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503
论教师的反思性教学 [摘 要]: 目前在大江南北全面铺开课程改革,作为改革主体的教师,其素质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反思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究,加强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拓展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新领域。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反思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以课程改革为主旨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大江南北蓬勃铺开,作为改革主体的教师,其素质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反思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者形成影响。他同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究与实践,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拓展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新领域,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一、要进行反思性教学,必须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反思态度和反思习惯 “思之不慎,行而失当”。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最好的明证。在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家杜威率先强调了教学要有反思或反思性。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认识反思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通常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如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等。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的人往往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再次,要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情境进行反思,只有有了反思的习惯,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疑必思,有思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