树立,让学生的模仿有一个对象,进行正面的强化,使之这种行为成为学生的习惯。如:教师在每周一的礼仪教育课上,对学生提出本周的行为规范要求,这一周就对这一点进行强化训练。教师、学生持之以恒,让这些常规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 四、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堂管理策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管理也是如此。由于教师自身的特点、班级的构成特点、学科性质、学校管理等因素存在着种种差异,因此,教师课堂管理的行为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也千差万别。教师通过与学生长期的交流与沟通,积累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课堂管理方式和手段。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影响着课堂管理的成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同一位教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其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成功的课堂管理对成功的教师来讲是一种艺术,如教师使用各种动作语言,不管是评价学生还是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都能很好地达到课堂管理的目标,并使教学与管理不分离。教育工作者可以不断地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课堂管理模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对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基本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才可能摸索与教学实际相符的管理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体验和实践来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这样一种研究性教学方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教学活动要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构筑基石的材料。所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成为课堂改变的主导者,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管理则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全面分析,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课堂管理的首要位置,并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的常规与规则的制定中。它确实是异常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对课堂的影响也很大,课堂变得更生动了,活动更丰富了,学生更大胆了,学习也更加愉快了,更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的管理使教师更为人性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和老师都得到解放。
参考文献 陈东旭:《构建美丽的课堂》,《教学月刊》,2006年第86期,第3页。 2、杨章宏主编:《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8页。 3、,《课程改革中的课堂管理对策》,敖万军。 4、徐小松:《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评价的案例研究》,《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2卷第7-8辑,第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