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墙外保温体系最开始起源于60年代的欧洲,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以后引发了重视和发展,欧洲的建筑保温体系较为领先。欧洲国家目前广泛应用的外保温系统主要为外贴保温板加薄抹灰的方式,采用阻燃型的膨胀聚苯板和不燃型的岩棉板作为保温材料,使用涂料作为外饰层。在欧洲最初使用外保温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墙体存在的裂缝。在实际应用后发现,当墙体外表面贴附泡沫塑料板后,不仅解决了墙体的裂缝问题,而且减小了建筑能耗,因为复合墙体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并且,在重质的墙体外侧复合粘贴轻质的保温系统又是最为合理的墙体结构组合方式。 法国的F. Collet, L. Serres[5]等研究了一种低LCC的新型墙体材料cob砌块(是由生粘土、动植物纤维、少量的水泥混合的砌块,植物纤维如稻草纤维)。通过与石块墙体和混凝土保温砌块墙体比较,研究cob砌块的热工性能。结果得出传统材料可以用于现代建筑。阿拉伯的Mohamed A. Antar, Hasan Baig[6]等对空心砌块祸合传热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保持砌块宽度不变时,增加空腔数能显著减少热损耗,空腔数最大为6个,由于空腔自然对流的减少而不需对空腔做其他保温措施,而且不影响建筑强度。阿拉伯的Wilhelm Alexander Friess等[7]研究了迪拜的别墅,使用U值为0.57W/(m2·K)的一种中间内插保温层的自保温复合砌块,针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没有保温存在热桥的问题,在建筑的最初设计阶段和更新阶段,通过对一系列保温方案进行建模(使用designbuilder和energyplus进行逐时模拟),研究作用于建筑能耗的热桥影响因素,模拟结果显示:单独采用适当的外墙保温措施,能够实现节约能源30%以上。在建筑热桥的研究方面,A.Ben Larbi[8]提出了二维热桥热传导的统计学模型,并进行了三个案例的计算分析,将此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案例计算相比较,相对误差小于5%。瑞典的研究人员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在地板或其边界上存在很多不连续的结构,外墙与屋顶或地板、天花板存在很多连接部位,这些设计不仅会影响结构的强度,而且还会产生明显的热桥。在实际工程里,克服热桥现象主要改进材料、结构的设计,热桥节能成为主要的节能措施。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也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的复合墙体,例如美国的IMSI外墙保温技术、加拿大的空心复合外墙系统,都是针对热桥部位做了保温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中热桥传热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