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
“管理一词的含义是指为达成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所做的一系列科学的决策、执行、协调和控制等等的努力过程”①。各行各业各级各个组织部门的管理者都以各自与之相应的角色出现,当管理者以一位中学一线课任教师的角色出现时,他就应该努力管理和经营好自己所任教的课程并使学生取得的绩效(即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②。)最大化、最优化。当管理者以一位中学班主任的角色出现时,那么他就应该通过努力的经营和管理来使得全班同学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绩效——身心健康、品学兼优。 一. 当好课任教师,管理好教育教学工作 学科课程的教学是学校的一个中心工作任务,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是学校的生命线。拥有一批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且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责任心的课任教师是一所学校最大的财富。当好一名称职的课任教师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神圣目标与使命。 (一) 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工作 作为一个课任教师只有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备课工作,才能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抓得住重点、难点;才能进行由浅入深或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做出成功、有效的实验;才能较好的做到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对学科思想(方法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渗透;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教学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1. 立足基础,在求实上下功夫 基础的东西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能体现素质倾向的东西。基础是一切能力发挥的栽体,更是 “综合能力”的“源”和“本”。所以我们在教学上最根本的头等大事是应该牢牢抓住基础知识,在教、学两方面都来不得半点虚假。再者,对于高考来说,不论怎么改,基础知识都是高考命题的第一依据,而基础知识不扎实,绝对是高考丢分的第一原因。对学生来说,有时就是因为一个小小概念的模糊,一个基本规律适用条件与范围的不明晰,而导致了错解。那种过早的进行综合训练、过分强调社会热点,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科体系的构建,都是认识上的误区。 2. 注重实验,在研究上求发展 任何的理论体系(特别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往往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实验不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以物理课程为例,高考中实验题分值大、要求高。所以对于实验不但要在新课教学中加以突出和重视,到了临近高考作为专题复习,课内课外更要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用新的视角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控制条件、仪器选择、仪器使用、观察分析、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实验解释与结论表达等进行重新的审视,并开放实验室。以实验带复习,以实验的设计与重组的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和质疑品质的培养,同时通过实验的教学与复习加强学生的安全规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实验学会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精神。 3. 学以致用,在拓宽上上台阶 概念只有在联系中才能得以拓宽,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获得深化。以物理学为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他们是“理综”、物理命题材料的源泉,是资料库。这就要求教学及复习中转变观念,在充分挖掘和拓展知识上上一个台阶。动员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去关心周围的世界都发生了些什么(如航空航天领域),多看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资料(包括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插图等),以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求能从有用的资料中了解到新概念(如悬浮列车)、新理论(如宇宙起源)、新发现(如天体变化)、新技术(超导技术)和新方法(这里所说的“新”是相对学生而言的)。相对的说,了解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平时训练有数了,上考场才会多一份自信,遇见新题才会少一份惊慌。 4. 改革创新,在能力上求升华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对人才要求的改变,新的世纪需要更多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05年香港大学拒收10余位内地高分志愿者就是一个铁的事实)。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为本,屏弃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各种手段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应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科学的素养。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体,反对满堂灌,反对题海战术,反对死记硬背,反对猜题压题。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人和奴隶,而是自始至终的把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将能力的培养分解、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落实到每一个课时中。 (二)做好作业布置、批改和课后答疑辅导工作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作业的布置、批改以及接受学生的提问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只有获得了真实的反馈,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控,从而进一步的搞好教学工作。 1. 认真作好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工作 首先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巩固和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所学的知识懂不懂,懂多少,真懂还是假懂都要通过作业来检验。并且懂了也还不够,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熟、熟也不等于巧。要想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巧就必须通过一定量的作业训练,只有通过一定量的作业训练,才能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也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实战水平。作为老师不但要精心的选择和布置作业,而且还要认真的批改作业。且尽可能的全批全改,划出错误的地方,并对有创新独到的解法给予肯定,有时还打上5分制成绩。这项工作虽然很辛苦,然而这样做不但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控教学,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但使学生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解,还能使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解答获得成就感。 