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552
论探究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探究教学理论是一个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全新的课堂教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透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获得成功。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理论,具体论述了形象探究法、实验探究法和体验探究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情景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能力,真正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探究教学理论 形象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 体验探究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模式中,课堂集体教学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何让素质教育占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当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教师为主体、主观地灌输知识和学生为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提问,不需要动手操作,只需要记住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成为抽象的、孤立的、片面的知识,而不是的丰富的、生动的、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在这种学习中,学生不能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的情感、性格、行为习惯、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效率、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素质教育最终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总结、分析自己课堂教学的得与失的基础上,以探究教学理论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探索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探究教学理论解析 探究教学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探究教学论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素质教育占领课堂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所谓“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就是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育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之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