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探究式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知识面也随之扩大,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不仅使整个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在探究式阅读基础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探究式阅读是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式阅读教学是一门强调开放的科学,它与生活俱在,充满人性之美;而多媒体具有的图文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对创设教学情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引疑,创设研讨情境;巧用相关的音乐,创设联想情境;运用动画刺激,创设直观情境;通过角色换位,创设体验情境等手段,寻求移动促动,动中求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使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以下就从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阅读目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1.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直观性的多媒体手段 探究式阅读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探究”。阅读教学的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之外,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尤为重要的。多媒体手段在实现这两个目标上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图像显示情境,使抽象的文字变得逼真、具体,更富有感染力。这些丰富的直观感受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以其声音、图像、文字完美的结合,把书本中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为教改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例如:苏教版《夕阳真美》一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幻化出“太阳已经西斜,湛蓝的天空显得格外深邃。远处的群山一座连着一座,高高低低,连绵起伏。山峦身披着夕阳用余辉编织的金色衣衫。 ”这一美丽的情景,在形象视觉的感应中,干涩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鲜活的画面。此时,执教老师满怀深情地吟诵课文,学生被眼前这壮美的画卷,耳畔悠扬的乐曲,老师那动听的话语激起了学习的欲望。教师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现在你面对此情此景你会对夕阳说些什么?面对如此美景,学生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由衷地发出了心中的赞美——“好迷人!好美的夕阳啊!”一首首对夕阳的赞歌回荡在教室里,回荡在学生、教师的心坎里。于是情从境生,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他们很投入地进入角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充分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对于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培养阅读兴趣,达成阅读教学目标可以说有着一定的作用。 2.探究性阅读的创新思维与灵活的多媒体手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而信息技术可以灵活地渗透在教学前、后,在借助网络的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刺激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也可得到较好的培养。 在阅读老舍先生的《养花》,老师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让学生去找找为什么有的花喜阴,有的花喜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更加拓展了他们的思路。如此一来学生的信息量就是原来教学的数倍,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再如,教学苏教版《恐龙》时教师在课尾设疑,留有余味。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上网查查,以自己的观点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样巧妙设计的“软性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寻资料的能力,又能刺激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二、自主探究式阅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基础教育也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切皆是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把学生当成是教学的客体,而非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而探究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大的张扬,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有助于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发展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综合体现。 信息技术在促进自主探究式阅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很多语言文字,情境的内容难以正确感知,而投影片、录像、课件等多媒体具有境、情、声并茂的丰富内容,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它直观生动的画面再现课本中的人、物、事及抽象的情境,还能再现社会上,生活中以及自然界美好的东西来配合语文课堂教学;同时它不仅能多渠道地传递信息,唤起儿童心中强烈的真实感,更能发展其从感知到认知,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能力,进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探究中还能引发学生新的见解、新的感触。信息技术多媒体组合集教学灵活性、多变性、互动性于一体,它不受时空、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包罗万象的事物,有选择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可以充分地自由选择、自由对话、自主创新,并通过事物的色和光变化和发展去获得知识。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探究式阅读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放手让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威尼斯的风光的、威尼斯的河道、威尼斯小艇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样子等图文资料。一上课就将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请他们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威尼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上台来介绍。课上老师充分借助多媒体集体广播的这一功能,将学习的重点的过程收归教师手中,学生通过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动画效果,逐步体会小艇的“长”“窄”“深”积极“轻快灵活”等特点。并充分借助“人机对话”功能,运用计算机的快捷灵活的交互性,带动学生在计算机上畅谈感受,朗读重点段、圈划重点词。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威尼斯小艇的独特之出。学习课文后,老师留出四、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自主学习,这种关注重难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范围和学习空间有了极大的延伸。这不仅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文的理解,“人机互动”真正“动”了起来!更将学生的地位转变到积极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位置上来。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撑,要求小学生每次都实地参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实践,这是难以做到的。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使教学情境形象化,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在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使得重难点的教学也能够轻松进行,除此之外,他还能够拓宽课堂内容,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妈妈爱我,我爱她》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母亲的文章、母亲节的来历、电子贺卡等网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浏览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谈谈体会,发表意见。学生在欣赏美文的过程中对母亲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网络手段为伟大的母亲们作一首诗、画一幅画、寄一张电子贺卡或发一封电子邮件。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的运用画笔画了一幅有趣的漫画,有的下载一张精美的贺卡,有的还在电脑赋诗一首并配上精美的底纹,有的干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送给自己的母亲。由于这些作品是学生通过网络讨论协商确定内容,是自己借助网络上网搜集的所需的素材,综合所学的方法制作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教学,不但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参与的面拓宽了,课堂的范围扩大了,而且还拉近了学生间的沟通距离,使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交流中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在交流中凸现个性。此时的学生才真正成了学习主人,学生的合作探知的互补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种关注能力拓展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开放化,有效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既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又能帮助学生展开协作学习,并且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不受书本知识与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力拓展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以上等等都保证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合作探究式阅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探究性阅读应先立足于自主探究,但合作探究也是不可少的。它指的是学伴或师生之间通过合作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探究、理解、创新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弥补了教师个人无法照顾到的个别差异,更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未来社会呼唤的人才应具有个性才能和协作精神。探究式阅读教学就为我们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在探究式阅读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在合作探究中竞争发展,让每个学生时时都处在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最佳状态。而通过网络引思导学,不仅可以让师生、生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还能极大地扩展学生的视野和信息的接受量,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例如,在一次探究式阅读教学活动中,我校就曾利用校园网的技术优势,尝试探索用网络开展辩论“网络的利与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前学生充分借助校园网、家庭互联网收集自己所需的资料。他们把自己对于“网络的利与弊”的观点用表格、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利用网络将所需的材料制作成网页,在课上形象演示。充分体现学生搜索、组合材料的能力。同时,在资料汇总制成网页的过程中,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网络的能力和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活动中教师打破常规教育模式,开放课堂空间,创设一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以网络为纽带将六年级一百五十名的学生联系起来,让他们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提高了课堂效率。网络更为一些内向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开辟了另一种与人交流、发表观点的机会。学生当场反应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用网络交流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学生通过与电视台的叔叔互发电子邮件的形式了解网络的现状,这充分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为今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做好准备。 总之,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全面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营造出一种愉快、和谐、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