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幼儿园乡土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杭州市留下街道东穆坞幼儿园为例
[摘 要]《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对于农村的幼儿教育来说这一点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整合其教育价值,将这些资源引入课堂;利用这些资源把课堂移到大自然,摆脱课堂和书本的限制,发挥大自然的教育价值。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关注生活,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通过充满野趣的教育材料、充满野趣的教育内容,充满野趣的教育主题,让农村幼儿教育焕发勃勃生机。让农村的教师学会了放手、转变了视角。 [关键词] 农村自然资源 幼儿教育 野趣 一、农村幼儿园教育需要“野趣” (一)照本宣科的教学带来的反思 照本宣科在我们农村幼儿园是很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通病”。农村的幼儿教师已习惯了“以教材为中心”、“已教材为课本”只要把课上完任务完成就好了。就是在这样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在大班主题活动“亮眼看世界”的“有卡走世界”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按照书上的教学要求请孩子收集这种各样的卡。可是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这个卡在我们这样的山村很难收集。那么老师用照片和拓印的方法作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卡。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首先老师请幼儿自选一张卡进行介绍,孩子们拿到卡兴奋地纷纷议论:这是什么?老师请孩子来介绍,可孩子们的回答很少,不知到是什么卡,有什么用途,可以说是“一问三不知”。为了能让活动进行老师只好一一进行讲解。原本孩子们自己讲述的活动逐渐成了老师灌输的形式。什么贵宾卡、公园卡、阅读卡、美容卡我们农村的孩子们不太清楚,有些根本就是“新名词”。原来的兴奋没有了,听起来糊涂了,老师还让孩子说说这些卡的使用真是越看越糊涂了,越听越没有了兴趣。最后老师请孩子每人拿一张小白纸来设计一些卡。设计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了,孩子们很迷茫。 任何一本好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在使用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地域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可我们现在还是从一而终的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让孩子在教室里,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老师是一个环节不落的教,孩子们在老师允许的范围内操作,难怪孩子们的反应是云里雾里,稀里糊涂,老师是这样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二)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陶行知先生就是要告诉我们:孩子们的课堂并不是几平方米的教室空间,教学内容并不是一两本教本,要摆脱课堂和书本的限制,把课堂移到大自然,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发挥大自然的教育价值。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是自然中的教育。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环境亲身体验一下就一定不会有这种尴尬,而且还会存在着许多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 (三)农村独特的教育资源为教育的“野趣”提供了基础。 我园处于农村,周边群山环绕、小溪潺潺,竹林、石头、茶园……这些都是孩子们每天看到和听到的,也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大自然中,和花草为伍,看虫儿嬉戏。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它不断地向幼儿展示着具体、形象、生动的认识内容,在幼儿与大自然的频繁接触中,会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丰富经验,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演绎幼儿的创造才能。农村的自然资源也是唾手可得、取之不尽的,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作为教师,怎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无视它们的存在?为什么我们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孩子们熟悉的事物,让我们的教育充满“野趣”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近几年,我们大胆地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孩子们走出教室,优化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亲近自然,“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体验、思考,让孩子们在实践、探索中成长。 二、农村幼儿园教育可以充满“野趣” (一)我们的“野趣”从体育器械开始 刚开始,老师发现幼儿园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高档的运动器械,但是生活中却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自然物。比如:我们这里随处可见的竹子,我们发动家长和孩子参与制作,我们利用竹罐制作高跷,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利用竹子让孩子们玩竹竿舞的游戏,训练节奏感和反应能力;用竹篮子做球框,让小朋友学习投球,把竹篮当滚筒玩;用竹篾做成的圈玩传统的套圈,训练眼力、、、、、、我们的活动材料丰富了、我们的体育活动也更有意思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了。 充满野趣的运动器械带来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节约了教育成本,为我们这样一所农村的幼儿园引出了一条课堂教学的思路。 (二)我们的“野趣”从艺术课堂展开 1、生动有趣的画纸处处充满“野趣” 一提到传统的美术活动就会想到白纸、油画棒、教师的范画材料等。在教学活动中,先老师示范,然后小朋友画。这样的活动禁锢了孩子们的发展,每次老师拿出一叠白纸进教室,孩子们会说:老师我们是不是要画画了?其实孩子们画画的“纸”有很多的形式,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在大自然可以找到很多生动有趣的“画纸”。石头、树枝、树皮、树叶、竹笋壳、毛竹筒、竹篾都是我们绘画的“白纸”。如竹筒:在美工区可用来绘画、在音乐区可作打击乐器、在运动区作梅花桩等;竹簚:在美工区作线条表现物体特征、在生活区可进行编织、在益智区用来玩小棒游戏;竹笋壳:可用于主题墙布置,用于美工剪贴、用于做娃娃的麻花辫…… 2、在环境创设中处处充满“野趣” 我们将这些材料投放到各区角中,创设了“石头大玩家”、“树叶刺绣”“竹篾编织”、等区角,在音乐区投放竹制节奏乐器、竹匾、豆等等,支持幼儿开展音乐表演活动;将竹簚、竹屑、竹笋壳等投放到美工区……原本是不起眼的自然弃物,把幼儿园装扮得“野趣横生”处处现出原生态的美。 