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640
当前新形式下的教育模式 ——以人为本[摘 要]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基础,以及必然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教育中的人本,无疑是两类参与者——“师本”(即以“教师为本”)和“生本”(即以“学生为本”)。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过去的“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理念的特点逐渐显现。“以人为本”(即“师本”与“生本”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无疑是如今最合理的。
[关键词]人本 教育 师本 生本(以学生为本)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都是由千千万万的人创造和推动的。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人类善于总结和思考,这也就是社会总在向前发展的源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本的存在。 人本,即以人为本,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各行各业都可以以人本为根基,而教育当然也能以人为本。 教育的人本,我认为,就是“师本”和“生本”的协调统一。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两者语言、思想的活动。 一、“师本”的教育模式 (一)师本教育的定义 “师本”,即以教师为本,立足于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考虑学生、开展教学、思考教育……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师本”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也成为广大教育组织、教育人员一致的指导理念。 (二)“师本”教育下的“公开课” 师本教育下,教师无疑被推到了教学的第一线。表现最为明显的,当属公开课了。上过公开课的教师相信都明白,公开课是一种课堂教学的交流、学习、探讨,更是一种课堂的展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对公开课的理解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因此,公开课的实质也大相径庭,甚至有人说公开课是“虚伪”的。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节公开课的事例:教师为了在公开课上出彩,给听课领导留下深刻印象,故意在板书的时候,把一个简单的词语写错,然后“机智”地修改。但是,就在修改完以后,却不知一名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你真虚伪!”顿时,上课老师手足无措。听课的领导、教师们也一片鸦雀无声,课堂里的气氛如一潭死水……虽然,这节公开课最终仍旧取得了成功,但是这样一句话所带来的影响,却始终挥之不去。 从以上的实例中不难看出,公开课作为一种特色,却被扣上了“虚伪”的头衔。一节课虽然结束了,而留在学生心里的印象却永远保留了。 记忆中自己的小学阶段,就曾听闻关于公开课的种种评价:上公开课的老师们,会提前叫好几位同学,在上“公开课”时回答问题,甚至提前把答案透露给他们,有甚者更是要求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前背好答案;在上“公开课”之前,上课老师会花好上几节课的时间进行反复练习……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显然,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获得那些领导的认可和好评,最终无法获得期望的荣誉。 曾经看过一篇倪江老师“公开课与自由语文教学”,其中有一部分是这么写的: “公开课已经具备了好莱坞大片的基本要素,试举一二: 1、向主流意识形态的屈从 语文课的文本总是被恰到好处地与最当下最时髦的问题挂上钩,边缘化的、非主流的思考和定位是绝不讨巧的。 2、向观众和评委屈从 一千人在场,那是什么课?征服观众和评委是获奖关键,学生的生成无法量化无法言说,最没有话语权的偏是众目睽睽下的学生。而为了取悦观众和评委,‘课’的“故事”要尽量曲折动人,‘课’的结构应该有起承转合要有‘高潮’,‘课’在结构的谨严之外还应该有流动的自由的时间让执教者幽默幽默。在漫长的艰苦的听课过程中,每一个观众和评委都有想轻松一下的欲望,不会幽默你就死去吧。 3、向‘好课’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