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
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 首页 |
  • 毕业论文 |
  • 论文格式 |
  • 个人简历 |
  • 工作总结 |
  • 入党申请书 |
  • 求职信 |
  • 入团申请书 |
  • 工作计划 |
  • 免费论文 |
  • 现成论文 |
  • 论文同学网 |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论文

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描写——至情至性的林黛玉

本论文在其他论文栏目,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描写——至情至性的林黛玉
[摘 要] 
[关键词]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宝玉 人物形象

 《红楼梦》作品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讲述了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其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点点滴滴,在我国古民俗、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是我国如浩瀚沙海的古代名著中的,最瑰丽的一抹色彩,是作者曹雪芹留给后人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成书到现在,《红楼梦》流传了无数版本,改编成很多影视作品,舞台剧等,引起了一波波的红楼热。
 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看过《红楼梦》的读者,提起林黛玉,眼前仿佛就出现了“弱柳扶风的”黛玉拿着花锄,踏着缤纷落英,低吟着葬花词,泪眼朦胧,充满诗情画意的走来。林黛玉除了给人“泪与诗”的形象外,也是一个真性情,至情至性的少女形象。
 (一)林黛玉的前世——绛珠还泪
 曹雪芹先生笔下的林黛玉的来历颇具神话意味,在第一回中写道:(林黛玉)生于农历二月十二日民间所传百花仙的生日,前世是绛珠草修成的仙子。
 另外,第一回也写到了一则“绛珠还泪”的神话,也成为林黛玉来历的注解。林黛玉前世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草,时有赤霞宫神英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这株绛珠草,使得绛珠草脱胎换骨修得女儿身。绛珠草为了报答赤霞宫神英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追随神英侍者下凡,用一生所有的眼泪报答他的灌溉之恩。绛珠草的化身就是黛玉,赤霞宫神英侍者的化身即是宝玉。
 这则美丽的神话一方面给林黛玉的出场带上浓重的神话色彩,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与宝黛的“木石前盟”。
 这则神话里绛珠仙子要“还泪”,所以黛玉一定要是个爱哭的女孩,因此安排她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姐妹,孤苦伶仃,又体弱多病,这都为爱哭奠定了基础。林黛玉进了贾府后,因自觉寄人篱下,自己有即为聪慧敏感眼看自己的爱情无望,心中郁结的话,又无从诉说,所以终日以泪洗面。书中多次写到黛玉的哭。而她的哭无不与宝玉有关。然而,林黛玉死的那一天,黛玉悲愤交加,却一话、一滴泪也没有了。正如书中所说“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好一个“泪已尽”,此笔泪债已还清,当然再也没有了眼泪。绛珠仙子还完泪债,已经没有活在世上的必要了,该回到她原来所在的位置上去了。所以魂归离恨天,一缕香魂返故乡。
 林黛玉的这个结局也正好回应了这则神话,从此看,林黛玉的命运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即以自己一生的眼泪还给宝玉。
 这则神话也点出了宝黛之间的“木石前盟”:绛珠仙草为草木;宝玉的玉曾是当年女娲为补苍天而炼的七彩石,“木石前盟”即指宝黛爱情。
 (二)林黛玉的今生身世——
 林黛玉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林黛玉本有一弟弟,但在她四岁的时候死了,林黛玉母亲是贾母最小的女儿贾敏,在林黛玉六岁时死去。其后因贾母思念,父亲想让她得到更好的教育,便把她送入荣国府,由慈爱的外祖母来照顾了。进入荣国府后,黛玉有过一段欢乐的同年生活,然而好景不常,没过多久,父亲林如海也撒手人寰。
 这样失亲离乡之痛,岂是一个年幼的孩子所能承受的,那种眼睁睁看着自己至亲之人撒手离世,撕心裂肺的哀痛,如何能忘,它们如巨石一样郁积在她心中,令她不断想起,又不断地从笔端无意中流淌出来。过早体会到人间悲欢离合的林黛玉心里自然便有了弄弄的悲剧意识,心中的时常凄苦,容易感怀悲观,体弱多病。
 虽然黛玉连遭不幸,但其一直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黛玉从小被父母万般珍爱,“假充养子之意教养”,进了贾府后她是老祖宗的“心肝肉”,慈爱的外祖母对她“万般怜爱,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了,宝玉与她“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第五回)。 所以,她的天性是几乎未被遏制而自由发展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使黛玉骨子中多了一份自由与洒脱,有了一份不让须眉的磊落胸襟。
 有着这样一个悲伤而又幸福的童年生活的林黛玉自然而然就具有了又悲观,又洒脱率真的多重性格。后文的描写更是让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跃然纸上,让人笑、让人叹、令人恨、令人悲!