种子、石头、落叶、树根、干草、竹片、竹节……无不成了宝贝。在老师的构思和孩子的遐想中变化无穷,把活动室、走廊、门窗装点得生气盎然,富有情调,及具野趣。如竹节和毛线组合做出的娃娃多姿多彩;竹筒、竹簚、竹节组合成的建筑富有创意……收集的材料安全、卫生、经济、实惠,不仅节约了有限的教育经费,更突出了我们的生态教育理念。 (三)我们的“野趣”从主题中拓展 1、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使教材中的主题教育活动充满“野趣” 在以往的《石头大玩家》的主题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收集准备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石头来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展开,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充分的去体验感受。我们发现村里有一条小溪很适合捡石头的活动。于是我们就将课堂搬到小溪旁。主题活动《石头乐》就这样展开了。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这次的活动孩子们了解认识了石头,还意外地找到了小螃蟹,小鱼,螺丝的家。通过到小山坡寻找秋天、采集落叶,让孩子走进秋的美景中,这一切都是坐在教室里无法收获的,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情景中增长了知识。 2、有效利用地域资源,使教育内容充满“野趣” 农村幼儿园丰富的地域资源让老师不可能无视这些资源的教育价值,有效地开发这些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野趣也成了我们的关注点。我们利用周边竹林、茶园、山林等自然资源,构建了《竹》、《我是小茶农》、《家乡的山》等具有园本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挖笋乐”将课堂设在了幼儿园旁边的毛竹山上。孩子们带上挖笋的小铲子、小锄头、小箩筐等来到竹山。“咦?只有一棵棵绿绿的笔直的毛竹,笋在什么地方呀?孩子们用自己带来的工具在毛竹地里挖挖这里,又挖挖那里,乱挖乱翻了一阵子就是不见毛笋的踪影。可是种笋的伯伯一挖一个准,太神了。孩子们都很好奇伯伯怎么知道这里泥土下有笋宝宝,我们怎么找不到?仔细听伯伯讲解,原来挖笋还有门道的。孩子们照着伯伯的方法去寻找果然翻到了几棵大的毛笋。毛笋找着了,更麻烦的是怎么把笋从泥土下好好的挖出来,挖笋可是件力气加技术的活儿。刚开始孩子们尝试掘时不是挖得太嫩了,就是把整个笋掘烂了。慢慢的孩子们也摸出了一些门道,要把坑挖大一点,掘深一点,快到笋的根部时那一锄头很关键,我们会请力气大的男孩子掘。最后,我们还懂得了把挖的一个一个笋的坑,一定要记得把土再填回去,利于保护竹子。最后,我们抬起这一筐筐的毛笋满载而归! 我们要优化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自己来收集活动材料,真正成为材料的主人,获得自己的感性知识。这些哪里是在教室里摸着几支现成的笋能感受得到的?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学到了更多在野外自我保护知识。 三、充满“野趣”的教育活动带来的收获: 1、走出教室,亲近自然,更能激发幼儿积极情感,引起情感共鸣。 在主题活动“家乡的山”中,我们让孩子们成为一名小小调查者让村里老人讲讲家乡山的故事:村里有一座很有名的山,,组织孩子们来实地考察一下,蹬蹬小山。在爬山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许多动植物。在山顶上果然发现了一块光滑的石壁。石壁山也许由此而来吧。从山顶遥望整座村庄,美景尽收眼底,孩子们欢呼雀跃。原来自己的家乡是这么的美丽。因此的兴奋、激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情感共鸣在教室里恐怕很难办到,这样的体验给孩子们的印象是深刻的。 2、走出教室,亲近自然,让我们的主题活动永远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 原先,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总是为找不到合适的内容、素材而头痛,在这个大自然的课堂中,孩子们与环境的互动中,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孩子们许多的需要和兴趣点,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属于孩子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的来源。在大自然这个宽广的课堂里,一个活动的结束,恰恰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老师和孩子一起在兴趣盎然的玩乐中不断生成新的活动,产生新的教育内容,如:从在竹筒上作画到用竹筒开展建构活动等。 3、走出教室,亲近自然,让教师学会放手、转变视角。 随着《纲要》实施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幼儿教育也有不断地发生变化。农村幼儿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上课不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教室也不一定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唯一地点;传授知识必不可少,但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的发展同样重要。观念上的转变使我们反思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习惯的“以教材为中心”上课,由于条件的差异,很大层度上已经不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 我园立足农村、面向大自然,只要充分、合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它就会发挥无穷的力量,促进了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培养了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注意利用农村美丽的大自然,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科学常识,加强对幼儿观察、思维能力、口语能力的训练,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幼儿对家乡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渐深化,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情感。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周素珍:《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8 年第三期 3、陈晓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第一版 4、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编:《幼儿园课程指导》,新时代出版社 ,2003年3月 第一版 7、张建兰、石翠金、孙玉梅:《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教学研究》,2006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