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牧的《花城》 [摘 要]“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关键词]形散神不散、以“线”串“形”、由境及“ 形”。 秦牧同志在《花城》的开篇,用“素来脍炙人口”来赞誉广州的年宵花市,这六个字正可借以赞誉作者的这篇优秀散文。《花城》写于1961年二月间,它以优美动人的文字,抒情轻快的笔调,描述作者徜徉于广州花市看到的不平常的盛况,纵情抒发各种新鲜的感受,歌颂新时代古老的节目充满了青春的光辉,赞美劳动人民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并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福生活。 散文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就是要散得开,不拘泥于一物一事或一时一地;“神不散”则是要聚得拢,所有的描写,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无不紧紧扣住中心思想。也就是说,“散”与“不散”,“行”与“神”必须达到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境地。散文的这个特点,在《花城》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作者从广州花市不平常、空前盛大,联想到古老的年宵风俗传统,具体写到花市盛景,最后收拢来,自然引出花市“思索”的感受。文字铺开,竖贯古今,横联中外,连趣闻轶事、农谚俗语也成为文章的材料,这不能不说很散的了。但所有这些笔墨都是以南国花市为线索巧妙地紧紧连缀在一起。文章字字句句都是紧扣着我们赞美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也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福的生活“这一中心思想的,真可谓做到了“高度的激情,高度的放纵,高度的控制”。细致剖析《花城》,我们便可看到,它不是花市场景的单个平铺,而是把花市盛况,赏花感受,以及关于花和年宵风俗习惯的知识介绍有机结合,使花的海、知识的海以及作者的感情之海融汇在一起。其中,花市盛况是着力突出的主体;赏花感受随物而生,水到渠成;知识的有机穿插,则作为侧面的衬托。主要方面写得波涌浪翻,花团锦簇,但又主次分明,繁简适度。犹如一支交响乐,往年的盛况是前奏,“今年”的花海是高潮,太平路花市是最强音,花市归来是余韵。前奏是对高潮的有力铺垫,不可不写,又不宜多写,只选北方人们与国际友人常常陶醉花市两个典型事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余韵是高潮的生发和补充,款款而谈,发人深思。高潮一段,则浓墨重彩,尽力挥洒。场面描写得有点有面。无“面”,则声势不壮;无“点”则印象不深。文章先粗笔勾勒“十里花街”,珠江里“载满鲜花盆栽的木船”,文化公园“大规模的迎春晚会”等花市概貌,而后详写最热闹最奇特的太平路花市这个重心。这段写得十分精彩,不但花态、花色、花香、花语描摹得栩栩如生,而且使这一切都“花化”了。买花的人成了花流,甚至鱼摊的金鱼,海产摊的贝壳和珊瑚,古玩架上的瓷器和历代书画,都成了水中花、永不凋谢的人造花……浮想联翩,神思如骏马驰骋。在作者心目中,所谓“花城”,已不单是指花,也不光是指一座广州城,而是“一切事物都和花发生了联系”,透过花市,看到了如花似锦的时代和祖国。题目的内涵丰富了,文章的意境开拓了,主题思想升华了。这一切联想都是围绕中心展开的。在结构上,这段描述起着强有力的杠杆作用。如果说,前文关于往年盛况的概述的“今年”盛况的鸟瞰,是层层推进地向这个焦点靠拢,并为它积蓄着强烈的气势的话,那么,这里的描述又为下文的抒发五点赏花感受,以及篇末点出的“赞美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福生活”的主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花城》中关于各种知识的介绍,更能见出作者的构思的匠心。关于花的知识,穿插在高潮之后的感受中;关于年宵风俗习惯的介绍,安放在进入高潮之前:既为高潮服务,又不冲淡高潮。文章在铺陈花市盛况,作者涌起了描述它的强烈欲望之后,本要径直写太平路花市,却忽作横云断岭之奇,来了一段“农历过年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插叙。乍看似觉散乱,细品精通理顺。作者徜徉与年宵花市,“年宵”,是祖国人民共同的“古老的节日”;“花市”是我们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之一。作者深感“亿万人的欢乐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欢乐”,自然而然地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起年宵的不同风格及今昔变迁。作者的眼光,已经从花海花流的潮头上升到历史长河的潮头,广州花市成了神州大地年宵花海的一支鲜花,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长河的一束浪花,从而从广阔的视野和历史背景上揭示出花市的“新鲜涵义”,然后用“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里是充满青春的光辉了”一句转回来描写花市。撒得这样开,收得这样紧,极尽曲折开之妙。 《花城》是一篇情文并茂、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佳作。它赋予了古老的羊城一个崭新的、诗意馥郁的名字,也给当代文学宝库镶嵌了一颗熠熠闪光的瑰宝。 注释及参考书目
一、中国当代文学 华中师范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6月 第477--483页
二、写作(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主编:王光祖、杨荫浒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7月 第255—256页 ①中国当代文学 秦牧 第478页 ②中国当代文学 秦牧 第479页 ③写作 王光祖、杨荫浒 第255页 ④中国当代文学 秦牧 第482页