 三、生活中的林黛玉
 林黛玉的出身就带有弄弄的神话色彩,如同一位下凡的“世外仙姝”,自进贾府开始,林黛玉的形象就日渐鲜活,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林黛玉温婉娇美、俏皮痴顽、才情横溢同时又孤芳自傲、悲观孤寂。生活中的林黛玉是一个有爱有恨至情至性的女子。
(一)气质超脱,温婉娇美
 《红楼梦》中林黛玉身上展示出来的是让其他女子所望尘莫及的灵慧典雅,才情横溢而又温婉娇美的形象。在第三回,林黛玉的相貌气质通过众人的眼睛渐渐鲜明起来。
 林黛玉进贾府,首先迎来的是众人对林黛玉气质相貌的评价:
 “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接下来凤姐的赞美足见林黛玉气质不凡,风姿标致: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第三次是通过宝玉的眼睛来描写黛玉,此次描写最为传神: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生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在此处如工笔细描般的挥出了黛玉清雅脱俗的姿容和神韵,同时也巧妙地写出了黛玉的弱不禁风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林黛玉的脱俗气质与温婉娇美的形象跃然纸上,直令人拍案叫绝!
(二)娇憨痴顽,率性洒脱
 林黛玉进贾府才六岁,其后薛宝钗进贾府的时候也才八九岁,仍处于童年时代。一些自然流露出的娇憨痴顽,率性洒脱的总让人忍俊不禁,活脱脱的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
 在第二十八回,宝玉撒谎时,黛玉“用手指头在脸上画着羞他。”一派小儿的天真烂漫,活现宝黛之间亲密关爱的童年生活。
 林黛玉的娇憨还体现在她平日与宝玉丫鬟们打趣斗嘴的时候。林黛玉十分喜爱说笑,黛玉的玩笑多是用来打趣别人的,内容往往很雅,有时还加典,让人一时难以明白,如:打趣湘云“只恐石凉花睡去”,听到探春自称是“蕉下客”时,就用“蕉叶覆鹿”的典故来玩笑。正如宝钗的评价:“世上的话,到凤丫头的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第四十二回)。
 林黛玉虽是机敏过人,但有时候打趣却粗心得很,甚至把自己绕进去,直教人忍俊不禁。第四十五回中,宝玉披着蓑衣冒雨来看她,被她趣成“渔翁”,当宝玉想给她也弄一套避雨的蓑衣时,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得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率真、机灵却有些粗心的黛玉跃然纸上了。而老到成熟的宝钗却没有这样的“缺点”,她总能保全了自己的体面和别人的脸面。这反而更体现了林黛玉为人处世了无心机,率性而为,自然洒脱,至情至性。
 (三)才情横溢,孤傲敏感
 林黛玉是个充满灵气的女子,从小生得“聪明俊秀”。在大观园中,她的诗才压倒众人。林黛玉在文学上的才华在《红楼梦》中非常耀眼,第五回黛玉的判词中一句“堪怜咏絮才”正是用晋代才女谢道韫的典故来赞扬林黛玉的诗才;黛玉还是一个口齿伶俐、博古通今的才女,她能自然地化用典故,也能用三言两语逗乐所有人;不仅如此,大观园中多处景物的命名都采用的黛玉的方案,如“凸碧堂”、“凹晶馆”等,这说明黛玉的才华是连代表封建家长的贾政都是欣赏的。而《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花下读曲、月夜联诗等唯美场景更表现林黛玉的才华横溢和浪漫气质。
 “孤高傲视偕谁隐”是她的自赞之词,大凡才华横溢者都免不了孤傲处世的性子。这倒不是贬损了林黛玉,孤高傲世的性子倒更是让林黛玉多了一层世外仙姝的感觉,也正体现了林黛玉的率性洒脱,敢于做一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林黛玉身世悲苦,遭遇的生离死别太多,寄人篱下,虽然在生活中不曾受苦受累,但却总觉自己孤独凄惨。第二十六回中林黛玉夜访怡红院时,“由于屋中吵闹,无人听见叫门声,她吃了闭门羹之后,“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也,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有洒下泪珠来。”。此段描写正道出了林黛玉内心最深处的心结,这也是她时常哀怨自怜的症结所在。正因为这样,林黛玉才比别人更加敏感,加之颇具才气,对世事人物看的比旁人通透,自然会生出是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叹。这样一个女子,对人对物都会有着独到的体会,这才有了令众多读者垂泪的《葬花吟》。
 四、林黛玉的爱情——“木石前盟”
 事实上,最能体现林黛玉真性情的当属林黛玉对贾宝玉至纯至性的爱。林黛玉用情之深,为情不顾一切是宝钗所不及的。
 (一)“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薛宝黛恋情了,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前生今世的缘分始终贯穿着《红楼梦》始终。“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较量正是红楼梦的高潮部分。
 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偶得机缘,聆听仙曲,其中《终身误》中前两句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在这里,“木石前盟”暗指了后文的宝黛恋,这里的木自是指前世为三生石畔绛珠草的林黛玉,石指的是口衔通灵宝玉生的贾宝玉。后文中,林黛玉进贾府,宝黛素未相识,却如同早已见过一般,贾宝玉更说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疯话,脂砚斋点评“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一语即点出了宝黛前缘。
 薛宝钗小时候曾患过“无名之症”,一个癞头和尚送她一枚金锁,上錾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与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一对,正暗示着今世的良缘。“金玉良缘”正是指的薛宝钗与贾宝玉有今世的姻缘。这一说法经薛母说出更让人确信。
