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郑雪,2001)。特质论者认为,人格由一组特质构成,是导致个体自身行为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和个体之间行为差异的原因(Allport,1937)。“大五”人格模型是在诸多特质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最为流行的人格结构模型(黄希庭,2002[1])。“大五”人格模型(Costa/McCrae,1992)概括了人类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责任性(conscientious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五个因素。“大五”人格与中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关系(聂衍刚,林崇德,郑雪,丁莉,彭以松[2],2008;McCrae/Costa,1997),比如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聂衍刚,刘伯兴,梁群倩,2010[3])和学习倦怠(杨丽娴,连榕,张锦坤,2007[4])。个体在少年期的某些“大五”人格特质(比如宜人性和责任性)甚至对其当前乃至十年之后的某些适应指标(包括同伴能力)具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