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511
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环境 培养
十二册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摆在案头,打开每一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内容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标准》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更有利于他们的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联系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小学年龄段是个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一般习惯还正在形成,可塑性极大,所以从小学低年级起老师就要去歪扶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塑造人的基础工程。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小学生能够轻轻松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小学生费尽力气也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引起的。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影响 (一)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日趋优越,生活好了,可家庭教育质量却令人担心。我所教学的班级共有39位学生,其中25人很少得到父母关心,占60%以上;有8人长期和祖辈生活,父母根本不管他们;只有4人的父母对他们的成长较关心。很多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环境上存在缺陷,导致部分学生养成了如自私、蛮横、脆弱等不良习气。 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光靠学校教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学生家庭教育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长最早的教育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家庭环境中有悖于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言行举止必须纠正,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围。 (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环境具有一种目的性、组织性的自觉能动的力量,在一般情况下它能调控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因而在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所以,社会总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青少年的品德,使他们成为社会所期望的成员。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寻找提高全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规律。学校自身要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三)班级同学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