 的确,宝钗的金锁最终锁定了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姻缘,奈何宝玉心中始终只有一个林妹妹,他和宝钗之间始终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金玉良缘”从一开始便是同床异梦,其结果必然是悲剧的结尾。宝玉出家,宝钗这个封建的卫道者注定是守着腹中的胎儿度过自己悲凉的后半生。
 宝黛恋可谓至情至性,双方都是发自内心的相爱,可以爱的不顾一切,放弃一切。然而宝钗却始终囿于封建世俗的约束,与宝玉有着不可逾越的隔阂。林黛玉乃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
 (二)真情流露,出乎自然
 林黛玉自小就跟贾宝玉生活在一起,在人情世故的贾府里,贾宝玉是孤高傲世的林黛玉唯一的精神寄托。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难以言说的默契与亲密。两人“ 昼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第五回)。
 及至后来,宝钗进入贾府,宝钗为人世故圆滑,颇受贾府老少喜爱。林黛玉又亲见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友好相处。于是则产生了“悒郁不忿”的小女子气,表面上吃醋的林黛玉实则是对宝玉朦胧爱意的表现。薛宝钗却断然不会将这种微妙的情绪溢于言表的。
 贾宝玉不爱读圣贤书,不喜功名利禄,讨厌程朱理学与八股文。宝玉的反传统思想收到了宝钗、湘云、袭人的一直围剿,却唯独收到黛玉的认同和理解,两人相视为知己。其后,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多出了许多故事:第十九回“ 静日玉生香”,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读西厢,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第二十九回“宝玉怒砸通灵玉”,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宝黛的感情由最初的试探、犹豫进入了心灵交融的层次。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黛玉在潇湘馆哭得肝肠寸断。黄昏时,黛玉偷偷到怡红院守着宝玉,“泣噎喉堵”地劝宝玉从此都改了。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出乎本心,并无造作。而薛宝钗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封建闺教,她的所行所为都合乎礼教,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劝导宝玉求取功名。宝玉批评宝钗“好好一个清静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宝钗在思想上与宝玉有着根本的分歧。思想上的隔阂注定了两人终将分道扬镳。宝钗正是出于礼教的束缚,远着宝玉,但对宝玉的真情却采取压抑的办法。
 “木石前盟” 的爱情并不是一见倾心后的才子佳人私订终身,而是宝黛两人在生活中彼此理解彼此依靠慢慢发展起来的。
 “金玉良缘”是天赐的,理应得到上天的祝福。然而出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人不惜拆散宝黛两人建立在相知相爱基础上的“木石前盟”,刻意安排宝玉与宝钗结了婚。宝钗也在“ 婚姻由父母做主”的神圣理由下心安理得的嫁给了宝玉。
 薛宝钗赢得了婚姻,却同时也吞下了半世凄凉的苦果。她对贾宝玉缺乏的是一片真情,贾宝玉在精神上无法与守望着封建礼教的薛宝钗得到共鸣,也注定了这场婚姻的失败。宝玉用出家来表明自己绝不与世妥协。
 (三)林黛玉之死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唯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本来在宝黛二人这场旷日持久的爱情纠葛中,林黛玉处于绝对优势,她和宝玉的爱情,也是真正的、平等的、心灵默契的、互相尊重对方人格的爱情,是符合优秀人性的真、善、美的基本要求的爱情,然而,在惨烈的恋爱战场上,她不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而是遍体鳞伤,最后落得像一朵带雨梨花。失去了宝玉,便是失去了精神的慰藉、人生的知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黛玉之死便是这样。宝黛之恋,两人虽情意笃厚,可毕竟“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心事终虚话”,无奈悲凉之至,心酸不止。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2001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三联书店,1983
3、刘梦溪,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红楼梦学刊,2005,(5)
4、佟雪. 红楼梦的政治历史意义,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5、马瑞芳,马瑞芳趣话《红楼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6、周汝昌等,红楼冷眼魇红楼,团结出版社,2006


相关论文
上一篇:论家庭教育缺陷与青少年犯罪 下一篇: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究
Tags:《红楼梦》 人物 形象 描写 林黛玉 【收藏】 【返回顶部】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计算机论文
推荐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删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论文格式网(www.lwgsw.com--论文格式网拼音首字母组合)提供其他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论文格式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