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584
浅谈过失型罪犯心理结构及改造
提纲: 关键词:心理结构、自我意识、常态需要 内容提要: 通过对过失型罪犯的案例分析,结合过失型罪犯心理因素的特征,从其心理结构入手,针对不同服刑阶段的特征总结出针对过失型罪犯进行改造的方法。采取引导、激励、制约和转化,使此类罪犯自身改造形成良性循环,再进一步通过不同改造岗位的规范,稳固其改造的意志和信心,从而提高此类罪犯的改造效率。 一、案例分析 (一)、犯罪事实 周某,安徽人,因过失致人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周某与被害人王某,都是安徽籍外出务工人员,同在一处工地上做瓦工。2004年11月26日下午16时许,两人因工地上水泥的稀厚发生争执,周某在气愤中随手把王某推倒,王某仰面倒下,头部着地,撞在地面上一处突起的尖锐石头上,当场昏死。后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二)、入狱后的行为表现 1、服刑初期,周某极度地自我封闭,少与人交流,且对“犯人”或“服刑人员”的身份、称谓十分敏感。民警找其谈话时也不愿过多的讲起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服刑中期,该犯经过民警的引导、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一时冲动带给两个家庭的灾难,自我悔恨意识和赎罪意识十分强烈。多次通过亲情电话要求家里人到被害者家中探访,帮助解决家庭困难。该犯自身也积极改造,多次获得“劳动能手”称号,并担任互监小组组长和管房员的职务。 3、到目前为止,该犯通过努力改造争取到2008年第三批减刑机会,正在等待法院 裁定。这期间,该犯不但没有出现其他类型犯在出监前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而且还主动协助民警对新入监犯人进行帮教。 (三)、从心理结构因素分析该案例中周某的改造经过 1、自我意识的改变 周某从投牢时对自己“服刑人员”身份的敏感和排斥,到面对现实接受这个身份并积极投入改造。期间表现出的自闭、敏感、少与人交流等,都反映出该犯的自我悔恨以及自我辩解心理,认为自己与其他服刑人员不一样。经过民警的引导、教育,使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逐渐转变为认罪服法,通过自我悔恨的情感和补偿心理,促使其积极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