2. 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课任教师获得教学效果反馈的另一渠道就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然而高年级学生不爱提问题,女同学和成绩不理想的更是如此。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多多的鼓励是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的。倘若在新生第一堂课上就明确的宣布:“不管课内还是课外,十分诚意的欢迎同学们提问。别怕老师或同学说你提的问题太简单(因为对你来说肯定是个不得其解的疑问,不但老师绝对不说你,老师也不允许有的同学挖苦你),也别怕老师当场回答不上来,有些问题一时间答不上来是很正常的,因为你的问题也许确实很难,或者根本就没人能答得上来。”消除了学生的顾虑,问题也就会接重而来了,只怕老师忙不过来呢。可以这么说,哪个学生爱提问,哪个学生就有办法了,哪个班级爱提问哪个班级也就有办法了。 二. 当好班主任,经营和管理好整个班级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中最基层的教育单位——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他直接担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劳动者的光荣任务。当好一名政治觉悟高,计较于事业心强,业务能力好,有威信爱学生的班主任同样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神圣目标与使命 (一) 明确责任目标,培育班级文化 一个人也好,一个组织也好,只有明确了责任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责任越神圣,前进的动力就越大。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该如何让全班的每一位同学明确社会、学校、家庭乃至自己赋予自己的使命、责任和学习奋斗目标是一件尤为重要工作。介绍一些熟悉的学有所成的成功人士,特别是本校优秀的师哥师姐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历程,发动全体同学制订自己的人生职业前程计划,举行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谈谈个人的打算等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活动,都不失为使学生明确目标和使命并激发出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做法。 “文化一词是人类学和社会学中最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它源于希腊(拉丁文cultura),愿意是“耕作出来的东西”。英国社会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惯及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国《辞海》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包括意识观念、组织制度、成员心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时尚习惯等”③。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的组织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不同的组织文化对组织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据此学校也就有学校文化、班级也就有班级文化(即我们常说的校风、班风)。例如:值日生没擦黑板、某同学乱扔垃圾同学们都会相互提醒、地面总是干干净净、课桌总是整整齐齐、墙上挂着名人名言及催人奋进的班训是班级文化;再如在学习上勤于思考、你追我赶,自修课埋头苦干、鸦雀无声,下课不追赶打闹、不高声喧哗而是纷纷讨论学习问题等习惯是班级文化;运动会积极报名、运动场上奋力拼搏为班争光也是班级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它将产生一种无形而强有力的正面约束力量和榜样作用,它对每位同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能控制同学们的心理,规范同学们的行为,并形成一种全班同学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文化氛围。然良好的班级文化并非一早一夕就能造就的,她要依靠全体力量(学生、老师、学校、家庭乃至于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班主任:在最重视对学生自觉性、责任心的培养的同时,用好班干部、订立班规、量化考核等也必不可少。要建设好一个班级真的很不容易,要宽容和关爱、要严格的要求,更要以身作则、厉行示范。 (二)运用激励功能,发挥能动作用 “所谓激励,就是对行动的强度与持续性所施加的直接的和积极的影响”④。激励理论指出,具体工作有多大困难,管理者就应想方设法给予多大的激励。凭心而论,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实在是太辛苦了,学生们太需要给予肯定和激励了。作为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应充分的挖掘学生的优点,不失时机的给予激励,让每个学生都在班级里亮起来,都对成功充满信心。激励有时很简单:不一定要学习好、运动会上拿第一是才给予表扬,不一定要评上三好学生、当上班干部,更不一定要发多少奖学金。一句作业做的不错哦、成绩提高好快哦,就是激励;一句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回答得很正确、作业本上一句——有进步,甚至象拍拍肩膀、一个微笑也是激励;和学生一起早锻炼、一起参加劳动更是一种激励。激励无处不在,只要做个有心人,只要有爱。请记住,感受到尊重,感受到爱,感受到鼓励的我们可爱的学生一定会信心倍增,从而发挥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 (三)做好协调工作,凝聚各方合力 首先是做好人际关系的协调。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他总是籍着一定的系统与他人发生作用,建立一定的关系。仔细分析一下人际交往过程,不难发现,人际交往其实就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籍此来尽力避免矛盾和冲突,增进团结、和谐有序。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包括学生、家长、老师、学校以及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同样并非孤立的存在,有时还相当复杂。作为班主任可以课前饭后深入了解学生,经常性的联系各课任教师及学生家长,及时的发现学生——学生、老师——学生、学生——家长、老师——家长、老师——老师乃至于班级——班级、班级——学校之间存在的各式各样不和谐的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及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并能及时的得到良好的沟通和解决。 其次是做好学科学习时间上的协调。有限的学习时间必须得到合理的分配,基础薄弱的学科除了在老师指导下改进学习方法的同时必须得到时间上倾斜,使得各科得到较平衡的发展,避免 “木桶效应”中只因一块短板而无法装满水的现象发生。 总之,只有做好协调,才能使各个力量产生最大的合力,才能同心同德完成共同的使命。要出成绩,要科学管理;要出成绩,要加强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 注释: ①《学校管理学复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讲义,2002年版 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印发, 2001年6月8日 ③蔡永红:《管理心理学[下]》,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用书,2004版,第211页 ④蔡永红:《管理心理学[下]》,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用书,2004版,第17页 参考文献 [1]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3]蔡永红:《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用书,2004版.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印发,2001年6月8日 [5]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